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海经》故事片段问题研究

2017-03-23王文博

关键词:故事片程式山海经

王文博

(南京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46)

《山海经》故事片段问题研究

王文博

(南京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46)

故事有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成熟的故事是情节复杂、结构完整的,可以用故事语法理论来分析和概括。故事是由故事片段组成的,最初的故事没有完整的语法规则,是一些片段性的简单的东西,只能用故事片段理论进行分析和概括。那么最初的故事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故事片段,它们的内在形式特点是什么,在这些方面已有的论述和成果很少。从《山海经》的文本个案入手,对山海经的故事片段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以分析其故事片段的内在形式特点,可以对故事片段问题作出有益的探索和解答。

《山海经》;故事片段;叙述模式;形式特点;叙述性质

《山海经》是中国古籍中的一部奇书,其内容包罗万象,被认为是中国上古社会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作为我国现存古籍中保存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作品,是神话传说这一类故事片段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山海经》的内容是对于中国上古社会的记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最早期的故事片段。通过研究《山海经》故事片段对认识早期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内在特点有着重要意义。故事片段理论是由刘俐俐教授在其《小说艺术十二章》中首先提出,是一处新的理论增长点。本文从《山海经》的文本个案细致分析入手,对《山海经》的故事片段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以分析其故事片段的内在形式特点,并期望对故事片段问题作出有益的探索和解答。

一、故事、故事语法与故事片段

本文使用的故事概念是大故事概念,大故事概念下的“故事”和“叙事”超出了叙事学所涉及的一般框架。关于大故事概念已有很多论述,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认为,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1]。费希尔认为,在人类文化活动中故事是最基本的,世上的一切,不论是事实上发生的事还是人们内心的不同体验都是以某种叙事形式展现其存在并通过叙事形式使各种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实际上由一连串故事组成[2]。林骧华主编的《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中对故事的定义是:“任何关于某一时期发生的事情的最广义的记载,它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或记忆中的,也可以是真实的或虚构的,它是关于某些事件的顺序或倒叙。”[3]《叙事探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和故事》认为,叙事既是社会科学现象,又是社会科学方法。叙事探究就是学习叙事地去思考、叙事地关注生活[4]。傅修延提出“前叙事”概念,将其界定为人类学会讲述故事之前的预演。认为《山海经》中的叙事还处于原生与原发状态[5]。刘俐俐提出人类学大视野下的故事概念,认为故事即“讲述和倾听(书写与阅读)故事”,故事存在于口头与书面始终,是人类各民族的普遍现象[6]。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认为大概念下的故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性精神活动,它超越民族、历史、阶级,超越文学之内外的各种文体。因此此处故事片段的基本性质可以理解为“超越文学之内外各种文体的人类精神活动的文字记载。”[6]271对于故事片段的涵义,概括地说,可以理解为,“相对于成熟的小说艺术,既往故事可看作故事片段。”[6]265

故事片段首先出现于《叙述学词典》故事语法这一词条中。“故事语法认为,故事是由一系列故事片断组成的”[7],在解释故事语法的图表中,故事片断出现了两次,是故事语法组成成分中的最小意义单位。故事片段问题来源于故事语法问题的探讨。故事语法是叙事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已有很多论述成果。刘俐俐新书《小说艺术十二章》第四章《小说故事语法》中对于故事语法的理论资源进行了详细整理[6]88,主要有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中将所有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概括为一个由7种角色31个功能所定义的在时间轴上顺序进行的固定模式。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将叙事作品切分为功能层、行为层和叙述层三个描写层次。托多罗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动词形态、句法形态和语义形态三个方面的描绘。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将所有故事概括出一个由六个行动元组成的二元对立的三大语义轴模式。克劳德·布雷蒙设计的“三合一体”模式假设。列维·施特劳斯提出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共同构成双重对立模式等。

故事语法认为,遍布各个历史阶段、各个民族、无以数计的故事存在一个统一的结构,可以用此结构概括和分析故事,正如语言可以对无以数计的言语进行概括和分析一样。因此,他们直接借用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思想方法,把故事看成一个句子,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找出普遍的故事语法。他们的理论成果已在前面概括。然而故事语法研究的故事都是成熟故事,而故事有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对于早期简单的故事,故事语法理论无法涵盖和分析,因此存在一个故事片段问题。最初的故事没有完整的语法规则,是一些片段性的简单的东西,只能用故事片段理论进行分析和概括。那么最初的故事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故事片段,它们的内在形式特点是什么,在这些方面已有的论述和成果很少。

