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灵动课堂 张扬学生个性
2017-03-23福建省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学苏水珠
福建省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学 苏水珠
构建灵动课堂 张扬学生个性
福建省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学 苏水珠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要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根据这一思想,教育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传统的教育模式,普遍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的甚至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在现阶段,要真正培养学生个性,就必须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实践重心的转移,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的总目标上来,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注重学生的自由活动。在课改新理念渗透下的语文大课堂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大舞台,下面谈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几点看法。
一、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个性形成”的前提
和谐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学生才能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从而有利于个性的形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的学习就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可采用以下方法,课前凭借教材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学生再通过读课文去寻找答案,抓住了面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轻蔑”,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这项艰巨的任务,可见其爱国思想,他的爱国之心还贯穿于全文之中。而杰出的工程师则通过读、画画、看课件演示让学生有所体会,最后回归总结詹天佑为什么能受到中外游客的称赞呢?这样的教学,课堂上学生兴致高,热情高涨地学懂了课文。
二、灵活的教学过程是“个性发展”的关键
1.尊重学生的见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
学生独特的见解,有些很新颖,应该给予肯定。有时一些见解有偏颇,也应该给予引导。例如,教学《猫》这一课时,让学生说为什么喜欢猫?学生发言踊跃。学生甲说:我知道猫会抓老鼠,我很喜欢它。学生乙说:我看见猫的毛黑白相间,摸起来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很喜欢它。学生丙说:我喜欢吃鱼,猫也喜欢吃鱼,我们都喜欢吃鱼。吃饭时,我把碗里的鱼给猫吃,它仰着头“喵喵”地叫,好像说,谢谢你!我和猫是好朋友。第一个学生是从猫的作用来谈的,他喜欢猫是基于“告诉”获得的知识。第二个学生是从猫的外形来谈的,他喜欢猫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第三个学生是从“我”和“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上谈的,他喜欢猫,是一种情感的自我体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2.创设活动情景
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投入全身心,自发地寻求、获得、掌握和领会,让他们在快乐、有趣并保障个性表现的氛围里听、说、读、写,自由地按自己的个性去理解、表达和创造。这样,学生就能动起来,课堂才会活起来。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通过创设情景成功地诱导学生想象。我在网络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地球的图片和资料,首先大屏幕上出现了深邃无比、浩瀚无边的宇宙,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的轻纱,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温柔与美丽。随着文章的推进,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惨不忍睹的画面:恣意泛滥的洪水淹没了庄稼,冲毁了桥梁、房屋......文本资料中一串串数据,让人们感受到贪婪无知的人们对我们地球母亲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心中愤愤不平,想象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与冲动。当老师说:“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去唤醒人们的良知去拯救地球吧!”的时候,学生激情表达的阀门被打开,有的说要写份倡议书,呼吁人们保护地球,有的说要写一封信给那些贪婪地滥用资源的人们谴责他们的暴行,有的说要以地球的口气自述,唤起人们的良知,还有的说要设公益广告、排演课本剧……
三、广阔的课堂空间是“展示个性”的舞台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个性”,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舞台。
1.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学习的一种尊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比较通俗易懂,部分难题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提出自己读懂的或读不懂的地方,当学生提出后,教师并没有马上引导学生解决,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怎样来读懂、读好这首诗?学生交流了许多自己的方法,老师都表示了认同。不仅引导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而且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都能带着自己所学之得与所思之疑发表见解,展开与小组、全班的讨论交流。
2.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如在教学《暮江呤》时,我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诗句的字词及大意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诗的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诗人太喜欢眼前的景色了,从夕阳西下到月挂蓝天,他都在注视着眼前的美景。他是诗人,用诗来表现这大自然的美景,我们是21世纪的少年,应该比古人更能干,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再现诗句的美吗?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课堂气氛很活跃。几分钟后,学生都举起了手。学生的表现方式精彩纷呈:选择读的,读到入情处,摇头晃脑,有滋有味;选择画画的,三两笔的勾勒,颇有意韵;选择说的,加上自己的想象,充分体现了现代儿童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渐渐的,举起的手都放下了。我问了一句:“还有别的方法吗?”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正在这时,一个学生犹豫了一下举起手,兴奋地说:“老师,我可以唱吗?”“啊?”课堂一片惊讶,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到这位学生的身上,看得他有点不好意思了。我连忙鼓励道:“好呀,为什么不可以呢?”他想马上就唱,我笑着说:“慢着,再给他点掌声。”学生的情绪上来了,清了清嗓子,就唱了起来。旋律是第二册音乐的补充教材《闪烁的星星》,他把“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改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更妙的是他把古诗的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反复了一遍。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脸上的笑容很灿烂。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活力,为学生们撑起了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应该珍视,只要学生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该肯定甚至赞赏。只有在教师的肯定赞赏之下,学生才能积极参与阅读,才能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