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压力同行
2017-03-23董杰
董 杰
与压力同行
董 杰
班主任;班会;压力
一、教育背景
临近期末,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表现比较突出,处理不当易出现过度焦虑、紧张、厌学、甚至自暴自弃等情况。根据问卷调查与走访得知,学生当前的压力具体分为两种:一是压力过高,导致对考试和学习产生焦虑;二是部分学生感到迷茫、对学业放弃,看似无压力,其实是不敢、不会面对压力。因此本节课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设计,让学生了解有压力是正常现象,分析自己产生压力的原因,学会定期清理自己不必要的压力,同时认识到有压力并非一件坏事,建立应对压力的积极思维,掌握一定的放松技巧。只有正视压力,学习生活的正常秩序才不会被打乱,才会使学习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业压力的特点、水平及其成因,学会主动检查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并做有效的调整;掌握一定的放松技巧,并运用到生活与学习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测验、讨论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保持适当的压力水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压力树立合理的观念,正视压力,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考试与平时的压力,学会用积极的思维有效应对。
三、活动准备
1.随机抽取高一三个班级进行压力自测,以了解高一年级的压力概况。
2.A4纸、彩笔若干。
四、实施过程
(一)走进压力
1.热身小活动“减7运算”。
教师随机报出一个三位数字,如256,要求学生必须盯住屏幕上的倒计时(15s),不断地做减7的运算(249-242-235……)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进行言语上的干扰,如“你们太慢了,太慢了,加油,你们可以的”等。结束后请学生分享感受
【设计意图】紧张而有趣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同时为今天的主题活动做预热,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压力的特点,更好地投身课堂。
2.学业压力情境。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有的同学可能体会到紧张的情绪,这跟我们今天的主题有关,它是什么呢?我们继续来体验一下。(ppt上呈现)
距离期末考试还有456个小时
12天,不到两个星期!除去一天(6~8)小时睡眠外,其他时间都用来学习,你还剩下192~216个小时!!!
现在成绩怎么样?
准备考哪个大学?
期末目标定了没?
你看别人又考了……你要加把劲啊!
别人能做到,你也能做到……
师:看到这些大家有什么感受(总结压力的特点)?你曾感觉到有压力吗?在学习生活中经历的压力有哪些?
学生反馈。
【设计意图】由于高中生的压力常常是由学业压力引起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压力聚焦,通过创设学生最有共鸣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讲述自己感触的意愿。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分享。
(二)评估压力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大家对压力深有感触,想想自己经常会在生活中抱怨“我压力山大”“我希望没有压力……”,但是大家真的了解自己的压力吗?
1.“我的压力线”活动。
师:请学生们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一处位置,代表你对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的压力感知。将教室的对角线作为压力的刻度线,靠近黑板的一端为0,等于完全没有压力,靠近后门的一端为100,等于非常有压力,教室中间为50,等于一般压力。
2.“我的压力圈”活动。
师:请学生站在压力位置上感受当前的压力(教师引领进入冥想:大家都已站在代表压力大小的线上,此时,你正在思考我的压力值是多少?10、30、60还是90?好,你已经确定了你的压力值,并继续思考产生这些压力的原因有哪些?复习时间不够?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对考试成绩的担忧?害怕父母失望?不敢面对老师?自卑?……你在探寻自己压力的成因)。如果确定你已经找到请回到座位上。
师: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画下自己的压力源(有多少压力就画多少圆圈,压力的大小反映在圆圈的大小上)?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大家都看到彼此的压力位置,你觉得压力对你的影响有哪些?你的压力来源有哪些(尤其是站在靠近压力零点与爆表的位置的同学)?
小组讨论:压力真的越大(小)越好?你适合的压力大小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讲授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又称“倒U曲线”,是指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压力观。)
学生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压力线和压力圈两个活动旨在让学生切实地去分析自己的压力成因,运用度量法将压力量化、体验化。当学生真切地站在自己的压力值上冥想思考时,会非常深入地去探究自我。
(三)压力探源
1.走进压力圈。
师:现在请大家认真地看一下自己画的压力圈,看看有哪些特点?是外部压力还是自己施加的内部压力?
观看《漂浮在水上的足球》,让学生领会到环境的苛刻往往会塑造更优秀的你。
2.整理压力圈:减压运动。
师:请将不必要的压力圈用力去掉,或适当缩小;如果你觉得你的压力太小,动力不足,茫然,也可以适当增加你的压力圈,学会定期整理自己的压力圈,轻装上阵!
3.反馈分享。
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分享是如何整理自己的压力圈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检索压力圈,发现自己的压力源特点,灵活有效应对不同的压力来源,积极应对客观的外部压力,同时要不断地调整,减小压力过大/过小对自己的影响。
(四)放松训练
让学生在放松训练中体会平静、放松的感受。
结束后嘱咐学生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加以练习,给自己的压力一个出口,一个修复的空间。
【设计意图】除了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压力,有效的压力应对也是必不可少的。放松训练操作简单,实施方便,放在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静下心来,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好好梳理;另一方面教授学生掌握简单的放松技巧,以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
教师总结:压力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的感受,既不可怕,也不稀奇,但是要学会正视自己的压力,并定时整理自己的压力圈。如果你感到有“鸭梨”,请把它放在冰箱里,变成“冻梨”。
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3-0046-02
董杰,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江苏太仓,215400)教师,专职心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