二、《山海经》故事片段分类整理

《山海经》的故事片段首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完整情节的故事片段,另一类是情节完整的故事片段。情节完整的故事片段在整部书中仅有七处,都是对神话的记载,可以说在文本中基本不占比例。袁珂在《中国神话史》中认为,《山海经》中情节完整的故事只有七八段,大多数论述有神而无神话,只能算是神话的零片,因为构成神话的故事情节无一具有[8]。

(一)无完整情节的故事片段

无完整情节的故事片段是《山海经》的主体,基本涵盖了文本的全部内容,其内容博杂,包罗广泛,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神物地等事物。无完整情节的故事片段以描写对象为依据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种类的故事片段,比如山脉、河流、动物、植物、矿产、国、人、神、尸、巫、氏族、祭祀、日月、风雨、泽、渊、台、坛,林、野、谷、墓,等等。

这些故事片段以描写对象为划分标准都有一个统一的叙述模式,有些种类的故事片段会有统一的描写程式。正如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中可以将所有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概括为一个由7种角色31个功能所定义的在时间轴上顺序进行的固定模式,在这里,通过分析同样可以发现每一类故事片段都有一个统一的叙述模式。这种统一模式在《五藏山经》部分表现得尤为明显,事实上《五藏山经》部分有大致统一的描写程式。整个《五藏山经》都是以山为纲,通过对山的叙述模式的总结,基本上可以归纳出《五藏山经》总的叙述模式。《海经》部分显得稍微杂乱,在叙述上没有总的叙述模式,但在不同种类事物的叙述上仍然有一定的模式。限于篇幅,此处只对两类故事片段进行详细分析,其余不再详述。

1.河流

河流对人类的生存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山海经》描绘了很多河流,基本上对所有的山脉如果有河流的话都会记载。对河流描写的叙述模式大致如下:

××水出焉,而南(或西或北或东)流注于海(或河或水或湖)。其中多××,其状如××,其名曰××,食(或佩或……)之无××(或多××,多××)。

例如《南山首经》描写英水时对此模式的运用:

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9]

再如《西次四经》对泾水的描绘:

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9]5

可以发现,对于河流的描写一般会写出河流的名称,出自哪座山,流向何方,流往何处,河中有什么金银玉石矿产,草木虫鱼鸟兽。

2.植物

《山海经》中描绘了众多的草木,它们主要集中出现在《五藏山经》部分,有些描写得很详细,有些只是点出了名称。对于植物的叙述模式基本上可以归纳如下:

有草(或木)焉(或有木),其状如××,××××,其名曰××,食(或佩或……)之××(或××)。

比如《南山首经》描写祝余和迷榖时对此模式的运用: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9]2

此处在此模式的运用中,多描写了祝余的光华。

再如《南次三经》描写白时对此模式的应用:

有木焉,其状如穀而赤理,其汁如漆,其味如怡,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可以血玉。[9]16

此处对于白的描写增加了对其汁其味的描写,除了说明白食之不饥,可以释劳的作用外,还说明了白可以使玉重新焕发光彩的功能。

《海经》部分草木出现的频率较少,以下列出《海内南经》对于建木的描写:

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其名曰建木。在窫窳西弱水上。[9]207

此处对建木进行了细致描绘,和《五藏山经》部分一样,会描摹树的形状,然后对其皮,其叶,其实和其木进行了说明,最后点出了树的名称和地点。

可以发现,《山海经》对于草木的描写是特别细致的,一定会说明草木生长的地点,草木的名称和草木的形状,此外还会分多个方面对草木进行说明,比如对其华,其茎,其叶,其实,其汁,其皮等特点,最后会说明草木的功能和作用。这显示了《山海经》对于草木的重视,也说明了《山海经》的记录和记载功能,尤其对于草木形状的比拟,显然是为了人们能够认出这种植物。

