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引流管安置的方法改进
2017-03-23王小艳
邹 刚 周 斌 王小艳 刘 毅
1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贵州省遵义市 563000 2册亨县人民医院 贵州省册亨县 552200
骨科引流管安置的方法改进
邹 刚1周 斌2王小艳1刘 毅1
1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贵州省遵义市 563000 2册亨县人民医院 贵州省册亨县 552200
目的:用一种改良引流管安置方法来减少引流管的不良事件,并观察其效果。方法:收集遵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一科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的临床手术病例,使用改良的固定方法固定术区引流管,观察其引流管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引流管扭曲受压、引流管脱落、引流不畅、拔管困难)。将835例改良放置引流管的患者与既往常规固定方法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扭曲受压及拔管困难的发生率改良组低于常规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流管固定方法的改良能降低引流管拔管困难及扭曲受压,降低相关引流管不良事件。
骨科;引流管;安置方法;改进
在骨科手术中安置引流管十分常见,特步是一些大手术后患者常规需放置引流管(肩肘膝髋踝关节镜术后、髋膝踝关节置换及一些骨折创伤或清创手术)。目的主要将于肌肉间隙内、关节腔内的血液、脓液、炎性渗出等引流至体外,防止淤积,继发感染、肿胀或血肿机化等不良并发症。术中引流管的安置同样重要,如出现引流受压、扭曲成角导致引流不畅,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康复,甚至引起感染,可通过术后换药时对引流管的调整来解决。如果术区切口缝合过程中引流管被缝线缝扎,可能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虽然既往相关报道及临床经验其发生率较低[1,2],但如果发生,引流管拔出困难或强行拔管导致引流管断裂残留体内,将带来不必要的医疗隐患,为了取出残留引流管,需要实施非计划二次手术,这将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导致患者及家属强烈不满,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为解决这种隐患,现我们将骨科手术区域引流管的安置固定方法进行改进,应用于手术患者的引流管安全管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使用引流管名称:一次性使用负压吸引球,该产品采用医用硅胶制造,注册标准号:YZB/苏1564-2014,生产厂家:苏州市亚新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引纳入骨科术后放置引流管的住院患者共1712例,年龄16~91,平均(45.7±12.3)岁。将患者分为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的改良组835例和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常规固定对照组877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 全部病例在完成手术后,冲洗术区。切口旁做引流口,根据手术区腔隙大小及长度在切口内放置一次性硅胶引流管,检查引流管无扭曲或受压,引流通畅,缝合固定引流管并接负压引流球,保持切口内持续负压,逐层缝合术区切口。术后24-72h观察是否有引流不良事件发生、引流液的量及其性质,24小时引流量少于15ml时拔管。改良组∶ 安置引流管前作引流管皮肤出口及其远端2-3cm处使用缝线标记。完成手术后,冲洗术区。将标记后的引流管放置至合适位置后,拉出皮肤引流口至远端缝线标记1处,引流管缝线标记2处在引流口以内,即引流管在伤口内部预留2-3cm长度,注意需检查引流管在术区内无扭曲或受压,逐层缝合术区,待皮肤缝合完成后,将引流管拉出至标记2处,固定引流管,本组835例患者中,在伤口逐层缝合结束后,将引流管从标记1处拉出至标记2处的过程中,有7例不能拉至标记2处,术中立即拆开切口缝线检查,发现有1例为第二次髋关节翻修术阔筋膜疤痕压迫过紧所致,另外6例均为引流管被缝扎所致,其中4例引流管被缝扎的位置不定,2例引流管被缝扎的位置为距离缝合组织的最近处。术后引流管的管理同常规组。评价指标:比较2组患者引流管使用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引流管滑脱、引流不畅、扭曲受压及拔管困难。
