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心理技术在小学生注意力训练中的实施策略*
2017-03-23王继锋
方 颖 王继锋
元认知心理技术在小学生注意力训练中的实施策略*
方 颖1王继锋2
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学生常见的学习障碍,也是家长和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家长和教师会用讲道理和做行为训练两种方式,尝试让孩子告别分心、提升注意力,但往往效果很不明显或者容易反弹,家长和老师的过分关注还会加重孩子分心的情况。将元认知干预技术用于小学生注意力训练,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原理、简化放松训练;借鉴艺术治疗的方法,设计情感组织者和程序,让学生能理解、能接受、能完成、有变化。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儿童;注意力
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视角下的注意力训练
小明一上数学课 (刺激S)就产生厌恶情绪(情绪E),东张西望、讲话走神(自动化行为R),注意力无法集中在课堂活动上,有时还伴随“数学好难”“我学不好数学”之类的自我评价,加重厌恶数学的情绪,产生情绪放大循环,上数学课分心的行为越来越严重。这一系列情绪和行为都是自然发生的,小明根本意识不到,也就无法控制。这时候如果家长和教师采用批评、惩罚的方法来干预小明的分心行为,只会加重小明的厌恶情绪,分心反而会变得更加严重。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提出新潜意识理论,认为潜意识就是条件性情绪反射,用条件性情绪反射来分析,明确指出“学习注意力问题的本质是分心程序性知识与厌学情绪所致”。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看到了分心背后的心理机制,采用新的平静轻松的情绪(新E)代替原来的厌恶情绪(旧E),再设计上课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的程序(新R),代替原有的自动化行为(旧R),反复强化干预后,新的条件性情绪反射被建立并逐渐稳固。这时,小明一上数学课,就会情绪平静轻松,然后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
通过连续多次的强化训练、输入程序,用新的条件性情绪反射代替原有的条件性情绪反射,这就是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进行注意力训练的原理。
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用于小学生注意力训练的困难
1.认知能力弱,很难理解原理。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强调让干预对象形成元认知智慧,也就是能自觉觉察、分析和调控自己的情绪状态,识别条件性情绪反射,并且有能力进行简单干预。这需要对原理深刻理解,而小学生是不具备这样的认知能力的。
2.兴趣转移快,容易厌倦放松训练。
在塑造新的条件性情绪反射的过程中,需要每天进行1次甚至2次的密集临床放松训练,小学生不能理解原理,也就无法明白强化训练的重要性,很容易出现厌倦心理,不愿意配合完成放松训练。
3.肌肉耐受力差,动作无法到位。
小学生由于生理条件限制,肌肉的耐受力差,元认知干预技术常用的全身肌肉放松训练,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强度太大、时间太长,经常会出现肌肉抽筋而中途放弃的情况。如在一次个案辅导中,学生在做脚部的肌肉动作时,突然小腿抽筋,非常痛苦,不愿意再继续完成后续动作。
4.情感体验少,情感组织者难以设置。
情感组织者原理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向干预对象大脑中输入与其生活经验相关的图式,来引发积极、高涨的情绪状态,加快放松过程。干预对象的积极情感体验越丰富、越深刻,设置情感组织者就越容易。而大多数小学生生活简单,虽然有开心的情感体验,但没有达到积极、高涨的程度,所以在设置情感组织者时,往往会出现内容匮乏的情况。如在辅导中,问及高兴的事,小学生们答得最多的就是“吃好吃的”或者“玩游戏”,这两个用作情感组织者都不利于积极程序的设计,需要辅导教师另外寻找。
5.对学习很敏感,易抗拒直接干预程序。
小学生对学习非常敏感,直接给小学生输入“如何才能集中注意力”的程序,他们会迅速从放松状态中脱离,表现得极不耐烦,如立刻出现唤醒表现,手脚乱动、身体坐直,显得十分抗拒。这种情况下,输入程序的效果会很差。
三、元认知心理技术用于小学生注意力训练的实施策略
游戏和故事是学生的最爱,也是突破上述五大困难的关键。
1.用动作类游戏理解原理。
如在团体辅导中,伴随着激烈的音乐,让小学生玩“走迷宫”游戏,有的学生非常紧张,总也走不出来,有的学生会主动调整呼吸,很快走出来。游戏结束后,学生们会比较两种不同的表现,自己得出“特别紧张就容易出错”“情绪平静会让注意力更集中”的结论。类似的游戏还有“左抓右逃”: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圈,左手向下平摊,右手食指伸直放在相邻同伴的左手下方。辅导者开始数数或者说故事,听到规定的数字或者字词的时候,左手要去抓左边同伴的右手食指,自己的右手食指同时要逃离,不能被右边的同伴抓到。这个游戏同样可以用来解释情绪和注意力的关系,让学生初步理解条件性情绪反射的原理。