通过文本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山脉、河流、植物、动物可以大致总结出各自统一的描写程式,此描写程式像公式一样被运用于对每一类故事片段中的每一个事物。而对于远国异人和神,没有统一的描写程式。其中对于神的描写可以分为偶像神和职能神两类,偶像神有大致统一的描写程式,职能神则没有。对于远国异人的描写,可以大致总结出两类描写程式。而无论各类故事片段中,有没有各自统一的描写程式,它们都拥有各自大致统一的叙述模式。对于山脉的叙述模式是,描述山的地理位置,山上有什么金银玉石矿产,草木虫鱼鸟兽、河流以及主管神。对于河流的叙述模式是,描述河流出自于哪里,流向哪里,河中有什么金银玉石矿产,草木虫鱼鸟兽以及神。对于远国异人的叙述模式是,在什么地方,国中人的形状和外貌特征,以及何姓何食,有的会追溯部族的来源历史。对于草木虫鱼鸟兽的叙述模式,基本上都是描述其地理位置,外貌形状,各自特征,以及对于人类的功能作用。对于神的叙述模式基本上是神所在的地理位置,形状外貌特征,特殊的职能和能力,偶像神中有对其祭祀规格的描写。

(二)有完整情节的故事片段

《山海经》中有完整情节的故事片段很少,检核起来,只有七段。通过上文对无完整故事情节的故事片段的归纳分析也可以发现,《山海经》在整体上,无论是对于神还是对于人和物的描写,多是静态描述,即多描写其外在形象特征、地理方位等,而很少描述其行为行动。《山海经》众多对神的描写中,多是有神而无神话,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故事片段只是凤毛麟角,分别是以下七处,鼓与钦杀葆江神话、精卫填海神话、夸父追日神话、禹杀相柳神话、皇帝蚩尤之战神话、刑天断首神话和鲧禹治水神话。摘录三处原文如下: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崖。钦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9]37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9]194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9]186

在鼓与钦杀葆江神话中,可以看出对神的描写,只是略述其行迹,重点仍然是对神的外在形象特征进行描摹。在对神的外在形象特征描述中,可以分为几个子项,比如其状其足其喙其文其首其音其征兆作用,而对其行为的描写只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杀”、“戮“、“化”,动词是时间性的,可以延展时间,发展情节,而动词的缺少意味着行为和情节的缺失,叙述的平面化和空间化。但在这里主要是名词和其辅助词类的堆砌,这也反映了《山海经》在整体上的某些性质,比如《山海经》整体上是一种空间记述性质,其叙述模式是一种静态写生性质,其语言风格是一种记录说明性质。

对这七处故事片段的叙述特点进行总结的话,可以发现如下几点:

一是略述行迹、不够独立。这首先是源于《山海经》的静态叙述性质,无论对任何事物的描写都是重点描述外在特征,而行迹屈居末位。其次《山海经》中也有很多处对行为的略述,只是这些行迹没有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淹没在众多的序述山水的静态写生中。最后,即使是故事情节稍微完整的故事片段也依然是夹杂在对其他事物的静态写生中。比如在鼓与钦杀葆江神话中,主要的仍然是对神的静态写生,动词只有三个。在精卫填海神话中,精卫填海神话是夹杂在对发鸠之山和漳水的静态记述中,没有独立出来。而这两处故事片段更是夹杂在对其他事物静态描述的上下文中。

二是情节简单。情节简单的外在特征是篇幅短小,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其次在内容上也只是很少几个情节的连缀,中间没有过渡和起承转合,空隙很大。情节也没有复杂设计,往往是一段行为结束整个故事就结束了。

三是结构不完整。成熟的故事是由情节、人物和背景构成,情节又具有系列事件所组成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此处的故事片段有情节有人物,但往往背景不明,没有细说,比如在夸父逐日神话中没有介绍夸父为何逐日,在刑天断首神话中没有介绍刑天为何与帝争神,鲧禹治水神话中没有介绍鲧为何不待帝命,禹杀相柳神话中没有介绍禹为何杀相柳。另外故事情节也只是略述行迹,粗陈梗概,情节之间没有过渡,导致不明不白。

