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最近发展区”内做课题

2017-03-23冯卫东

江苏教育 2017年54期
关键词:开题最近发展区民间故事

冯卫东

在“最近发展区”内做课题

冯卫东

规划课题研究应在研究者所掌握、拥有的各种条件、资源等所构成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鉴于课题研究对于一线教师、一般研究爱好者具有较大难度,以及研究造假严重等情况,建议适当“降格”对待,“大题小做,远题近做,玄题实做,理题行做,深题浅做”。另一方面,“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也因个体内在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异,在总体“降格”研究要求、简化流程等的前提下,也要鼓励部分优秀研究者向着预定乃至更高的目标前行。

规划课题研究;“最近发展区”;专业成长

有幸应多地、多校之邀,多次讲《课题研究,向着专业成长的理想境界“冲顶”》:“谁研究课题,谁就占得专业发展的最大先机;谁拒斥课题,谁就难以做得很优秀,更与‘卓越教师’无缘。课题研究是我们从优秀出发、与卓越 ‘化敌为友’(有人说,‘优秀是卓越的敌人’)、走向专业发展理想境界的一次苦乐参半的‘冲顶’。”

这些大致“刻画”了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之间的关系:课题研究,能让我们走在前面,走向远方,走到高处;课题研究,要有一定积淀、基础和功底,专业上不够成熟甚或十分稚嫩的教师并不适宜涉足其间,对此泛化理解进而强使“人人都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是对课题、对课题研究、对教科研工作的轻慢;当然,课题研究亦非少数精英的“专利”,在“真课题、真研究、真成果”的科研空气甚为稀薄的当下,应倡导更多人真心、真正与真效地投入其间,如此,虽未必能成为出众乃至卓越的教育人才,却能抵达个人专业发展的理想佳境,这就是一种“自我冲顶”。

去、今两年是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季”和“开题季”,我有机会参与其中部分指导与组织工作,在场的经历、感受既使我对上述相关认识更加坚定,也使我愈发感到,要“在‘最近发展区’内做课题”。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一个著名理论,指学生自主学习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由教师教学、同学帮助等而能达到的高度之间的距离或空间。借此我要表达的是,做课题要兼顾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要在“跳一跳,摘得到”的范围内去做,并努力做好。这些想法早已有之,现在尤为鲜明和强烈。

首先,要在能力范围之内选题。

一线教师毕竟非专业研究人员,与后者相比,视点、视野普遍要低和窄一些,一般不要涉足视野宏观和太过前沿的研究领域,这些常为我们“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当然,省、市规划课题又不等于微型课题(或小课题、个人课题,等等),过窄或偏低,则不能与上述级别课题的“规格”相称,申报成功的可能性较小。而只要申报,则必须有所“就范”,用我们平时不大用也因而不大习惯用的话语方式、表达样式去言说,必须改变、提升一下自我的“原生态”。一方面,有更多人主动或被动卷入其间;一方面,他们的基本素质、当下水平尚显不够。这或许也是假课题盛行、假研究成风的主要原因。

总之,要有充分的“自知之明”,在“最近发展区”内选题,否则必然导致课题研究实质上的流产。

其次,要在能力范围之内对申报成功的课题(包括申报书)进行较大幅度的“重构”。

一位教科规划部门的负责同志谈课题申报书与开题报告(实施方案)两者区别时说,前者是给评审专家看的,目的在于“说服”他们,使申报成功;后者是给课题组全体成员“用”的,目的在于为大家提供一份简明“时间表”与“路线图”。这给我启示:申报时有必要表现得“深入”一些,开题时则可以适当“浅出”一点。所谓“浅出”,不仅指表达的浅显,更在于,把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把根本达不到的一些要求和目标,把无力完成的部分内容与任务等清除掉,只在“需要我们做”“我们需要做”“我们能够做”这三者的交集处多加谋划,多花气力,从而使研究行为能落准、落实、落小、落细。

删繁就简,化繁为简,以简驭繁……或许有人因而质疑:规划课题是严肃的,这样做是否有损于它的严肃性?不能说质疑没有一点道理;但另一方面,相比于教科研造假,已然属于不小的改良、很大的改观,倘能切实地做到,则不可不谓当下教科研之幸事。作为一个在此领域深耕十数年的人,我反感于“认真”杜撰一份根本不准备甚至想都没想过要认真去实施的开题报告一类的事,反感于从未好好研究过一项课题却对一线教师研究行为求全责备的人,为此我也对自己保持一份警惕之心。鲁迅先生鼓励青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唐弢《琐忆》)我倡导更多专业程度不甚高的课题研究者也来做“一条小溪”,清清浅浅地向前淌去,也许能把自己带往“诗与远方”——

其一,化“玄”为实,把力气用到实在处。

一位乡村小学校长主持“基于过程哲学的小学民间故事课程开发研究”。开题报告有一半篇幅在阐述“过程哲学”,行文有着浓厚的学院式色彩,读来颇为费力。而对于课程开发,则语焉不详,让人不太明白他要就民间故事做什么事,又怎样做。大致了解了“过程哲学”是怎么回事之后,我明白了,研究者的意思是,不只向学生呈现成熟或成型的民间故事,不只视之为学生学习的一些固化内容,而引领学生对民间故事本身进行卷入式、参与性学习。于是建议,在对“过程哲学”适当了解的基础上,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一种指导思想,而集中精力进行小语教材民间故事专题研读、乡土民间故事资源挖掘、民间故事“完型”训练、“翻转”民间故事、民间故事课本剧编演、民间故事主题性校园“物型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活动。重在实践,重在生成,这是对“过程哲学”的最好践行与诠释,它也大有可为,必有斩获。主持人听取我的意见,原来模糊的思路为之豁然开朗。

