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与“美”中陶情怡性
2017-03-23彭海婷
文 | 彭海婷
在“情”与“美”中陶情怡性
文 | 彭海婷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要以体现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与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优化音乐的审美功能,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情”与“美”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基础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实质就是情感审美。
动情—— 让学生产生审美心境
情境美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体验,陶情怡性。
创设艺术情境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就会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
要使学生动情,先得教师动情。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与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我们可抓住课前环节,着重以美入手,按教材的要求情境导入,也就是说,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将其带入美的旋律之中。如:伴着优美的音步,随教师做行进间的律动;在教师的琴声伴奏下做有节奏的动作,美滋滋地走进去;边听乐曲边欣赏教师亲切的教诲,步入课堂,进入快乐而轻松的学习之中。这样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奇妙的情境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使学生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情境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的作用;用于教学过程各环节教学内容的连接,则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的作用;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学习《动物狂欢节》一课时,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我精心准备了图片及多媒体课件。在音乐伴奏下,老师以生动而富于情感的语音语调,从容地吟诵着:“同学们,从我们学校开往森林王国的开心汽车马上就要出发了……”教师的语言和情景演示,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美丽、神奇的大森林。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沉浸在了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地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由此可见,创设袖珍型的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情动—— 让学生参与审美活动
愉悦美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形式。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
设计有趣的游戏 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如五线谱的音阶学习中,我设计了“小音符找家”的游戏。首先布置音乐教室,让其“变成”大自然的森林,接着在教室的地面上画上大型五线谱,让儿童扮成森林中迷失家园的小动物(小音符):小老鼠(弹“1”)、小狗(弹“2”)、小猫(弹“3”)、小猪(弹“4”)、小狮(弹“5”)、小象(弹“6”)、小鸟(弹“7”),然后一起做看谁最快为“小动物(小音符)找到家”。儿童在教师琴声的指挥下,扮演森林的小动物,欢跳雀跃在五线谱上,听到唱名边唱边跳到相应的音位上。这样他们很快从趣味游戏中快速而准确地记住五线音阶。
设计有趣的音乐活动 在三年级的创作教学中,“旋律接龙”是学生最喜欢的。先请他们自己出题,用曲线或动作加以表示,一个一个接下去唱,直到无人唱为止,然后谈体会和构思。如:根据一位同学设计的旋律线“││”一个接一个唱出56 53|2-|,23 53|2-|,35 16|5-|,56 35|3-|,35 65|1-|……最后检查一下唱得是否符合旋律线的要求,也可以请大家谈谈所唱旋律表现了什么画面和意境。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要赞美的事物,他们用美好的声音、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动作恰当地表现音乐,在音乐活动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表达能力。
音乐活动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活动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音乐教学的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怡情—— 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情感美,是音乐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
促进情景交融 音乐教育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由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窗花舞》中白毛女及当时情景的描绘,首先是对情景的感知,情由景生,这里的情,是白毛女真挚情感的表露,反过来又影响感知活动本身,这种寒冷的景象提供了感知的直感条件。而作品中的弦外之音、景外之景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只有借助想象和联想,才能感知到远远超过《窗花舞》所给予的东西。这样情景交融,最生动地说明了情感在音乐审美中起的动力和中介作用。
加强律动,进行歌表演 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有线条、有起伏,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动作应有乐感,也就是说把乐曲感转化成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律动可以提高孩子的素质,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个性。每次教学生唱歌,我都引导学生给歌词编上合适的动作,让他们在唱歌时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如在学唱《雪花》这首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现雪花的飘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通过交流取长补短,自编雪花舞。
歌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有集体的,也有个人的。现在的音乐教材有很多歌曲或欣赏曲都适合于表演。教师一方面可教给学生一些规定的表演动作,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创编动作。既使他们对音乐形象加深理解,同时又能感受音乐的诸多要素,发展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合作,实实在在地得到一种总体协调的感觉及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实体概念。它有利于孩子们体会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及某些曲调的结构协调美感。
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其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动脑,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激起学生强烈而浓厚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二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