四是人物扁平,无性格变化。在这些故事片段中,人物从出场到结束性格没有变化,而且叙述中基本没有深入到人物的性格、愿望等内在世界。比如没有描写夸父有着什么愿望和目标而要去追逐太阳,魃帮助黄帝打败蚩尤然而后来却由于引来旱灾被人们驱逐,这样的经历在人物内心有什么触动起伏,从而会带来什么行动。在精卫常衔木石堙于东海的坚持中内心抱着怎样的信念,有没有什么变动。正如傅修延在《先秦叙事研究》中认为,任何行动都是由人物的愿望驱动,愿望是故事的动力源泉。而《山海经》忽视了人物的愿望,忽视了对人物的内在描写。傅修延说,本来可以通过愿望的消长、传递、归并、转移来孳生出新一轮的事件序列,但这样的机会被轻轻放过了,也因此《山海经》虽有戏剧性很强的行动却没能延展开来[10]。

三、《山海经》故事片段的形式特点

上文对《山海经》的故事片段分为两大类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由于第二类即情节完整的故事片段仅有七处,在文本中基本不占比例,所以可以看出《山海经》故事片段的叙述模式和形式特点基本是由无完整情节的故事片段决定的。以下整体上对《山海经》的故事片段进行总结分析。

(一)每一类故事片段都有统一的叙述模式

这种统一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体现在描写程式上的统一;二是体现在叙述内容和叙述逻辑上的统一。首先就描写程式而言,《山海经》的故事片段,虽然内容博杂,但对于每一类故事片段依然有一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上文在无完整故事情节的故事片段部分,已经对每一类故事片段的描写程式进行了总结。其中在《五藏山经》部分,描写程式尤为明显,此部分的叙述都是以山为纲,因此通过归纳可以发现《五藏山经》部分有一个总的描写程式,即:

又南(或西或北或东)××里,曰××山,临于××(或其尾××于或西临××或北望××或……),其阳多××,其阴多××(或其上多××,其下多××或多××,无××)。有××焉,其状如××,其名曰××,食(或佩或……)之××,见则其县(或天下或其国或其邑)××。××水出焉,而南(或西或北或东)流注于海(或河或水或湖)。其中多××,其状如××,其名曰××,食(或佩或……)之无××。

整个《五藏山经》部分都大致按此描写程式进行。关于《山海经》存在描写程式,少则一句话,如“其阳多××,其阴多××”、“其上多××,其下多××,多则一个语段,如对于山的描写程式的概括,吴晓东在《〈山海经〉语境重建与神话解读》中认为,这是一种口头程式,可以猜测《山海经》经历了一个由口头韵文祭词到书面文本的形成过程[11]。

描写程式的统一就已经表明了叙述模式的统一,即使有些故事片段没有统一的描写程式,例如对神和远国异人的描写,但仍然有统一的叙述模式。这种叙述模式体现在对于每一类故事片段的描写中其叙述的内容和重点的统一。这在上文也已经有过总结。例如,对于山脉的叙述模式是,描述山的地理位置,山上有什么金银玉石矿产,草木虫鱼鸟兽、河流以及主管神。

(二)不同种类的故事片段有相同的模式特点

《山海经》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神物,在这些人神物的叙述模式中,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对于任何事物的描写,重点点出的是事物的地理位置和名称,其次是对于人神物地的形状和外貌特征描写。《山海经》的故事片段存在统一的叙述模式,并且叙述模式中又有共同特点,其原因是什么呢?这一定程度上源于《山海经》的文本性质,山海经客观上是一部山川地理志,是对于事物的记载和说明,因此在具体叙述的时候,就像词典对于事物的说明介绍一样,会固定地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如果是文学语言对于一类事物的描写则不可能出现一样的描写程式和叙述模式。

(三)故事简单,丛残小语,行迹屈居末位,不够独立

它源于《山海经》故事片段整体上的静态叙述性质,无论对任何事物的描写都是重点描述外在特征,而行迹屈居末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山海经》中也有很多处对行为的略述,只是这些行迹没有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在对事物的描述中不占主要地位。二是在对行迹的描写中,能够形成完整情节的只有很少的七处,但这七处依然没有独立,夹杂在《山海经》整体上的叙述山水中。而《山海经》中有完整情节的故事片段只有七处,这七处故事首先是文本短小,为丛残小语,其次是情节简单,没有复杂设计,结构不完整,人物扁平,没有性格变化。

