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主题班会设计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7-03-23成冯霞

江苏教育 2017年63期
关键词:班会课班会德育

成冯霞

小学主题班会设计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成冯霞

主题班会课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主阵地,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调查发现,当前小学主题班会设计方案在主题选择、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形式安排等方面存在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班主任应努力提高主题班会方案设计的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主题班会;设计方案;主体性;班主任

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认识、发展学生能力、增强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当前小学主题班会课设计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做法,本文通过对小学主题班会设计现状的调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小学主题班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主题班会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主题选择方面。一是班主任对班会主题内涵的理解不到位。以笔者所在学校二年级的一节主题为“奉献爱心”的班会为例。整节班会以班主任和学生讲述互帮互助的故事并进行情境再现表演展开,很明显,这里班主任对“爱心”内涵的理解不到位,将主题窄化为“互帮互助”。爱心是指同情怜悯的心态(包括相应的一定行为),它是一种奉献精神,也是一种关怀、爱护人的思想感情。爱心不仅仅体现在行为上,也体现在心态上。爱心是一种善良的情感,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愫,其对象不局限于人,也可以是物。二是选择的主题过大,不够具体。以六年级的一次主题班会 “寸草能报三春晖”为例。此次班会设计的背景是:学生进入高年级,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对父母的叮嘱开始产生逆反情绪,进而出现某种程度的叛逆行为,亲子关系受到影响。笔者以为,班会主题应该从父母的“唠叨”以及学生面对“唠叨”时的反应入手,“寸草能报三春晖”这个主题太笼统,不够具体,容易发散。三是班主任过于追求面面俱到,常常顾此失彼。以三年级的一次主题班会“珍爱生命,平安出行”为例,班主任在方案设计中聚焦了校园安全、家庭安全、社会安全,虽然全面,但是一节班会课的时间有限,其实班主任完全可以将主题确定为 “课间安全”,再由文明课间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延伸。

2.目标确定方面。一是目标定位过于高远、全面、空洞,学生够不到。以五年级的主题班会“做负责任的好公民:我学习,我成长”为例,班主任按照“学科课程”的思路设定了主题班会的三维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知道感恩父母和老师;了解父母和老师的辛苦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理解父母和老师;能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努力学习。这三个目标的设定缺乏层次性,表述过于抽象。二是目标只强调解决问题,站位不够高。站位不够高是指在设定主题班会目标时,班主任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一年级的入学教育主题班会 “我是小学生啦”为例。有班主任在设定目标时,将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了解小学的学习方法上,这样的目标不仅远离了入学教育的意义,还让一年级新生在对小学生活和学习没有一点体验的情况下,就开始接触学习方法的话题,显然是不科学的。

3.内容选择方面。主题班会的内容选择考验着班主任的素材搜集与积累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是以“做负责任的好公民:我学习,我成长”班会为例。班主任为了让学生明白学习和责任的关系,选择了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素材,这个材料不是不好,但是针对性和典型性不够,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还有二年级的一节主题班会“厚德在积累中”,班主任选取了“慎独”的例子,显而易见,二年级的学生还不太能理解什么是“慎独”,其选材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4.形式安排方面。一是模式僵化,形式主义严重。笔者在对主题班会设计方案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小学的主题班会大多呈现两种形式:一种是类似于春晚的联欢会,请学生主持,不仅有华丽的主持串词,还有严格的仪式和程序;另一种是学生分别谈感受的发言会,班主任提出问题,请学生一个个发言。二是表演成分过多,德育的效果弱化,班会课俨然变成了一节才艺展示课。一些班主任为了让主题班会开展得更加成功,甚至会事先排练,这些表演成分过多的主题班会大大削弱了德育的真实性,而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只会让学生对主题班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二)小学主题班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班会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往往扮演着主导者和总策划者的角色,因为班主任这样的角色定位,带来了班会实施的一系列问题:一是忽视了学生在主题班会中的主体地位。从众多的主题班会设计方案和实录中不难发现,“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的一问一答、轮流提问的形式在班会实施中运用得还比较多。二是约束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有的班主任在设计主题班会时,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与实践,都是教师自己确定主题、选择活动内容、设计环节,如果哪个环节需要学生参与,就会把学生找来,安排他们表演、发言,或者做些其他的准备工作。这样的主题班会背离了提升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初衷。