其二,化难为易,把难度降到可为处。

知其可为而为之,智者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我们不是圣人,却要做智者,明智的态度与行为是,在可为之处多为、巧为并力争有所为、有大为。

可为抑或不可为,不宜一概而论,一些人可为之事,另一些人则未必可为,反之亦然。有一位区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主持“区域跨学科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践研究”,做得风生水起,培养了一大批身居全区各科教学重要岗位的优秀人才。另一位市级教科研人员受此影响,与一初中校长联合主持“农村初中跨学科骨干教师发展实践研究”。开题论证会质询阶段,专家组着重就一所初中各科教师进行跨学科深度交往与互动发展的可行性、可能性提出质疑,主持人这才意识到,这项课题愿景过于理想,落实起来很难。于是自降难度,确定着重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多学科教师协作、跨科观课、日常教学互通有无等三个方面策略的研究,可操作性一下子增强了许多。

难与易是相对的,它取决于诸多主客观因素。前述教研室主任兼有一定业务与行政管理职权,可以适度调用部分资源,适时调动相关教师,这些都不是一般教科研人员所能拥有的便利因素。课题研究绝非“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要“做到”则须先“得到”,“得到”相关因素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性条件。

其三,化远为近,把落点置于可及处。

前面所说的实在处、可为处也可谓是“可及处”。对自我观点进行“分类”表达,“类”并非截然分明,只是以不同视角进行的一个大致切分;它们实际上属于同一个“大类”,共同表达我的一种观点:行可行之事,求可求之效,结可结之果。说到底,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求得发展,并力臻上限。

一位高中生物教师此前完成市、省级规划课题各一项,研究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创新,取得一些成果,有若干论文公开发表;如今又成功申报一项市级课题,深化研究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规律。我以为,这与其个人研究兴趣、方向及实力等都比较契合,相信他能在研究中走实致远。并建议他在“目光朝外”、关注“文献中的模式”之同时,适当做到“眼睛看内”,对自己所在的这所全国著名高中之学科“同侪”有效课堂模式进行总结、厘清;这些模式很可能是自发生成的,因此他还可以帮助“同侪”有所重建、优化,促成其自觉建构与应用更优化的模式。这实则是以“同侪”显在或潜在的模式为例进行研究,有一点“田野研究”或“实证研究”的意味,更能凸显研究的科学精神以及研究本身的实际效用,也有利于提升研究行为的品格。他在听取我意见时,频频颔首,看得出来,“在可及之处进行研究”等建议得到其真诚的认可。

上述研究及其指导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大题小做,远题近做,玄题实做,理题行做,深题浅做”;而有时我也讲“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实实在在”;倘要进一步概括,似乎非“以退为进”四字莫属。是的,它们看起来都在说要简化一些,要往后“退”一点,但实则是在倡导,勿弄虚作假,勿贪多求全,勿凌空蹈虚;而要真抓实干,要集中发力,要“行远自迩”——这又哪里是在往后退?与其描绘一幅全景式却又镜花水月般的幻象,不如写就一篇发自肺腑、不乏创见而又益己惠人的文字。在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应该没有什么比“实”(实在、实行、实践和实效等)更重要,离开这一点,便等于没有进行课题研究,甚至比之还要坏。

最后,“最近发展区”未必很近,它还可以是一个非常广远的区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某个个体的“最近”对于另一个体来说可能“远弗能届”;就个体自身而言,它亦非常数或恒量,常会因自我心境的差异、情境的不同和他人影响的变化等而表现得或近或远,或大或小。

我在参与课题开题论证会等场合下,常根据对课题组实力的既往了解,或借助从现场质询与对话中获得的印象,因人而异给予他们确定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建议。譬如,一所农村普通高中校长主持“留守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建构研究”,课题组已有的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我建议他们不必把研究重点放在“体系建构”,而落到案例积累、研析及其相关经验的筛选与“复制”上。譬如,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主持“杜威经验哲学视野下儿童‘智慧阅读’操作体系创构研究”,虽然核心概念中也有“体系”二字,虽然他还是一名青年教师,虽然整体规划较为“高大上”,但我都充分认可其开题报告中的各种设计、各项安排,以及操作的可行性、成功的把握性,而未言及“缩小研究视域”等一类话题,因为,这是一个功底坚实并且嗜“研”成癖的年轻人,他会朝着既定方向与目标不懈前行与攀登的。还譬如,一位初中校长和该校一名体育教师共同主持“中学应急生存技能的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我不仅没有建议他们自我“降格”,还希望他们更好地进行顶层设计,认真谋篇布局,精心拟定今后几年研究的“思维导图”,充分考虑各种课程元素,做出比预期更好的研究,并从现在开始着手准备申报下一届省教学成果奖。因为课题所指是一个崭新而又极具实用价值的领域,因为这位体育教师是区域内本专业屈指可数的硕士生,素质优异,也因为校长全程参与论证,研究的热情与真心、对潜在价值的强烈渴求溢于言表……

我曾在看过一位著名特级教师一堂课后进行点评,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几乎到了“地平线”处。是的,“好的教学”能使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无可限量;同样,“好的研究”也会使课题各攸关方走到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清人彭端淑在《为学》中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只要我们满腔热情,持之以恒,并不断校正前行方向,调控好研究进程中的步频、步幅和姿态,课题研究的“最近发展区”或将在人们目力难及的“天边”,而这也恰恰是课题研究的最大魅力之所在。

G40

B

1005-6009(2017)54-0044-03

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0)副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开题最近发展区民间故事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历史建构与实践研究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研究开题会议在京召开
漫话民间故事
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七十年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顺利举行
漫话民间故事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