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艺理论视野下的文学思潮研究
——评程金城《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

2017-03-23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文学思潮著者世纪

李 贤

(兰州大学 文学院,兰州 730000;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中西文艺理论视野下的文学思潮研究
——评程金城《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

李 贤

(兰州大学 文学院,兰州 730000;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一书,以文学思潮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为线索,探寻并发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演变规律。问题意识下的多维度视角与拒绝碎片化的历时性研究,是这本书的体例特征。在对“主流”与“非主流”文学现象的整体性考察中,提出了文学思潮的两大因素:文学的社会价值与文学的情感表现。

文学思潮;《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多维度;历时性;整体性;社会价值;情感表现

就文学思潮自身特征来看,它与文艺学和美学更为接近。在众多的文本与现象中发现规律,犹如千丝万缕中寻一条贯串其中的线。因此,以单个的文艺流派或断代史的方式考察文学思潮的论著较多,整体性研究的并不多,大都是以“史”为线,以“主流”文学为关注点。到目前为止,真正对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作出专深研究的是《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1],也是第一部以“文学思潮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为线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专著,打破了“史”的体例,较为明晰地界定了“文学思潮”的概念。在研究方法上,著者程金城提出:“文学思潮的研究与对作家作品的研究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必然会有不断重新认识的问题,然而,任何新的认识和阐释,都应建立在尊重历史本来面目的基础之上。”[1]前言这为理解文学思潮中的“疑难现象”提供了另一种参照方式,打开了另一种思路。程金城先生在该著中将文艺学、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糅合,打破时空界限,考察了从晚清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文学现象,探寻并回答文学发展中规律性、普遍性、内蕴性的问题。在体例上,是以文学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为纲,从宏观的文学现象、社会思潮、哲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探究并发现文学思潮演变过程的核心问题,在论述的过程中,注意到文学思潮与文学成果之间的复杂性。该著出版至今已经10年了,著者对20世纪文学现象的深层透视以及对21世纪文学思潮的展望,有的已经被文学实践证明了他理论的准确性,有的正在被当下的文学发展所实践,理论性和预见性对当下的文学研究者依然有着启迪性的意义,比如该著中提出的“人类性是被遮蔽的价值层面”。程金城先生对文学思潮中“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也打通了近、现、当代三个时期的时间节点,具有学术史上的多重意义。

1 问题意识下的多维度视角

以不同的“问题”为章、以内在的统一性为顺序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是该书体例上的特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宏观的思潮研究,有八章,每一章只研究一个问题;下篇是表现主义文学思潮的个案研究。上下篇的研究视角和体例以及语言风格具有一致性。与所熟悉的文学史教材体例有别,与其他宏观的文学思潮研究方法也不同。该著是以文学发展中隐性的问题为主线,串连起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从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层面探究了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一个个跨越历史时间节点的文学现象中发现并论证了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清晰而别具一格的体例考验读者既定的思维,著者将一个大问题置于中国文学发展的百年之中进行分析,其中又涉及到众多的文化常识、哲学概念以及美学观点。由问题的纵深度而层层推理出的相关概念及文学思潮的界定,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当然,这也暗合了“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2]的观点。

第一章探究“中国20世纪文学史格局的形成”。在西方传统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对比中,以20世纪世界文学发展的格局为背景,以“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的消长”为切入点,分两条线论证了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转变,再到90年代末的文学现象。论及中西文化的融汇以及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将道家老庄哲学的表现观与西方浪漫主义的表现论相联系,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中主观表现文学未能充分发展的原因。同时指出,新时期以来,“主观表现的文学有重大发展”“这一思潮的内核就是对自我、个人、主观性的重新重视,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表现手法的重新肯定和张扬”[1]49。从这一理论出发,我们就能更全面地理解90年代的文学现象。第二、三、四章在本质上有相通处,构筑了“一个以人为思维中心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研究系统”[3]。指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大思潮:“即以肩负历史和民族责任、追求文学参与历史过程因而突出文学对国民群体的精神重建的文学思潮,与以追求个体生命价值和个性自由因而追求文学超越意义的文学思潮。”[1]50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学是人的生命过程的特殊解释系统”[1]60这一概念。第四章从儒、道、释文化中的理想“人格”谈百年文学的变化及现代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第五章就“诗与真”论述文学的“价值与真理之冲突”,这为文学史上存而未解的“纯文学”之问提供了另一种见解。第六章系统论述西方两大哲学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第七章以荣格心理分析理论为依据,分析“内倾型作家与抽象性作品”这一时隐时现的文学现象。第八章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人类性”这一被遮蔽的价值层,强调“人类性是文学研究的一种视角和意识”。显而易见,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对中西文化文学的比较中提出,追踪两者的发展变化,大开大合中寻幽探微。

