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2017-03-23朱雨雁方双虎
朱雨雁 方双虎
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朱雨雁1方双虎2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达到学习目的主观的感觉,是学生主观能力的体现,是学生对自己是否具有胜任某项学习任务的感知。影响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及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外在因素。培养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让儿童正确看待失败,培养正确的归因方式;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多给儿童鼓励,让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自我效能感;学业;儿童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是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来的,指学生对自己具有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信念,是个体自信心的体现。学业自我效能感(academic self-efficacy)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重要体现,指学生对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和自身能力的估计,对学习活动及取得成果的感受。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业情绪,消除不良的学业情绪,增强成功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一、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要想提高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首先要了解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根据以往研究可以将影响因素归为两类: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1.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即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成败经验、归因方式、性格特征等。成败经验是儿童获得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直接经验。有研究表明,小学学困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原因之一为“缺乏成功的体验”[1];缺乏成功的体验会导致低年级儿童自我效能感低[2];自身直接学业成功经验可以提升学生学业自我效能[3]。另外,归因方式也影响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由归因引起的情感反应和期望变化,对个体将来的行为具有激发、增进或削弱、消除的功力作用。[4]儿童在其学生生涯中会遭遇成功,也会遇到失败,对于不同事件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在遇到成功的事件时,如学习成绩上升,将其归因于偶然因素就会降低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在遇到失败的事件时,如学习成绩下降,将其归因于个人能力不足,同样也会降低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相反,在学习成绩上升的情况下,将其归因为自身努力,就会提升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性格特征也会影响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个体的性格积极向上,一般会比较自信,学业自我效能感也会更高。有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权力欲望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小学生在权力欲望方面越具有竞争力,自我效能感就倾向于越高。[5]
2.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包括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所以要研究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要从家庭入手。首先是父母自身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儿童早期的学习大部分是观察学习,儿童所具有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父母有显著的关系。父母本身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儿童耳濡目染,也会具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其次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研究表明,父亲参与儿童的教育活动对于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有重要影响,其中父亲对孩子的支持与规划,对于儿童的学习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6]因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一般代表着威严、勇气、力量等,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父亲的支持和帮助,使得儿童更加具有勇气,更敢于接受挑战,从而更为自信,引发更高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7]。给予孩子自由的兴趣爱好,经常与孩子交流,对孩子表示信任,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一般都有良好的教养、乐观的天性、健康的心理,自我接纳程度高,自信心和自尊心程度较高,在处理问题时易获得成功,因为这样的家长更看重的是孩子的成长而非成绩,所以儿童可以正确对待学业成绩,无不良归因方式。
学校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学校中,师生关系是儿童首先要处理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负向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产生消极影响。[8]负向的师生关系会引起学生负向的学业情绪,学生会对这门课产生抵触心理,无法产生兴趣,不认真听讲,导致课程成绩不理想。对于儿童而言,某门课程成绩越差,就越倾向于懒得学这门课,从而降低自身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在学校环境中,儿童相处时间最多的是同伴,所以同伴关系也是影响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班杜拉认为,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与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9]究其原因可能是,良好的同伴关系会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之中,儿童倾向于和学习能力相当的同伴进行比较,在观察到同伴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时,儿童会认为自己也同样能取得成功;当同伴遭遇失败时,儿童会认为自己也同样不能成功。
二、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1.让儿童正确看待失败,培养正确的归因方式。
成败经验是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会使得儿童变得更加自信,学业自我效能感便会大大提升,失败则会降低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父母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要有正确的期望值,过高的期望会给儿童太大压力,使得儿童过分追求成功,从而无法正确面对失败。同时要引导儿童采用积极的归因方式,如在取得成功时,引导儿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能力,这样,儿童的自信心就会大大提升,自我效能感也会提升。
2.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
儿童期的孩子心智还未成熟,在此期间儿童的性格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便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父母以及教师要帮助儿童形成良好性格,如坚毅、乐观向上、勇敢、勇于承担等,要培养儿童面对失败不气馁、勇于承担失败结果的良好品质。良好的性格会使儿童更加自信乐观,促进其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3.多给儿童鼓励,让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
班杜拉认为,外部强化的适度应用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父母与教师应当多给儿童鼓励。儿童期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评价主要来源于他人,所以积极的反馈对于建立儿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有非常大的作用。当儿童学习进步时,给予儿童鼓励会使其更加自信,认为自己具有能力,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同时也愿意接受更多的挑战。同时,要让儿童体验成功,不断的成功会帮助儿童建立稳定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功体验的机会可以由父母和教师创造,如让儿童回答简单的问题、完成可以做到的任务等。儿童会在成功的喜悦中看到希望,更加坚信自己的能力,使学业自我效能感更加稳固。
4.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观察学习是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榜样示范对提升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成功,来期待自己在同样的情境中也会取得成功。在学校环境中,儿童是通过观察同伴和教师来获取间接经验的,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儿童自身能力不同,教师应当树立不同层次的榜样,使他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让榜样作用帮助儿童获得积极的替代性经验,从而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
三、研究趋势与展望
我国关于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较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充:
第一,小学阶段作为教育的初级阶段,是成人成才的关键时期,但是对这个阶段的研究非常之少,而且大部分是教育学方面的经验总结,很少是从心理学方面入手的,实证研究就更微乎其微。
第二,国内现有研究中,涉及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大多是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等几个变量的相关性研究,而关于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证研究较少,大部分是学校一线教师的教育反思。现有研究大部分实验对象都是大学生和中学生,关于小学生的几乎是空白。
[1]李艳丽.小学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6):45-48.
[2]刘越,张蕾.低年级儿童自我效能感培养的思考与尝试 [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08):20-22.
[3]郭炫汝,刘博扬,王佳星,等.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6,31(Z2):44-48.
[4]Weiner B.History of motivatio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J].Educational Psychology,1590,82(4).
[5]孙丽平.农村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与竞争心理的相关性研究[J].时代教育,2015(16):44-45.
[6]谭钧文,李航,颜丽娜.父亲参与教养与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04):588-591.
[7]许玉燕,谢广田.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研究 [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02):46-47.
[8]许梦珂.大学生师生关系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5,30(11):35-41.
[9]易芳,郭雅洁,俞宗火,等.中小学生学业成绩主要影响因素的元分析 [J].心理学探新,2017,37(02):140-148.
G442
A
1005-6009(2017)88-0007-03
1.朱雨雁,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015级研究生;2.方双虎,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心理学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