二、小学主题班会科学设计和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主题班会设计的质量

1.主题选择强调“新”和“实”。一个好的主题能够为班会注入“灵魂”。班会课主题的确定要讲究“新”与“实”:“新”是要根据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根据热门话题确定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实”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学生思想动态、情绪变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班主任要细心观察,掌握班级动态。班主任要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的信息,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等,增强班会课的针对性。二是给予学生空间,广泛征集班会主题。班主任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主选题,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班会课主题。三是关注偶发事件,抓住教育契机。面对班级偶发事件,班主任要灵活面对、果断决策,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

2.目标确定要突出德育效果。首先,班主任要转变观念,强调德育的过程性。一节主题班会只有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能够解决多少问题,班主任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设定学生达不到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其次,班会目标不能过高,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如小学低年级应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中年级应注重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的提升,高年级应侧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人生观的构建。

3.内容选材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德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德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广度而言,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不同的德育内容;从深度而言,同一德育内容也应有不同的程度。小学主题班会的内容选择应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一是内容要有针对性。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主题班会中可以多开展一些互动活泼的活动。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展,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可以多进行一些较复杂的技术性操作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二是内容要有生活性。主题班会要深入学生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4.形式安排要从实际出发。一个好的主题,加上丰富的内容,主题班会就取得了一半的成功,而另一半的成功则取决于主题班会的形式。选择理想的主题班会活动形式的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内容与形式要统一。如果不考虑主题班会的内容需要,而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出奇,可能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结合现实条件。选择班会开展形式时,要从实际出发,不可简单套用他人的活动形式,应根据学校条件、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因地制宜。三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其他实际情况。班主任在选择主题班会的活动形式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特点。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主题班会是由班主任和学生双方共同构建的,一堂好的主题班会离不开师生双方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是主题班会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之一。在主题班会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通过各种表扬和肯定,给学生营造平等、宽松的班会活动环境;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思考,要让学生了解主题设计的背景和目标,针对主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班主任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宽容学生的一些在成人看来幼稚可笑的问题和观点,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和维护他们;班主任要注意过程中的延时评价,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导致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自身素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班主任要给那些反应稍慢一些的学生思考、表达的时间和机会,提高这一类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加强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

首先,班主任要掌握条件性知识。一个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决定了他会怎样看待师生关系,怎样与学生交往,怎样设计班级教育活动。班主任以研究的视角看待主题班会,可以确保主题班会的设计理念符合科学性原则,促使班主任认真推敲设计理念是否正确,是否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否符合学生品格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避免主题班会出现严重的导向性错误,最大限度地避免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和强制灌输,从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和引领。

其次,班主任应具备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班主任要做到“悉心”和“细心”。在平时阅读、上网、看电视的时候,要关注那些和主题班会设计有关的素材,积累和主题班会相关的文字故事、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等,并把它们进行归纳和整理。班主任还要做到“专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心里要装着主题班会,想着主题班会,保持积极的思考态度和问题意识,这样,在看到相关的资料和素材时就不会熟视无睹,而是会萌生如何把看到的资料和素材用到相应的主题班会中的想法。

最后,班主任应该在主题班会后进行反思总结。主题班会后的反思可以帮助班主任从主题班会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教师不仅要有思考,而且要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养成写教育反思笔记的习惯,积极与同事进行问题探讨,解决难题,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主题班会结束之后,班主任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反馈思考下次如何改进和完善。

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3-0013-03

成冯霞,上海市民办阳浦小学(上海,200082)教师,三级教师。

猜你喜欢

班会课班会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