2 拒绝碎片化的历时性研究

着眼于解决文学思潮中的“深层次问题”,在众多的表象中发现问题及答案。不同于断代史中特定文学现象的具体分析,或者个案研究中的时空局限。该著的视角始终是在中西文学现象的对比以及中国文化的嬗变中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以“人格”观念的三次嬗变(五四时期、20年代中后期、70年代末和80年代)为线把20世纪中国文学分为“四个阶段: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学,五四时期的文学,2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新时期的文学”[1]82-90。时间跨度大,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理性抽象的思维。这样的分期并不算特别,但思考的角度鲜见,将心理学运用到文学思潮的研究之中,人格本是心理学术语,著者综合多方面知识在对“人格”进行重新界定后,从“理想人格设计与民族精神改造”的层面回答文学现象,打破了读者阅读惯例形成的思维模式,这样历时性的研究一方面兼顾了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也因涉及众多的知识面而让读者难以把握,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理解理论的逻辑性。从该著的这一特征来说,《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是一本适合研究者读的理论书。相比较而言,碎片化的历史性研究常常是具体易解、易把握的,尽管“重写文学史”的提法早已践行,常见的文学史教材大多还是采用一种学生较易接受的方法体例写成,或者说读者习惯了以社会历史分期的方式读文学史。

随着文学外部环境的变化,文学思潮研究在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叶朗、孙焘指出:“从9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美学、文艺学迎来了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外学术文化双向对话交流的新时代,第一次具备了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建设中国美学和文艺学”[4]。联系起来看,《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一书在文学史的研究上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

追求历时性的研究,既要考虑时代性又要兼顾一般性,必须找到时代个性与文学共性相一致的线索。因此,该著以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为中心,论及了文学与文艺学、美学的关系,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等,是多门学科知识的内化。著者在不同的学科间建立关联,构筑了一个宏大的20世纪中国文学视野,从不同的层面为难以把握的百年文学勾勒了清晰的、容易理解的文学发展主线,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艺术倾向,在总体上呈现出两种相互消长的态势:从文学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蕴含来说,是以强调文学对于现实的真实反映从而使文学参与现实的变革的倾向,与以突出人的真情实感从而张扬人的力量和价值这两种倾向的相互消长;从文学的艺术目的、手法等角度来说,是以追求科学地真实地再现现实,与自由地表现人的心灵世界为特点的两种倾向的相互消长”[1]119-120。相关的论述暂且不谈,仅就这一观点来看,是对“文学审美功利性和无功利性”的演绎。这一艺术倾向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在历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一观点不仅适合于中国20世纪的文学,古代文学作品也有这样的现象,21世纪的中国文学依然会有这样的存在。

3 “主流”与“非主流”文学现象的整体性考察

尽管是历时性的研究,在对文学现象的考察上并未以全概偏,“主流”与“非主流”予以同样的关注度,甚至是对“非主流”的剖析更为细致。这里的“主流”是指主流作家的主流作品和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文学现象,而“非主流”则包括非主流作家的作品和主流作家的非主流作品。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品肯定与“文学思潮中隐性的深层次问题”关系密切,但不可能是文学发展的全貌。在论证“两大文学思潮的对峙”时提出:“鲁迅的文学思想,正是想把历史责任的担负与生命本真的追求结合起来的指向。”[1]51在“理想人格设计与民族性改造”这一问题下分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著者从哲学的角度看文学,以鲁迅为例论证了“理性与非理性”对创作的影响,并列论述的还有90年代文学史上“难以言说”的文学现象,指出了“非理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存在及其意义。对鲁迅的研究自从新文学发生以来就没停止过,著者不拘窠臼,在一个尽可能大的视野中全面考量作家的创作,无论是对文学史的书写还是鲁迅研究本身,都是一个新境界。或许这也证明了另一种观点:“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5]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作家的创作以及作家与时代的关系,是该著的又一独到之处。不同于分析作家作品时常用到心理类型,著者逆向思考,从作家的心理类型出发,思考作家的个性在具体创作中的意义,并将他们的作品归纳为“内倾型与抽象性”,分析“抽象性作品的价值取向”。以周作人、梁实秋、张爱玲等人的作品为中心,对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的关注超过那些能反映时代风貌的长篇或戏剧,在这些“非主流”的文学作品中探寻一般性、永恒性的人生追问。作家的这些创作与时代风云保持一定的距离,与人生体验关系密切,在相对封闭的自我意识中“游云驾鹤觅知音”。这一类作品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主流”,却存在于文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即使是“主流”作家也有类似的创作。因此,著者提出:“西方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在中国现代精神界的矛盾性萦绕,同时也似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回响。”[1]149在论述20年代的文学现象时,对前期象征派、林语堂的散文、朱光潜的美学理论也予以同样的重视。探究20世纪中国文学人类性内涵时,纳入了时代性、阶级性较强的“左翼文学”,有萧红、曹白、冉兆曲这些作家的作品,从人类性的视角找到张爱玲、萧红、鲁迅作品中的共通性,在新文学两个相对参照(纵向和横向)的评价系统中发现文学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并以此考察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认为“一些有实力的作家逐渐具有更充分的人类意识和对文学人类性意蕴的追求”[1]161。程金城先生的这些理论观点尽管是以现代文学作家作品为例论证的,可我们在考察当代及当下文学现象时依然能够找到这些理论的依据,也许这些规律在以后的文学中依然存在。同时,他的这些研究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4 文学思潮的两大因素:社会价值与情感表现

