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多报喜,少报忧
2017-03-23丁丽娟
文 | 丁丽娟
家访:多报喜,少报忧
文 | 丁丽娟
我们往往把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称之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甚至有时会受到冷嘲热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准确把握教育时机。有时候,错过一个教育机会,有可能耽误学生的一生。
在每个学生心灵的深处,都有被尊重的需要。“爱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问题学生”同样拥有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有渴望进步的愿望。对“问题学生”只有诚挚的师爱,才能填补他们心理的缺陷,消除他们心理的障碍。所以,班主任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和关爱,给予他们耐心的引导,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经常性的工作。
一次,我去家访,来到学生小海家,刚一进门,孩子的妈妈迎上来就问:“老师,这小子在校是不是不听话?”又有一次,我家访完刚走出家门。听到隔壁邻居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瞧,老师追到家里来了。”不难看出,有些家长(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学生家长)把家访看成了告状。究其根源在于以往的教师家访,总是报“忧”不报“喜”。报“忧”不报“喜”的家访,它不利于发展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也不能使家长很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孩子,要么痛打一顿,要么无可奈何。
学生小海,他课上不专心,课后作业不完成,不遵守纪律。教育过几次,效果不佳。告之家长,好景不长。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美术老师的闲谈中,得知他的美术成绩较好,我抓住这个机会,当着他的面向他的父母报喜,并提出如果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做个懂事的孩子就更好了。这下可真奏效,他上课认真了,课间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了。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写了家校联系单。总之,该生一有进步,我就设法给他“报喜”,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希望他进步。这样就增强了他自信心和自觉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进步。几次成功家访启示我:家访时“报喜”有时比“报忧”更管用。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使他们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向上地成长、快乐地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唠叨之苦。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给班主任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一年来,我家访的对象若是后进生,对于他们是“雪中送炭”,给以“温暖”,多给差生家长“报喜”。我利用时间去寻找“双差生”的闪光点。如班里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他喜欢打篮球,在场上组织能力很强,队员也佩服他。有一个同学病了,他背着送校医务室,通过这件事,我从他身上找到了积极的有利于转化的方面和因素,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我进行了家访。我谈了这件事,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学生,家长听过孩子的好话也情绪兴奋。学生也非常感激,脸上有了笑容。时机成熟,和家长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复习功课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认真迎接近期考试和期末考试。后来,家长多次打电话邀请我去他家,每次,我都讲学生的长处与进步,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这样有利于达到教育目标。
通过一次次家访,反复抓,抓反复,积极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先感化家长,再去沟通教育学生,给学生自信,希望和热情。一个个“双差生”转化了,一次次给家长 “报喜”是后进生转化的良药。只有这样,他们那柔弱的心灵之花才能在一个时时刻刻充满阳光温暖的环境中盛开,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所以,家访时“报喜”有时比“报忧”更管用。当然,也不排除例外。
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应深刻理解“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中的作用,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使他们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会使他们找回自信,从而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