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转换与问题导向
2017-03-23丰子义
丰子义
(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转换与问题导向
丰子义
(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上,我们应关注马克思对哲学理解的这三个重要表述:一个是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一个是“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是“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第一个表述讲的是哲学的“一般化”问题;第二个表述讲的是哲学的“时代化”问题;第三个表述讲的是哲学的“现实化”(即改变现实世界)的问题。哲学的“一般化”要通过“时代化”来实现,哲学的“时代化”要最终落脚到“现实化”。按这种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现实生活,也要经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般化’转向‘时代化’”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时代化’转向‘现实化’”这两次转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转换”
就第一次转化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任何真正的哲学一样,有两个基本规定和描述:一个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一个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它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探求与把握;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又面对的是特定的时代,是对时代发展及其走向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探求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一般性问题,就是通过对时代性问题的探索和回答来具体体现的,或通过这种转化来体现的;反过来,对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探讨恰好又是对一般性问题的历史性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问题。离开时代化,其“精华”与“灵魂”的作用也就失去了起码的依托。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当时时代问题即资本主义发展现状的分析,阐述自己的新的哲学,从而创立了“新唯物主义”。
就第二次转化来看,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并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对“时代化”的研究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是客观上要求这样的转化。实际上,“时代化”与“中国化”是不能分离的。就其研究过程来说,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不可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化;或者说,研究中国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对时代的把握。没有对时代的深刻认识,很难有对中国问题的准确把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要实现这两次转化,就必须加强问题研究、突出问题导向。而要突出“问题导向”,在方法论上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恰当地提炼出“真问题”。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一般是始于真问题的提出。如果问题提得不合理,就可能误导理论思维、使研究误入歧途;只有问题提得合理,才能有助于促进人们的有益思考,从而不仅可以推动理论认识的深化,而且可以促使现实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研究的问题应当是真问题,不能仅仅重复西方学界的问题,轻视和无视自己的问题;更不能仅仅用西方理论框架来分析和解释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注意用中国的话语、中国的方式来研究和表述中国的问题,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研究“中国问题”要有全球视野。“中国问题”大致可分为:一类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遇到的一般性问题;一类是中国发展本身所特有的问题;一类是我们同所有国家都共同面临的问题。不管是哪类问题都同全球化直接相关:第一类和第三类问题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第二类即中国自身的特殊问题,看似中国“自身”的问题,实际上同全球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是中国面临的问题,那就不仅是中国性的,同时也是全球性的。所以,我们在考察问题时,应确立世界眼光。
第三,研究“中国问题”要关注实践逻辑。这就是对于“中国问题”需要纳入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逻辑中来理解和把握。首先要搞清楚中国今天的实践逻辑,重点是搞清楚今天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从何而来、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什么、向何而去,明确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发展趋势。然后要研究今天中国的问题在这种发展逻辑中所处的位置、情形及其与这种逻辑的相互关系,看这些问题在这种逻辑中,其产生有无必然性,是否是合理的,如何应对。从实践逻辑入手,有助于对问题性质的思考、鉴别,有助于对问题解决方式的把握。自然,也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2017- 04-19
丰子义(1955-),男,山西应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理论、全球化理论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