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富有还是精神富有,更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
2017-03-23苏七
文/苏七
物质富有还是精神富有,更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
文/苏七
孔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对于一个社会而言,物质丰富,不仅仅是指财富总量的充足,其中也应当包含了分配制度的公平与公正。而精神丰富,则是指精神生活处于充盈、饱满的状态。那么,在当今这个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社会,物质富有还是精神富有更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呢?
正方
物质富有更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
从需求的层次来看,实现物质富有更能提升民众的幸福感。管子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住而知荣辱。”同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也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只有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条件,需求才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民生问题,是影响民众幸福感提升的主要问题,而实现物质富有,又是民生问题中的重中之重。试想,如果连温饱都无法实现,我们又何谈幸福?
从民众主体来看,实现物质富有更有利于达到人们对于幸福的终极追求。几千年前,孔子就发出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渴望大同社会的呐喊。而实现共同富裕,也是我们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只有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人们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而这种种,都离不开物质的丰富。
从社会现状来看,实现物质富有能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原本落后的生产力在不断提升,因此,困扰我们幸福感的不再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而是人们对于均富的渴望和欠缺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之间的矛盾。如果分配不公,那么再丰富的物质条件也不是真正的富有。在当代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收入的人群都有他们的幸福增长点。低收入阶层和中西部山区的一些人可能还生活贫苦,所以我们还要稳住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协调、缩小贫富差距;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子女上学可能还存在困难,我们要建更多的学校、促进教育公平。
幸福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步一步地推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幸福感要可持续,也要有源头活水。在经济发展让国家变得富强之后,我们就需要通过民生建设使得百姓富裕;在物质富有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科学发展观找到更多的、可持续的幸福增长点。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民生所在,党心所系,政之所行。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不仅起到了改善生活、温暖人心、稳定人心、提振信心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也从民生改善中获得持续动力,反过来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到那时,幸福将会敲开民众的千家万户。
所以,只有实现物质富有,才能让人们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反方
精神富有更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
钱能买到佳肴,但买不到胃口;钱能买到书籍,但买不到知识;钱能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钱能买到芬芳的玫瑰,但买不到真正的爱情。物质的富有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但是许多东西是金钱无法买到的,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提升是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孔子曾经感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诚然,在生存需求没有满足之前,人们是不会感觉到幸福的。但是在温饱无忧的情况下,更能提升幸福感的必然是精神。契诃夫曾说过,为了让内心不断感到幸福,那就需要善于满足现状并且高兴地体会到“本来事情可能更糟”。这说明我们要有一种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的世界。
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告诉我们:幸福很大程度取决于与财富无关的因素。而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们也对现代中国人幸福感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有以下几点原因,那便是:老爱比较,缺乏信念,不善于发现阳光面,不知道奉献,不知足,相互不信任,过于焦虑。而上述因素几乎都是由于精神方面的缺失导致的。
正是因为精神方面的缺失,导致人们的价值观不够健全,甚至产生扭曲。以至于片面地用物质条件来衡量自己的幸福。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无论物质是否丰富,人们的幸福感都在下降。
精神富有对于人们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娱乐身心,缓解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帮助人们树立健全完整的价值观念,从而客观,准确的认识自我和现实。因此精神富有,更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
总结陈词
物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从小学习、努力,都是为了长大以后能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但是,如果人类缺少了精神生活,就和动物一般不二了,因为人类能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类有精神与感情。对于牛来说,能吃到草就是一种幸福,实质上就是说它只满足于肉体上的快感,也就是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这就是动物,只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动物。而人类却还有精神,精神生活是人类幸福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幸福生活是人类幸福的源泉,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层建筑,人类要得到幸福首先要把自己的物质生活安排好。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升华,二者缺一不可。
人的一生都处于精神成人的过程之中。你的一生到底能体验多少幸福感,是否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在于你对物质和精神的态度,在于你是否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这把巨尺上找到中点。
(编辑 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