游戏后引导学生思考:在平时的学习中,哪些地方特别需要平静下来?他们纷纷回忆起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有的说“上课讲话时”,有的说“看书走神时”,有的说 “做作业东想西想时”,这样,学生就找出了自己分心的情境(S)。然后再问,有什么办法让心情平静下来。学生说深呼吸、听音乐、吃东西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说法进行选择和引导,让他们知道“深呼吸”和“肌肉放松”是最方便在学习时使用的放松方式。最后,让学生想一想,在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可以如何提醒自己专心。有的学生说“上课认真听讲”,有的说“看书专心致志”,有的说“做作业仔细看题”,新的行为(R)也被设计出来了。
在后续的辅导过程中,结合放松训练,进行程序输入,连续七天,每天两次,所有团体成员的注意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2.用催眠类游戏练习深呼吸放松。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如何让自己平静下来”开始感兴趣,这时候应适时教他们做深呼吸放松。但总是练习深呼吸,他们会觉得单调,可以配合一些催眠游戏进行放松训练。如“手指长长长游戏”:告诉学生,只要集中注意力,手指就会变长。然后指导学生边深呼吸边把注意力集中在某根手指上,当觉得手指已经变长时,睁开双眼。学生十分兴奋,会一玩再玩,不知不觉间就进行了深呼吸放松训练。类似的游戏还有“氢气球和铅球”:让学生深呼吸后,跟随引导语不知不觉抬高或压低手臂;“我的眼睛有魔力”:做几次深呼吸后,注视水晶球,在手不动的情况下,让水晶球往自己心里想的方向摆动。这些游戏都可以让学生主动、开心地练习深呼吸。
与此同时,还可以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教会父母这些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深呼吸能让注意力集中的原理。
3.用五感游戏设置情感组织者。
五感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觉器官,使之发挥想象力,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具体过程:向学生呈现几幅和他的生活、学习有关的画,比如郊游、获奖、游戏等,让他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然后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说得越具体越好,把他说的内容组织起来,就是很好的情感组织者。如一个小学生很喜欢“在沙滩上玩耍”的画面,他是这样描述的:“我看到天空很蓝,上面有一朵朵的白云,金色的沙滩上面有很多彩色的贝壳。我和好朋友一起堆沙堡,沙子软软的,好舒服。我闻到了海水咸咸的味道,听到了小朋友嬉笑的声音。我尝了一口空气,有点咸,风吹在我脸上,凉凉的。远处有五只海鸥在飞翔,飞得好高、好快乐。”
如果是个案辅导,辅导者可能需要提供一些细节描写的词语。如果是团体辅导,辅导者可以让学生进行添词游戏,每次描述一种感觉,后发言的学生都在前面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加一个词,最后会得到非常具体的场景描述。这个场景可以作为集体元认知干预的情感组织者。
4.与艺术治疗相结合,设计程序。
如果直接输入“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的程序,学生会非常不耐烦,容易从放松状态中醒来,这时候可以让他画一幅画或者摆一摆沙盘,用画画或者摆沙具的过程设计程序。
一个二年级学生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来接受辅导,据父母说,他每次只能安静五分钟不到。一开始用直接程序来进行输入,学生很快就醒了,说:“好烦啊,你说这么多话。”于是,我先让他摆沙盘,他摆了一个“在沙漠里考古”的场景。我引导他说出具体的步骤,然后设计了如下程序:“你看着无边的沙漠,心情平静轻松,拿出你的工具挖取宝贝。开始你挖得很快,越往下你挖得越慢,一边挖一边拿小刷子刷浮土,慢慢地,一个巨大的恐龙化石出现在你眼前。你觉得自己太棒了,能够全神贯注这么久,挖到这么伟大的宝贝。”这个程序间接暗示了“注意力集中”,学生非常喜欢,放松训练的时候面带笑容,非常专注和开心。
G444
A
1005-6009(2017)88-0016-03
1.方颖,安徽省旌德梓阳学校(安徽旌德,242600)教师,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辅导与学习策略;2.王继锋,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安徽亳州,236000)科研所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元认知干预与学习辅导。
*本文为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区域性整体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