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课的价值寻绎与实践铺陈
2017-03-23张烨
张 烨
班会课的价值寻绎与实践铺陈
张 烨
班主任依托主题班会的有效设计与深入推进,提升以课程素养为核心的专业能力,这已成为衡量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班主任要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立足点,在班会设计和实施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班会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班主任;班会课;课程建设素养
主题班会作为实施班级德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被列入国家课程计划,被认为是与必修课同等重要的课程板块,其主要依托合作共享、信息互通、感悟体验等方式来达成解决学生成长问题,锤炼学生生活能力,引领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目标。班主任在实践中依托主题班会的有效设计与深入推进,提升以课程素养为核心的专业能力,这已成为衡量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班主任课程建设素养提升的理念表达
班主任的课程建设素养是一个动态的养成过程,只有依托高位的课程理念,围绕充盈的人性假设,经历丰富的课程实践,才能实现课程素养内涵与外延的拓展与衍生。
1.厘清一个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成为班主任课程建设素养提升的立足点和关键点。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个性鲜明的班会课主题及有效的实施策略不仅能够折射出一位班主任独特的治班理念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主体参与的现场生活中实现德行的成长,这种指向学生个体发展和群体成熟的主题班会课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交往中能够实现群属关系的整体上扬。卢艳涛老师依托对重阳节饮食文化、诗词、礼仪习俗等内容的解剖,帮助学生在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文化自信,促进学生自觉地成为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执行者。这种班会课设计不仅观照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涵育,同时也提高了班主任课程建设的专业技能,实现教育主体的生命成长。
2.明确两大目标。两大目标,即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班主任应回归到班级生活,聚焦学生发展等本质问题,在调研影响班会课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并作归因分析的基础上,要以学生在班会课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积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华兵老师的班会设计充分体现了班主任课程建设素养中应有的目标意识、对象意识和经历意识,帮助每位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进行自主意义建构,提高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反思能力,由此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进而提高改变现状的自信心和自主发展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水平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3.凸显三类课程。(1)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班会活动中的生动体现。为此,班主任要针对国家意志和学生特点,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要求,围绕学校年度工作目标,设计序列化的基础型课程内容,开展适切性的主题班会活动。(2)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班级文化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类型。(3)研究型课程是指导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其内容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出发,也可以从学科出发,实施时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
二、班主任课程建设素养提升的技术路径
依托班会课有效提升班主任的课程建设素养也应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作为一线班主任,在班级主题班会活动的推进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技术措施来彰显自身的课程建设素养。
1.支架式教育。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自身具有能动的学习能力,教育者只要提供适宜的教育情境、教育条件,学生就能利用好教师所提供的教育支架,实现自身道德素养的有效提升。一般来说,教育者事先要把复杂的活动任务加以分解,以便班会活动参与者的理解和执行逐步走向深入。华兵老师在设计《七彩人生之生涯规划》时就有效地采用了支架式教育的基本理念,他把学生对生命角色的体验放到6个年龄段的具体情境中,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一致意见,再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展示,通过不同内容卡纸的排序分清主要角色,让大家对生命彩虹有更加直观、更加直接的真切感受,突破简单的认知层面,达到知情意行合一,带动师生的自我内省。
2.抛锚式教育。在班会活动的实际推进中,教育者要让活动参与者到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去感受、去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及自我反省,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活动的开展前提是教师能敏感地捕捉到学生感兴趣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建构主义者把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形象地比喻为 “抛锚”,他们认为一旦这类与学生生活高度关联的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育活动的进程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如周飞老师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两大环节、三个板块,由回忆、讲述“言”的层面,到吟诵、歌唱的“咏”的层面,再到手舞、足蹈的“舞”的层面,从感情上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应对生活和他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和关心。这种既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对接学生真实问题的“锚”,在激励学生掌握优秀文化、实现道德自觉的同时,班会也锤炼着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
3.随机通达教育。班主任在主题班会课中注意对相同的教育内容,在不同的对象水平、不同的时间背景、不同的情境模式下,设计不同的教育目标、尽可能地用不一样的方式和策略加以呈现。也就是说,班会活动的参与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运用多维策略、采取多样方式进入同样的活动场景,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同一事件、同一问题的多元认识、理解或行动方案,这就是“随机进入教育”。“随机进入”拒绝千篇一律和千人一面式的教育表达,其期望实现的效果是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让学生的每次进入都能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进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卢艳涛老师的设计中就充分地体现了上述理念,她勾勒了知、话、过、敬、行等学习通道,帮助每位学生无论随机进入哪一个环节,均能做到知无不言、知行合一、知情达理,较好地体现了班主任的人文关怀。
总之,班主任课程建设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班主任的专业理念支撑下的动态历练过程,需要班主任既有仰望星空的教育情怀、登高望远的进取精神,还要有贴地而行的实践主张。
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3-0036-02
张烨,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德育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