(四)核心功能为主,催化功能和归并类单位缺失

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1]10中对叙事作品进行切分,认为叙事作品的最小叙述单位是功能,功能分为分布类和归并类两大类。分布类功能单位是一种程序,一种时间上的上下文,是一种换喻关系,主要包括核心功能和催化功能两大类。核心功能要为下文打开、维持或关闭一个逻辑选择,即打开或结束一个未定局面。催化功能寄生在核心功能之间,是一种纯时序上的连续单位。对于归并类单位罗兰·巴特用迹象来表述。迹象单位是一种隐喻关系,读者必须在多层次的纵向聚合关系上,通过辨认和思考才能理解其中隐含的人物的性格、感情和气氛等。

用罗兰·巴特的“功能”观点观照一下《山海经》的“叙事”,可以发现其故事片段基本上只有核心功能,催化功能缺失,更没有迹象单位。催化功能缺失导致情节简单,空隙大,不明不白,文本短小。迹象类单位缺失导致故事无意蕴,缺乏张力,人物不丰满。从读者接受角度来看,《山海经》核心功能为主,催化功能和归并类单位缺失,使得《山海经》故事片段可以被转述,人们接受其中的知识经验和道理。而成熟故事比如小说艺术有着复杂的催化功能单位和迹象单位,使得故事丰满有张力和意蕴,因此则不能够被转述,读者只能自己去融入文本去感悟和体会。

《山海经》故事片段的形式特点贴合着其叙述性质,从叙述内容来说,《山海经》故事片段是一种空间记述性质。从叙述模式来说,《山海经》故事片段是一种静态写生性质。从语言风格来说,《山海经》故事片段是一种记录说明性质。《山海经》的整体格局是“依地而述”,它的整体结构是一种山川地理志外观。《山海经》故事片段存在统一的叙述模式,并在叙述模式中有共同特点,比如对任何事物的描写地理位置是最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这些特点都表明了《山海经》故事片段有着内容上的空间记述性质。《山海经》叙述模式的特点是对于人神物地的描写,重要的不是他们的行为行动,而是重点介绍其地理位置、形状、外部特征、功能作用、职能职责等,这种叙述模式的特点规定了它的静态写生性质。相对于《山海经》故事片段内容的空间记述性质,叙述模式的静态写生性质,其叙述语言自然是一种科学实录的记录记述语言。

通过对《山海经》故事片段的分析可以发现,早期的故事片段在叙述上会出现程式化,这可能反映了早期故事片段有一个从口头韵文传播到形成书面文本的过程。其次这种故事片段多为一种静态写生,故事片段中行动屈居其次,多是名词和其辅助此类的堆砌而动词较少。这反映了早期故事片段记录说明和实用性质较强,而娱乐和趣味性质较弱。这种故事片段所要承载和传递的主要是人们在生活生存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和道理。整本《山海经》一定程度上是一本山川地理志,因此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地图画性质。也可以发现早期故事片段叙事不发达,文本短小,催化功能单位和归并功能单位缺失,很适于人们之间口耳相传的传播,不同于今天小说是不能转述的艺术。

[1]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林骧华.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4][加]D·简·克兰迪宁、[加]F·迈克尔·康纳利.叙事探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与故事[M].张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傅修延.试论《山海经》中的原生态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9,(08):46-60.

[6]刘俐俐.小说艺术十二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7][美]杰拉德·普林斯.叙述学词典[M].乔国强,李孝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8]袁珂.中国神话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9]方韬译注.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11]吴晓东.《山海经》语境重建与神话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编辑:鲁彦琪

A Study of Episodes ofShanHaiJing

WANG Wenbo

(Nanji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Nanjing Jiangsu 210046,China)

The story has a process of evolution, a mature story with complex plots and a complete structure can be analyzed and summed up by the theory of story grammar. The story is made up of episodes and the original story with incomplete grammar, are simple pieces, can only b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by the theory of episodes. So what is the original story like? What are its episodes like? And what are its internal form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a little discussions and findings in these area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episodes ofShanHaiJingby classifying, trying to find out the internal for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pisodes and making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solutions about the question of episodes.

ShanHaiJing; Episode; Narrative Pattern; Form Characteristics; Nature of the Narration

10.3969/j.issn.1672-0539.2017.05.022

2016-11-15

王文博 (1992- ) ,男 ,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I207

A

1672-0539(2017)05-0113-06

猜你喜欢

故事片程式山海经
增程式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延长优化
英语程式语可学性的语言模因论解读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电动车发电机设计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老阿姨》喜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增程式电动环卫车APU启停控制策略的设计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