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工具性及测评的反思

2017-03-23

教育家 2017年48期
关键词:工具性工具标准化

如何定位语文和语文学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艺术的合成。语言是指生物同类之间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图像)讯号,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文学艺术是与神话、宗教、语言、科学并列的、人类文化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语言/言语、文学/文章构成语文的基本内容。

语文学是研究语言现象、言语活动、文学艺术的教育教学的一门学科。语文学应该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课程及教学、语文训练、语文考试纲要、语文测试及评价等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语文学的建立,可望不再让语文被文艺学、语言学、修辞学、写作学、文章学、诠释学等学科所分割,不再让语文没有自己独立的版图,不再让语文成为一个无人认领的孤儿,不再让语文成为没有指引、缺乏前导的盲动者,不再让语文成为瞎打乱撞、无法无天的莽夫。

对语文工具性的反思

2003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的特点有如下界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这句话里的“语文”几乎可以换成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也就是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不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而是所有学科的属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思想、精神、信仰的集体退场,导致人文性更多只是停留于口头上的喧嚣而不是行动上的践履,更多的只是粉刷在墙壁上而不是内化为思想和习惯,因而工具性倒是得以凸显,成为语文学科自我矮化的绝佳定位。于是价值观与信仰被放逐到火星,各类逞才炫能的小技巧、小智慧、小心机大行其道,心灵鸡汤的煲汤法、各种段子的编造法成为语文工具性的最佳注脚,也成为语文证明自己还有些许存在价值的最后一根稻草。说到底,语文只剩下还能派上用场的工具性,成为自我驯化和驯化他者的得力工具——工具性既成为手段和方法,又成为驯化他者的终极目标。

笔者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工具论)有如下危害:

工具性(工具论)使语文成为一种工具,进而使其失去自身的独立性、自足性、自洽性和完整性;工具性(工具论)使语文与其他学科没有任何区分性可言,从而失去了语文学科的固有本性;工具性(工具论)使语言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无可替代的作用荡然无存,完全抹杀了语言哲学和生物学对语言引导人类走出蒙昧的成果的肯定,进而使语言失去其先导地位;工具性(工具论)使语言成为引导人类进入精神家园的向导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导致人对终极存在的思考成为空白;工具性(工具论)使言说者自动降到工具的地位,人的工具性就此形成,“人是目的”的本体论就此遭到放逐;工具性(工具论)抹煞了语言作为精神性存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特质,消解了语言安顿人类灵魂的重要性。

基于上述反思,笔者认为,语文的基本特点是:语言(言语)性,母语性,文学性,表现性,存在性。语言(言语)性是指语文以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学生的言语活动作为学科属性;母语性是指语文以一个人自幼习得的语言作为学习对象时所具有的学科属性;文学性是指语文以语言文字的艺术作为学科属性;表现性是指语文以表达情感和思想作为学科属性;存在性是指语文以探索、承载人的终极存在价值作为学科特性。

关于语文标准化测试

不少人认为,现在学生语文水平低下,很大程度上是语文标准化测试造成的。这个说法不具有说服力。我们要弄清的是:首先,什么是标准化测试;其次,现在的语文测试是不是标准化测试;再次,其他学科和其他语言的评估方式可以给语文评估以什么启发和借鉴意义。

标准化考试也称标准化测验,是指根据统一、规范的标准,对考试的各个环节包括测试目的、命题、施测、评分、计分、分数解释等都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从而严格控制了误差的考试。其包括“试题编制标准化,考试实施标准化,阅卷评分标准化,分数转化与解释的标准化”等环节。所谓“标准化”,是指将测验误差降至最小的过程,包括统一内容、统一指导语、统一时限、统一评分、确立常模、收集信度和效度资料等。

试图以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回避测量与评价是一种鸵鸟心态。“人类的决策过程总是包含着测量、测验和评价的某种形式。”无论是语文的语言(言语)部分,还是艺术部分,都可以而且应该进行测验,以期获得定性、定量的结果,并据此做出评价性决策:选拔,安置,分类,诊断与矫正,反馈。即使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测验方式——以一篇文章(诗赋)评价高低,也还是要借助定性或定量的方式进行评价,以达到遴选人才、公平公正的目的。

用上述标准衡量时下的语文测试,不得不说离理想的目标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就手段与方式而言,时下的测试信度和效度亟待提高,才有可能避免语文学科的尴尬——语文成绩不一定能反映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唐映红就高考作文命题在《高考作文考试能客观反映考生的写作能力吗?》一文中写道:“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而非普适性,能写好去年度的高考作文命题,不见得能写好今年度的命题;能写好四川省的命题,未必能写好上海市的命题”;就结果而言,时下的测试过分看重分类、选拔的评价功能,导致人们把测试与分类、选拔画等号。要改变目前测试信度、效度不高的现状,有效、可行的做法是引进科学化的测试手段,提高测量、测试、评价的水平,而不是走回头路,甚至废止测试和评价。

认为语文不适合定量评估的说法既无历史依据,也无逻辑支持,更不符合事实。对中学教育状况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英语科目的考试在信度、效度上远远胜过语文,除了英语教材的体系编排等原因之外,测试的科学化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学生觉得投入时间学习英语(以及数理化生)是一件可以预期成效的事情;而对语文普遍有厌学情绪,关键就在于语文测试的偏、难、怪、傻、稚、嫩,如同黑洞一样无法预知,因而无法预期其成效。而且,语文考试成绩好、作文分数高,往往并不意味着语文素养高——这似乎是语文的双重尴尬。虽然这种尴尬由来已久,那就是科举文章写得好,通常不意味着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但这种尴尬于今尤烈。双重尴尬甚至多重尴尬局面的形成,不应归因于标准化测试,而应归因于测试不够“标准化”,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因循守旧,教育教学过程的少慢差费,考试大纲的不知变通,评卷标准及过程的随意草率,信仰缺失下的汉语“失魂落魄”、屡受蹂躏。

高考英语、SAT、雅思、托福以及GRE等标准化考试应该给汉语测试以镜鉴,汉语测试早日走上科学化、标准化的道路才是不二法门。

猜你喜欢

工具性工具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