小学阅读教学的“六结合”
2017-03-23吉林省梅河口市解放街中心校钟晓红
吉林省梅河口市解放街中心校 钟晓红
小学阅读教学的“六结合”
吉林省梅河口市解放街中心校 钟晓红
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图文结合、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画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及素养,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提出的要求,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图文结合 读思结合 读说结合 有效提高
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个民族的阅读史。阅读作为提高全民族素养的一种途径、一种手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重视。而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素养、阅读质量,一直以来,都是我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多年的一线实践经验告诉我,只要做好以下六方面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水平一定会提高。
一、图文结合,培养观察力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都配有入情入境、深受学生喜爱的插图。这些插图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我总是能恰当地利用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我的教学。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两幅插图,观察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点?带给你哪些直观的感受?假如你来到德国,置身于151页第二幅图中,走在德国的街道上,你心情如何?有什么想说的话?学生们在认真观察完插图后,既理解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等词的含义,又从行人的神态、表情中理解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境界。看图带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体验,这比空洞的说教来得要丰富、充盈些。同时,通过看图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力,一举多得,大有裨益。
二、读思结合,培养思考力
只读书,不思考,是不会读书的人;会读书,会思考,才是真正会读书的人。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们在读书中去思考,去感悟,做一个边读、边思、边获的“小书虫”。如在教学《桥》一课时,理解“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两段话,我先后进行了两次读中思考,一次是按文本正常顺序出现时,让学生角色朗读,学生从读中读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也读出了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伙子形象;第二次朗读是在明确人物身份之后,把“小伙子”换成“儿子”这个带有温度的字样再读这段文字,学生从读中又读出了一个大公无私、又伟岸的父亲形象。这两次读的效果迥然不同,第二次再次品读时,有些学生已潸然泪下。这时,追问“你觉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的思考力定会提升到另一个档次。
三、读说结合,培养表达力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这种味道指的是阅读者读后能有效地复述或讲述文本中的内容。这就好比是电脑中的操作系统。如果说“读”是键盘输入系统,那么“说”就是打印机的输出系统,只有经过深入浅出的理解、消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才会提高。当然,这个过程不是短时间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学完《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我相机引导学生说话训练:“你怎样理解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如何对待的?”说话训练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深入浅出、力透纸背,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不仅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力,还完美地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读画结合,培养理解力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除大量阅读外,让学生用简练的线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图象,也是非常奏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如在执教《詹天佑》一课时,由于受经验、地域的差异,学生对“人字形线路”“中间凿井法”“两端凿井法”等理解起来颇有难度,如果让学生配画,把自己当成工程师,画图纸,学生在画中感悟、在画中理解,所有的困惑都迎刃而解、水到渠成。通过画,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也真真切切地理解了“为什么说詹天佑了伟大的工程师”。
五、读演结合,培养表现力
角色扮演、情境表演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方式。用表演的方式助力学生理解文本,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西门豹》一课时,我先学生小组合作表演,并佩戴头饰,看学生是否读懂了文本,学会了内容。在学生的表演中,我看到了有血有肉、形象各异的文中人物。甚至通过学生活灵活现的表演,我觉得他们中的某些人比文本中的人物更生动、个性更鲜明、形象更饱满。
六、读写结合,培养写作力
一直以来,读和写就是一对双生子。读为写打基础,写为读增光彩。在小学阶段,抓好读写这对双生子,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也为学生今后文学素养的提高奠定根基。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多次,也正是这句话,才使这对父子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坚信彼此的承诺与爱。课尾,我激发学生:“在你与父母之间,有没有哪一句话,是你们之间的悄悄话,也正是这句话,无论你在遭遇任何困难时,都能勇敢面对。”“请用这句话贯穿全文,写一写你与父母的爱。”一石激起千层浪,浓浓的家庭情就在这节课后升腾,学生习作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