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作业,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2017-03-23周敬红

教育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姥姥家同桌习题

文│周敬红

优化作业,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文│周敬红

数学作业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扩展。过去,我们习惯性地将作业的重点停留在“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仅仅依靠各式各样的题目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的作业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数学组老师开始了利用数学作业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作业设计时注意由浅入深,突出重点与关键,合理搭配题型,同时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让“能跑的跑起来”“能走的走起来”。

案例一

在学习完两位数乘法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A.基础巩固(一颗星)

列竖式计算。

33×21 13×32 43×12

B.能力发展(二颗星)

小明上午7时和妈妈乘火车去姥姥家,晚上7时才到姥姥家,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小明家离姥姥家有多少米?

C.拓展提高(三颗星)

已知:公园的票价为成人30元,学生15元,团体18元(30人以上)。现在有7位老师带领46名学生到公园游玩,怎样购票最合算?共需要多少钱?

案例一分析

对学生而言,与学生知识水平相平行的作业,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过难的题目则会挫伤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单调、枯燥的作业,开启不了学生的思维,相反还会形成不良的思维定式,滋生厌倦数学的情绪。因此,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供学生选择。例如:上述案例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挑选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的作业,从而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案例二

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我是一个小小设计员”:

量出自己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家里客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用了哪种规格的地砖?共用了多少块地砖?

到买地砖的地方了解地砖的规格和价格,并做好记录。

假如我们的教室地面是60平方米,要你铺地砖,你会怎样合理地设计呢?

案例二分析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我们以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以训练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会创新。在实践中我们设计出了很多案例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这类开放性的作业,内容形式新颖,问题解决具有发散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中,得到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发现的创造意识。另外,开放性作业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化,学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行思考,体验成功,体现“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数学思想。

分层作业因其内容的开放、形式的多样,因此在评价方式上我们也采取了多元化,尽可能地发现学生作业过程中的可取因素,从能力、情感等角度给予学生多方面的评价,坚持正面鼓励的原则,打破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方式。

第一,同桌互批。如自编自练式的习题,让同桌互相给对方批改。

第二,小组齐批。如关于调查、观察类的习题,涉及面广,同桌两人难以达成共识,就要借助小组的力量,一齐讨论、分析,在同桌、小组批改的基础上作适当抽查,检查学生练习与批改的情况,获得反馈信息,再及时调整教学步骤。

总之,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好作业,让课内课外作业融为一体,坚持正面的鼓励性评价,才能达到提高作业的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才能真正科学减负。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姥姥家同桌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我的新同桌
换同桌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姥姥家的“网”
姥姥家的小菜地
姥姥家的蒂园
姥姥家的小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