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对话搭建起阅读桥梁

2017-03-23江苏省苏州市城东中心小学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7年3期
关键词:心灵师生文本

江苏省苏州市城东中心小学 徐 珺

让对话搭建起阅读桥梁

江苏省苏州市城东中心小学 徐 珺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对话。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激扬地呼唤对话,执著地拓展对话,让学生置身于对话的课堂,使学生的思维弹奏出创新的音符,让学生的心笔写出动人的华章。

教学对话 阅读教学 新课程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构建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摒弃热热闹闹的作秀式的课堂。语文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那么,如何让对话搭建起阅读桥梁,充分彰显学生的生命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沟通是“对话”的基石

李镇西博士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中为我们创设了一种“共享式”的对话教学情境。通过师本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的相互作用为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奠定基石。

(一) 文本不是无情物——教师先和文本 “沟通”

现今的课堂教学,我们常常看到师生的对话活跃了整个课堂氛围。但是有所不知在师生对话前,首先是有我们老师与文本的对话,才使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越高、越有效。如教学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我就在课前与文本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1.与“古诗”对话:反复诵读古诗,“人杰、鬼雄”在心中激荡,其豪迈之情,使我充满力量,堂堂男儿,不做一番大事实在是枉过此生。感觉如此豪迈之诗竟出自女性之手,深感汗颜。

2.与作者对话,与作者所处的社会对话:诗人是“婉约派”词人,怎么在这首诗在诗风上有如此大的改变?此诗是在建炎三年四月,李清照与赵明诚赴池阳途中在乌江谒西楚霸王祠时感发所作,以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激励宋朝人效法项羽的精神,能坚定爱国之心,为国奉献。而其时,南宋统治者却苟且偷生,甘愿偏居江南,此作亦有借古讽今之意,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愤。

3.与“古诗”、作者对话:再次诵读古诗,除了豪迈,也有悲愤,更有一股强烈的爱国之情。由此,更多的宋诗、词在脑海中浮现出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题临安邸》……

(二) 化作春泥更护花——教师需与学生 “沟通”

现今的课堂教学,很多老师上课时都是按照课前设计的教案一步步的实施,有时教学内容多,只顾讲解,不顾及学生有没有听懂,有没有疑问等。笔者觉得这样的教学即没有灵动性,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我们上课讲解时应该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时刻关注学生有没有听懂。“化作春泥更护花”,教必须为学服务。因为倾听,因为教师甘作“知己”,才有了这么自然的心灵对话!

(三)轻拢慢捻抹复挑——引领学生与文本“沟通”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同样一个文本不同的人来阅读,会解读出作品的不同的意义。因此,与文本对话是学生学习文本中不能缺少的部分,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对话的质量。

1.让学生尽情地读

教师要根据文本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悟。通过尽情地读书,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构建“知己”的桥梁。如我在《松坊溪的冬天》一课的教学中,始终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尽情地读书,自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已来到松坊村,来到松坊溪了吗?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松坊溪呢?请你找一找。

学生:(再读课文)2、3、4、5自然段!

教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松坊溪,把这几个自然段读通顺。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教师:老师请四个同学来读一读这四个自然段。(指名读)

教师: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现在请你再读这四段,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松坊溪?可以把你想说的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写感受。

教师:看到同学们读得这样投入,仿佛我们已置身于松坊溪旁了。你看到松坊溪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松坊溪。

学生2:我看到了清澈的松坊溪。

学生3:我看到了热闹的松坊溪。松坊溪中的溪石像小牛在饮水,像狮在睡觉,像熊正准备走上岸来,这不就是一个热闹的“动物世界”吗?

学生4:我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松坊溪。

学生4:我看到了童话般的松坊溪。如此美好的溪涧,似乎在童话里才能拥有。

教师: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是一条多么好的溪涧,但读课文不能只有感受,还得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表露出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怎么读,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自由读。

教师:我知道同学们对松坊溪有一种最真切、最直接的感受,谁愿意将这种感受让大家享受一番?

学生自告奋勇朗读有关段落,教师配上音乐。这个案列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学生逐步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因此,学生的精神活动积极活跃,言语便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

2.让学生大胆地说

如《江雪》一文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读后感受。学生有的说从“绝、灭”两字中读出了一个“冷”字;有的说从“孤、独”两字中读出了“凄清”;有的说从“蓑笠”两字中读出了一个“穷”字。之后,我及时呈现出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司马。同时又让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采用各自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诗,再谈谈新的发现和问题。这时,学生有的说作者“雪中独钓”是表现自己与天斗与地斗的孤傲和坚韧;有的说作者需要远离尘嚣的那份绝对的安静,以便于深刻反思失败的原因;也有的说作者需要暂时的心理缓冲,给自己一些休整,以便酝酿更周密的革新计划。