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总结两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引流管扭曲受压:改良组1/835,常规组9/877,两组间扭曲受压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管困难:改良组为0/835,无缝扎及卡压的病例,常规组(8/877),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组8关节,松弛阔筋膜及股外侧肌,拔出引流管,另外5例为引流管被缝扎,其中1例引流管被缝扎范围为其直径的1/4,完整拔出引流管,4例引流管被缝扎范围均大于其直径的1/3,2例拔管断裂残留,2例未强行拔管,4例患者均二次手术取出引流管;改良组引流管被缝扎及扭曲受压少于常规组。管道滑脱及引流不畅两组无明显差异。
4 讨论
手术临近关节及肌肉软组织,局部血运较为丰富,术后切口内渗血可能较多,不使用引流管可导致腔隙内血液及组织液聚,导致局部张力过高影响愈合加重疼痛,并可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因此术后应用引流管可避免皮下血肿、减少感染和术后瘢痕粘连等诸多优点。正确而合理的运用引流管对外科医师来说至关重要[3]。引流管一般在术后24-48小时需及时拔除,而在拔除过程中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原因而导致的引流管拔出困难,如引流管被扭曲卡压、与周围组织粘连等[4]。这其中不排除在缝合时误将引流管缝扎,虽然随着目前外科医生职业水平的提高其发生率较低,临床报道相对少见,但一旦因术中引流管被缝扎,将带来严重后果。强行拔除往往可能导致引流管断裂,体内异物残留,增加患者痛苦,若因此而进行非计划二次手术切开取断裂残留体内的引流管,可能导致医患矛盾,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探讨如何正确的安置术区引流管,充分发挥引流管的功能,同时减少引流管的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术中放置引流管时,我们需保持引流管无弯曲,并且长度合适,就近原则。常规组应用常规方法安置引流管,先固定引流管,然后逐层缝合伤口,伤口缝合结束后,不能判断引流管是否扭曲,被卡压及缝扎。改良组安置引流管前将引流管作预留量化标记,将引流管拉直,先逐层缝合伤口,伤口缝合结束,将引流管从引流口拉出至第二个标记点,并且可进一步调整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导致引流不畅,如引流管不能顺利拉出至标记2处,术中可立即拆开伤口缝线,检查引流管是否被缝扎或卡压,并予以及时处理,术后可避免引流管拔出困难、断裂及残留,减少引流管的并发症,消除引流管所致的医疗纠纷。术中我们发现:距离引流管最近部位缝合时,引流管相对容易被缝扎,故建议,缝合伤口时,先缝合距离引流管最近部位的组织,便于显露,减少缝扎机会;为了避免缝合伤口过程中,引流管脱出、脱落,可先暂时用活结临时固定引流管,待伤口缝合结束后,拉出引流管至标记2处时,行最终固定。除此之外,也须注意放置引流管的细节:①放置引流管时其末端避免与易发生粘连的组织接触;②引流管修剪侧孔时不能过大;③就近原则,避免成角;④引流口皮肤应适度扩张,避免过紧;⑤引流管放置时间有限,应及时拔管[7]。 安置引流管前,量化标记预留管的长度,并在伤口缝合结束后拉出预留的一段距离检测引流管是否被缝扎及卡压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拉直引流管,减少引流管扭曲,避免引流管被缝扎而拔出困难、断裂及残留,此方法较为简单,并且实用性较强,能为医患双方提供更安全的保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郑志刚.组织嵌入腹腔引流管致拔管困难9例[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08):483.
[2]Carlomagno N,Santangelo M,Grassia S,La Tessa C and Renda A.Laparoscopic retrieval of retained intraperitoneal drain in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period Report of two cases[J].Ann Ital Chir,2012.
[3]伍晓汀,周勇.腹腔引流管的正确选择和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01):35-36.
[4]Kawai M,Tani M,Terasawa H,Ina S,Hirono S,Nishioka R,Miyazawa M,Uchiyama K and Yamaue H.Early removal of prophylactic drains reduces the risk of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head resection:prospective study for 104 consecutive patients[J].Ann Surg 2006;244:1-7.44(01):1-7.
(通讯作者: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