与他所著的《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6]相关,程金城先生在对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的研究中,文学价值论始终是一个参照,尽管该书在论证文学发展规律时更注重对文学性的探究,以及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始终离不开所处的外在环境,文学现象中所有的“深层次问题”都是外部环境影响下的问题,文学的发展也体现了人与外在环境的关系。因此,著者指出:“文学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文学以人(‘我’)为价值主体和轴心。向外,追求人与世界(社会、自然)的效应关系,向内,寻求精神的平衡和心灵的安顿。这两种最本元的文学价值追求的延展和嬗变,是构成两大文学价值主导倾向的根源。”[1]55这一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宏观地概述了文学的两个方面:文学的社会价值与文学表达个人情感的需要。这与著者对两大文学思潮的界定相一致:“历史责任的担负与生命本真的追求”。沿着这一理论来看,几乎所有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这两点。著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中的“非理性”方面来考察文学现象,正是强调了人在文学发展中的主体性。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下,文学能起到媒介作用,文学作品对时代的记录有时比历史教材更深刻。任何时代的“主流”作品,由于其审美属性的存在,依然有“寻求精神平衡和心灵安顿”的一面。

文学的社会价值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文学的情感表现则与人的自然属性相关。“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文化现象,既是现代中国人‘生命过程’的一种艺术解释系统,也是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体现了现代文学的价值意义。”[1]59现代文学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常常被赋予政治的意义,该书著者从文化的角度界定了现代文学的另一种价值,同时也是文学的哲学层面。在对特定时代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始终是辩证的思维,不以某一突出特征否定另一特征。也许作为第一部系统的宏观的文学思潮研究专著,会有让人质疑之处,研究视角和体例的特别冲击着以往的阅读思维。然而,这部略显“陌生化”的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著作,不仅回答了“深层次问题”,提出了20世纪世界文学发展的新格局,从不同的视角理清了文学嬗变规律,而且还提出了文学思潮中永恒的两大因素:“追求人与世界(社会、自然)的效应关系,寻求精神的平衡和心灵的安顿”。

[1] 程金城.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1.

[3]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6):11.

[4] 叶朗,孙焘.开放、吸收与对话:60年的中国美学和文艺学[M]∥赵为民,郭俊玲.新中国60年学术流变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3.

[5]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 流亡文学[M].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引言.

[6] 程金城.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柳 克

AResearchonLiteraryTrendsfromthePerspectiveofChineseandWesternLiteraryTheory—AReviewofChengJincheng’sTheoryofChineseLiteratureTrendsinthe20thCentury

LI Xi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 Bengbu College, Bengbu 233030, China)

TheoryofChineseLiteratureTrendsinthe20thCenturytakes the deep-leveled ques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trends as the clue, researches the evolution rule of Chinese literature trend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multi-dimensional view of the question and the rejection of fragmentation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ok.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mainstream and non-mainstream literature phenomena, two factors of literature trends are put forward: the social value of literature and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literature.

literature trends;ChineseLiteratureTrendsinthe20thCentury; multi-dimension; diachrony; integrity; social value; emotional expression

I206.6;I206.7

A

1009-3907(2017)11-0069-04

2017-09-22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资助项目(2016A-082)

李贤(1983-),女,安徽六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学思潮著者世纪
世纪赞歌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思潮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蒋承勇①教授访谈录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