此后,我给学生5分钟自由美读诗文的时间,读后再谈谈体会。就在此时,几个学生提出了自己在与诗文对话时产生的疑问:看来,“蓑笠翁”在“雪中独钓”绝非为“鱼”,那么,他到底在钓什么?学生们静静地思索着,看到他们若有所思又无从入思的样子,我没有直接切入正题,而是生动地讲述了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说毕,马上有学生补充,也生动地讲述了我们桐庐“严子陵钓台”的有关故事。于是,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他在钓情趣、志趣;有的说他在钓意志、品质;有的说他在钓机遇,是沉默中的积蓄、积蓄后的爆发;还有的说他在钓春天,这不仅是自然界的春天,而且是政治和人生的春天。此时,我灵机一动,动情地说:“是啊,鱼翁之意不在鱼,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让我们拿起笔与作者、与自己进行心灵的对话吧。”

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只要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去阅读交流,他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定是富有灵性的对话。本案中学生说“雪中独钓”是表现自己与天斗与地斗的孤傲和坚韧;“雪中独钓”是作者需要远离尘嚣的那份绝对的安静;学生说他在“雪中独钓”是在钓意志、品质;是在钓机遇,是沉默中的积蓄、积蓄后的爆发,是在钓春天,这不仅是自然界的春天,而且是政治和人生的春天。这些精彩的亮点,不正是心灵的感悟,生命的对话吗?

3.让学生自由地想

一位哲人说过: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应精心引导,热情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自由思想。在学了课文《三顾茅庐》后,我让学生点评文中的四位人物: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

在点评快要结束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读过《三国演义》,我有另外的想法,这篇课文除了在写刘备的诚心之外,也在写诸葛亮的智慧。” 我很惊奇,上了这么多次的《三顾茅庐》我从没这个角度去想过,便问:“是吗?你说说。”学生接着说:“老师,你想啊,诸葛亮是当时大贤,大名在外,他有一身所学,也立志报效国家,为什么甘愿在卧龙岗做一名山野村夫呢?他让刘备三顾茅庐,是不是他有意为之,借此试探,以让自己选择一位明主呢?”他的想法让我啧啧称赞,其他学生似乎也颇有感触。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生发点,便说:“是啊,原来诸葛亮还在这里上演了一出‘智挑明主’的好戏,让我们再一起去阅读课文,想想诸葛亮是怎样‘智挑明主’的?”

此后,学生的想象也非常精彩,有的说书童和诸葛瑾是诸葛亮安排的“侦探”,让书童听其言,让诸葛瑾观其行,察其色;有的说其实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都在家,他只不过想看看刘备到底会请几次,如果能请三次就跟他走;有的说数九寒天,诸葛亮故意叫人放出风声让刘备知道自己回来了,看他会不会冒雪前来;有的说第三次诸葛亮没有午睡,他醒着呢,此时正站在窗户后盯着刘备呢,这可是最后一关,他要亲自观察……对于学生的想法,你能说不对吗?我觉得不能。因为这是学生各自与文本对话后的感受,在生活中对于某一件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说法。所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勇于发表的自己的声音。

二、互动是“对话”的关键

阅读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动中求悟、动中求活、动中求放,语文教学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

1.动中求悟。在教学中,阅读文本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不能以老师的讲述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和感悟文本。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习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和生生之间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课堂上,教师对于教学中生成的问题要及时抓住,与学生共同探讨,使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2.动中求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还要不断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当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时,教师不能直接把结果讲解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根据文本,在自己的理解层面上,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去体会,去思考,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3.动中求放。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是动态生成的。对于课堂上意外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巧妙地将预设与生成融合起来,积极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能力将在不断的求知中提高。

三、创新是“对话”的生命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的想法。即使阅读同一篇文章后,他们的感受和体会也是不同的。所以在个性化阅读后必然会产生多种结论,而这些结论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对于提出新内容的学生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独特价值的存在,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视野开阔的欣喜,这也就达到了教学对话不是单纯的为了对话而对话,对话的目的是使下一次的对话更深入,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目的,学生也从教学对话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也就实现了教学对话的有效性。如《诚实与信任》中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要是将原文的题目改为《美好的心灵》好不好?说说各自的理由,并且说说自己心中的美好的题目。这就给学生一个话题引导他用于创新,打破思维的定势。

当然,学生的创新必须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我们老师首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

其次要循序渐进地渗透辅助理解文本的方法指导,使自读的过程免于单调肤浅;最后要关注差异,要留意学有所长的学生,捕捉他们的学习经验,碰撞他们的思维火花。有了这“扶一扶”“推一推”,学生的自读才更具广度和深度。老师万万不能急于求成,急促讲解,而是要多给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中充分展开阅读实践, 让他们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形成一定的自我见解。

【1】袁凤云.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现有效“对话”【J】.内蒙古教育,2011(09)

【2】冯小玲.“对话”构建语文课堂的“生命”【J】.小学语文教学,2004(08)

猜你喜欢

心灵师生文本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