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种范式

2017-03-23

关键词: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

胡 刘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重庆 4007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种范式

胡 刘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重庆 400715)

第一种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的中国化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这种范式得以形成和盛行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人,首先是从唯物辩证法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的;二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尤其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官方哲学”教科书所提出的,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的历史唯物主义重构思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阐释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该范式旨在突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性质,突出对无产阶级和人类自由解放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与趋势的阐释,从而从历史规律层面论证和阐明中国革命建设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该范式对于推动人们认识中国革命建设的客观规律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它把历史唯物主义同质地归结为探索物质宇宙的终极本体的形而上学,把历史规律等同于自然规律,从而陷入了从抽象永恒的历史规律决定历史发展过程的机械决定论角度,去把握和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误区,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及其主体性对于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意义。

第二种是以“实践本体论”为前提的中国化范式。与前一种范式的具体展开相伴随,中国学人将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心,逐渐从唯物辩证法移向了唯物史观,并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形成了以“实践本体论”为前提的历史唯物主义重构思路。这一思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在以反思和改革哲学教科书体系为主题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推动下,逐渐明晰化为以“实践本体论”为前提的中国化范式。这种范式得以形成并盛行的主要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自由解放为理论主题,是对以资本为前提的现代市场经济展开系统批判的实践哲学;二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产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构成了对第二国际理论家和苏联哲学教科书所阐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力挑战。该范式旨在以实践范畴为核心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实质,并以此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实践性”“革命主体性”,但由于它把历史唯物主义仅仅看作是对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逻辑转换,即用“主体性”阶级实践创造人及其历史的原则,去替代黑格尔抽象精神劳动创造人及其历史的原则,并由此去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引导无产阶级革命的革命辩证法,最终堕入“黑格尔化”的绝对历史总体目的论的窠臼。

第三种是以“存在本体论”或“生存本体论”为前提的中国化范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推进,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及其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的深刻影响与重大变化,尤其是出现了贫富分化、城乡二元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越来越突出的生存压力等关涉到个人生存与发展的众多全球性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世纪之交开始面对资本逻辑与市场经济制度的负面效应,着重从个体生存与自由解放维度展开理论反思和批判性研究,并由此对发端于西方的以“存在(生存)本体论”为前提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路作出了积极响应。这就是一直延续到当下的以反思现代性、全球化等问题为理论生长点,以存在论(生存论)以及“后形而上学”来标示和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范式。该范式通过发掘与阐释马克思剖析和探索现代性危机及其解决方案的文本,以及整合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等思想资源,充分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类生命和自由问题上的思想深度,但它却是以割裂个体与社会结构的内在统一为代价,从抽象个体的生存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实现的目的论维度,来把握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性,以至于近乎把历史唯物主义改写成了“存在(生存)论哲学”。

2017- 04-19

胡 刘(1971-),男,重庆酉阳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