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完美”策略浅谈
2017-03-23四川省剑门关高级中学黄大兆
四川省剑门关高级中学 黄大兆
语文课堂“完美”策略浅谈
四川省剑门关高级中学 黄大兆
有一种“完美”的语文课堂吗?我们的回答是:没有!不妨作这样一个假设:
完美的教师+完美的学生+完美的过程+完美的结果+……=完美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在现实中存在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设施缺乏、学生素质不高、师资水平不齐。在这种现实下奢谈“完美”的语文课堂是不现实的,有时候即使我们想“作秀”都不可能。对完美语文课堂的追求我们可以也只能这样去理解:由一个不完美的教师,带着一群不完美的学生,去创造一个经过、结果逐渐趋于完美的课堂这样一个过程。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往往用一种“完美”的眼光去评价一节课,这样就在无形中伤害了许多教师的心: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可总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评课时总会被提出一大堆问题。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尴尬呢?我们的语文课堂如何才能趋于“完美”呢?评课者要改变观念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语文教师自身要下大力气学习课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让我们的教学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让我们的教学由“技术”层面上升到“艺术”层面。当然对我们这些普通教师而言,这可能有些勉为其难,可能有些不切实际。然而唯其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才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才会逐渐趋于“完美”。要一步登天当然不现实,但我们可以从“培养两种意识”和“注意两个角度”做起,逐渐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完美”起来。
一、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培养两种意识
一是“问题意识”。关于“学”与“问”的关系,许多前辈大师们都作过精彩的论述,兹不赘举。其最著名者,当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之“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名言。的确,能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是否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的标志之一。对于语文课堂来说,一节课的结束,不应该是教师或学生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而应是师生共同发现了更多的问题。因为对语文教学的“文本”——课文——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不同学生的眼里,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往往千差万别。如果幻想在课堂上把与课文有关的所有“问题”都解决清楚,那恐怕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是生怕学生在下课时还有“问题”的。在语文课堂上常见的结束语“大家都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清楚吗?”等,其实都反映了我们的这样一种心理:希望学生把什么问题都“弄懂”、希望自己把什么问题都“讲清楚”、希望课堂结束时学生“不带着问题离开”。其实,这正说明我们的“问题意识”还没有形成,或者还不够强。要让语文课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让学生在离开课堂时“不带走其它,只带上问题”。唯其如此,方能让学生走近“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学习理念。
二是“思维意识”。我们要明白,语文课堂,不是追求表面花哨文章的场所,不是一种浅层的、简单的技术,也不是一些所谓的先进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无序堆砌,而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一堂语文课的评价,不应该只看气氛是否活跃,而应主要看学生是否在积极的、主动的、深入的思考,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训练和提高。常常看到和听到这样的语文课: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课堂上电脑多媒体俱全,学生又是唱又是画又是跳,课堂气氛热闹无比。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却让人不敢恭维。在当今这个处处充斥着视听图像、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要让一个人静下心来“思考”是多么困难!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沉”下来、“静”下来,独立地思考而不人云亦云。一节语文课的结束,不应是学生一个“思维”的结束,而应成为学生一个新思维诞生的起点。我们要让学生带着新的思考离开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进行“思维体操”的游戏乐园。只有这样,“课改”所希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目标才能实现;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学、乐学语文,语文课堂才会走上逐渐趋于完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注意两个角度
一是让一节课有一两个亮点。我们都很清楚,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让每一节课都精彩或“完美”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虽然我们不能让节节课精彩,但我们可以让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亮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寻找一个能让你的课堂闪光的亮点。在上课的时候,要尽量凸现你的亮点,让它真正“亮”起来。这样,或许你的课堂会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亮点该向何处寻找?语文课上一段精彩的开场白或者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或者一篇新颖巧妙的板书、一次放飞思维的想象或者一次激烈的讨论等都可以成为亮点。特别是课程标准提出了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要“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要“互动”“创新”式地学习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要求,只要我们将这些要求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我们就能给语文课堂设计出无穷的“亮点”来。
二是让一节课有一两个高潮。如果课堂始终是按部就班,没有变化,那么,课堂很容易陷入“一潭死水”“死气沉沉”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让课堂有一两个高潮,让你的课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你的课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这样,你的学生就将欲罢而不能。怎样才能让课堂达到高潮呢?首先,教师要有激情。语文是一门充满激情的艺术,没有激情便没有语文,也就没有能打动学生的语文课。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都要富有激情。如果不能感动自己,也就不可能感动学生。其次,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要讲究曲折变化,不能老是“读、讲、问、练”,没有新意。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合作、探究”等全新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在教学中大胆运用。第三,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对课文情节进行“猜读”“别解”“新续”等新的诠释,往往会让你的课堂精彩迭出、高潮不断。
当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对语文、对生活、对人生产生了无穷的“问题”;当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面对大千世界、世相人情时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维”;当我们的课堂上“亮点”频现、“高潮”迭起时,谁还会说它不是“完美”的课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