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作文教学插上童话的翅膀

2017-03-23文│王

教育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蟋蟀狐狸童话

文│王 威

给作文教学插上童话的翅膀

文│王 威

童话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艺术的模糊认识,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对孩子来说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力。童话有着丰富而神奇的想象,这正符合儿童的天性,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富于幻想,喜好新奇。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编童话故事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行之有效的良策。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又可以促使学生接触实际生活,学会观察生活,因为童话中的幻想是植根于现实,反映现实的。可以说,编童话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与表达之间的协同发展。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净化人性。可以说,所有优秀的童话作品都是真善美的艺术性统一,反映的都是人类最优秀最美好的精神世界,表现的是人类最真挚最崇高的情感。学生与这些作品的一次次接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接受一次次心田的润泽和心灵的洗礼。

第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增强语感。作为从事现代语文教学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读多背背,在读背的过程中,“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那么,作为孩子们最喜爱读的童话作品就成了学生补充阅读的首选,在读浪漫的童话故事过程中,学生的语言丰富了,语感增强了,写文章也就自然不愁了。

第三,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有益创造。作为儿童阅读的首选作品,童话因其固有的特点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在潜移默化中,在日积月累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自然得到了提高,这比在语文课堂上的想象训练要有效得多。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来启发学生的童话创作思路呢?笔者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以下几种方式。

从书本中寻找素材

书本永远是课堂教学及课外学习的主战场,同样童话写作的素材也大量地出现在书本上。

改写一些说明性的文章 课本中凡是用第三人称介绍某种动物、植物或是其他物体的都可以改写成用第一人称叙述的《XXX的自述》。通过这种改写,既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为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因此,教师在完成文本的教学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知识,再加上课外搜集的资料并借助同学相互间的讨论交流和启发,独立完成此类童话写作。例如《太阳》《蟋蟀的住宅》《蝙蝠与雷达》《只有一个地球》等课文就完全可以让学生用这种方式改写成童话。例如,在完成《蟋蟀的住宅》一文的教学后,笔者曾经让学生以“一只蟋蟀的幸福生活”或是“蟋蟀的自述”为题改写成童话。由于课堂上学生对蟋蟀勤劳能干、讲卫生、爱唱歌、躲草丛等特点已经了然于胸,所以在写童话时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第一人称写出蟋蟀的特点,有的还添加描写了蟋蟀好斗、尊老爱幼等特点,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改写或续写一些经典的童话 有些经典的童话往往蕴藏许多改写或续写的训练点,借助对原有童话的理解以及创造性的想象,往往能写出堪与原文媲美的童话。因为“儿童的创作并不企图制造逼真感,对与客观经验的相应性也不感兴趣,它们的目的是通过某些精警独特的意象,调动读者的想象与参与,促使读者去探寻、思索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意”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做个文本的再创造者,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例如教师在上《狐假虎威》一课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老虎回家以后会怎么想?当它第二次抓住狐狸时表现又会怎么样呢?是它戳穿狐狸的阴谋诡计呢,还是再次被狐狸用另外的办法蒙骗?经过这样一连串的思考与想象,新的童话《狐假虎威(续)》就大致有眉目了。笔者班里有学生就写:老虎的后代子孙读了祖先留传下来的《老虎必读》一书中“谨防狐狸欺骗”一章,当他们抓住狐狸时对狐狸格外小心,戳穿了它的伎俩,最后把它吃了。也有学生写:狐狸运用水中老虎的倒影把老虎给骗到水里淹死了,为森林除了一害。

从影视、报纸等媒体上寻找素材

影视、报纸、广播等相关的大众媒体经常会播放、登载一些适合童话创作的新闻信息。作为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地收集这些信息,为我所用,在课堂上供学生讨论交流,并引导学生进行童话创作。电视里曾播放过洞庭湖闹鼠灾导致人鼠大战的新闻,老师就可以根据这个素材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老鼠会怎么看这件事?假如我是洞庭湖会怎么看这件事?假如我是洞庭湖边的某种植物又会怎么看这件事?……经过多角度的思考,童话的素材便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另外,像发射火星探测器,打捞海底奇珍异宝,海洋上的原油泄漏,各种新式武器的诞生以及地震、海啸、台风、火山爆发等等事件,都可以写成精彩的童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写这类童话不仅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孩子去关注我们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这个地球。这对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环境意识、公民意识等是极为有利的。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在一次接受电视采访中所说的那样:“你别小看了童话,你别以为它只是小儿科的东西,可它对孩子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估量的。”诚哉斯言!

从身边发生的事例中寻找素材

在我们的身边,其实也有许多事例可供学生进行童话创作,只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身处其中,感觉有些迟钝,久而久之也就熟视无睹了。但作为课程资源重要开发者之一的教师,对此却是不应该视而不见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处处会碰到环境卫生、交通安全、人身伤害、假冒伪劣、自然灾害等等问题,只要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马上就可以变成极好的童话创作的素材。例如,几年前,杭州市政府为了造中河高架桥,不惜花200万元移植了两棵长在朝晖马路中心花坛的香樟古树。这件事在当初曾经轰动整个杭城,各大媒体多有报道。后来在课堂上,我先让了解这件事的同学自由说说整个过程,然后笔者适当给以补充和引导,着眼点放在香樟树身上,最后学生以“香樟树搬家记”为题进行童话创作,结果这次作文大获成功。另外,笔者还针对运河及城市水网普遍受到污染的情况,让学生以运河本身或是水里的生物为第一人称创作童话,说明环境的恶化及其对人的不良影响,并以此来唤醒人类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结果这次作文也很成功。笔者挑选了这两次童话创作的五篇优秀作品参加区环保征文大赛,结果有两篇获一等奖,两篇获二等奖,一篇获三等奖。其中有位同学写的《运河龙王搬家记》还被选登在《小学生世界报》的头版头篇。这些案例说明,只要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做个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那么我们和学生都会乐在其中,而且学生童话创作的兴趣和水平会越来越高。

从大自然的万千事物中寻找素材

自然界的万千事物,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犹如一张错综交织却缀满宝石的网,对于童话创作者来说,随便选取哪一颗都是价值连城,受用不尽的。因此,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引导学生去选择童话创作的切入点,只有这样,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才会成为我们童话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例如,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很多都可以用来进行童话创作。如《最后一只野生东北虎的哀求》,可以从最后一只野生东北虎的角度去观察人类,观察自然,从而揭示出东北虎面临的严峻生存状态(另外的动物也可以此类推);《寻找鸟儿的家园》则从小鸟的观察角度表现森林遭到破坏,鸟儿失去了家园,它们呼唤森林的回归这一主题;《树桩的对话》则是从树桩的角度回忆森林的破坏过程,警醒人们保护森林;《小河与大海》《小水滴漂流记》《五官争功》《老鼠咪咪进城记》等童话作品也都有它们各自讲述的趣味经历和揭示的深刻主题。通过这些童话的创作,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内在了解也会更深入,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逐渐加深,和前面所论童话创作会使学生对社会关注加深一样,这不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吗?

通过以上所述,我们知道童话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可以说是善莫大焉。本文所论可能还只是一鳞半爪,但笔者以为,只要我们语文老师都能为小学生的写作插上“读童话”与“写童话”这对翅膀,那么他们在写作方面将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

我们期待着……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和睦小学)

猜你喜欢

蟋蟀狐狸童话
蟋蟀的决心
捉蟋蟀
蟋蟀的小屋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狐狸和猫
狐狸
狐狸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