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打开思路 让范文提供拐杖
2017-03-23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第二实验小学 郑 恭
让生活打开思路 让范文提供拐杖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第二实验小学 郑 恭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可见写作之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作文课到底该教什么”。我认为习作应该建构起表达的思维支架,用生活唤醒学生的写作,打开其思路,用例子教会其写作技巧,把两者结合起来,即教“写什么”与“怎样写”。
写作 建构起表达思维支架 打开思路 写作技巧
写作最能衡量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指出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可见写作之重要。那么,作文课到底该教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有人说重在教“写什么”。毋庸置疑,打开思路,寻找写作内容,确是重要一环。有人认为,初学习作者,应该指导“怎样写”,也就是写作技巧和方法。我认为小学阶段的习作,应该两者结合,用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打开思路,从范文拎出写法,提供给学生拐杖。
一、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翻转熟悉的写作材料
写作来源于生活,孩子有孩子的天地与生活,一旦进入他们的世界,话题就多了,想写能写会写的就多了。基于这一点,平时教孩子写作应该尽量涉及他们的生活领域,触发他们的某一根神经,调整好他们的状态,让其有话可写,这样他们才能思泉涌出,越写越兴奋,越写越好。
上“写菜”一课,课伊始,我抛出“喜欢吃什么菜,菜是什么样子的”的话题,让孩子交流,这话题学生感兴趣,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天南的海北的,学生总想说出点新奇的美食来,兴趣使思维跳跃起来了,思维的跳跃让孩子徜徉在奇异的美食享受里了,奇异的美食让听的、说的脑神经都亢奋了……突然,我话锋一转,出示“西红柿炒蛋”图片,告诉大家今天要“写什么”——写一道“西红柿炒蛋”。孩子们“想象的菜谱”与“现实的小菜”相差十万八千里,我抓住时机挑衅“谁能把这道家常小菜说得有模有样”,学生说不出道道,“不容易吧”,学生意识到越“家常”越不好写,紧跟着,我出示一个片段:香喷喷的番茄炒鸡蛋出锅了,由又黄又嫩的鸡蛋和又红又大的番茄组成。装番茄炒鸡蛋的盘子是白的,还带了点漂亮的纹样。纹样有红色的窗花,蓝色和黄色组成了几朵绽放的花儿。学生读后懂得这是写碟子,力量没用在“菜”的点子上,“要怎样才能写好呢?”既是老师的提问,也是学生此时最想解决的问题。着急啊,怎样才能写好呢?惭愧啊,自认为小菜一碟的“小菜”也写不好。这些想法都写在学生的脸上。
学生有了贴近自己生活的经历,就有话说了,写起来也就十分自如。学生懂得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了。作文要与生活相结合,作文要与做人相结合,防止写出虚假作文。
二、用好的例子及时雨般地播洒写作技巧与方法
“范文”就是“技法”的最好载体。一篇好的范文,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指导。“作前指导”,都离不开范文。离开了范文,我们的所有技法,都变得抽象而空洞。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习作课,本身就是从不会到会的模仿过程。借助范文引路,不失为学习写作的好路子。
学生已然进入“饥渴”状态,到底该怎样写好?我适时渗入“一样一样写过去”“多用‘颜色’”“让味道‘动起来’”“用上‘比较’”“用上‘好像’”等写作技巧,我不是干瘪瘪地塞给学生,而是融合在学生的习作评析中完成的。如,“一样一样写过去”,引用《大杂烩》的片段,找出有哪些料,明白何为“一样一样”;找《羊肉泡馍》片段中的颜色,感受颜色带来的美感;填补《臭豆腐》片段中空缺的动词,感悟味道的游荡;用《片儿川》中与拌面、杂酱面、法国美食大龙虾的对比,体味片儿川与众不同的美味;用《小笼包》体会“好像”的妙处。接着,我又引导孩子赏析张海迪、老舍等作家写美食的片段,进一步巩固五种写作方法,顺带明确了为什么要写美食。我引导学生来评析这些片段,感悟“一样一样写过去”“多用‘颜色’”“让味道‘动起来’”“用上‘比较’”“用上‘好像’”等等写作方法。
这样给了一个实在的载体,抽象空洞的技法就变成了鲜活的文字,“范文”给了学生拐杖,孩子“得法”了,把“西红柿炒蛋”说得津津有味了。
因此,我们要用好范文,提炼文中的技法,给学生以拐杖,而非模子,让学生“得法”,而非格式。不要说写作需要技巧,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门艺术,在起步阶段,都得老老实实从一招一式学习开始。
三、当场练习,落实方法的活用
你也许会担心,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会被束缚,学生写的内容会千篇一律,“同唱一首歌”了,这你大可不必担心。为什么?因为我并没有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范文的样式写,而是引导学生提炼文中的技法,所以,范文没有成为绳索缚住学生的思维,而给想写好“家常菜”又写不好“家常菜”的学生以拐杖,让学生有“法”可依,让写有了着力点,甚至是翅膀,就慢慢会走了,会飞了。光说不练假把式,我当场让学生写,鼓励孩子把方法都用上。
当堂写作,不让习作变成带回家的负担,能让学生趁热打铁,用灵感、热情写作,能有效提高审题、构思、运用语言的能力,真实地进行一次习作过程的训练,有效防止“拼作文”“抄作文”,能当堂检验学生能否“用法”把“西红柿炒蛋”写得“色香味俱全”。
四、习后评改,参悟提升技巧
“作后评改”非常重要,与“作前指导”并不矛盾,应该是相辅相成,前后呼应的。这个前后呼应的过程,就是学生习作能力有效提升的过程。没有“指导”,学生不得法,没有“评改”,学生不悟法。
孩子“得法”了吗?会用了吗?看看孩子的作品就明了了:有十三个学生把五种方法全用上了,其余大部分学生也能用上二至三种方法,作者亲自朗读,听起来舒服,感觉真有一道道色香味俱全,口味姿态不一的“西红柿炒蛋”呈现在你的眼前。讲评与修改,不可忽视,通过这样的简要评改,作前指导的写作技巧,在学生的实践中就体现出了差异。点评中,也是紧扣作前指导的技法落实和运用,带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评是为了指导下一步习作能力的提升。这是孩子把“法”提高层次的重要一环。
实践出真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记住,这是孩子们在“悟法”。
总之,建构起表达思维支架,用生活唤醒学生的写作,打开其思路,用例子教会其写作技巧,把两者结合起来,借此打破“作前指导的机械”与“不指导后评改层次不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