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说方式与身份建构
——安琪与娜夜诗歌话语的对比分析
2017-03-23潘桂林
潘桂林
(怀化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言说方式与身份建构
——安琪与娜夜诗歌话语的对比分析
潘桂林
(怀化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将安琪和娜夜置于性别文化与语言哲学视野中对比研究,可以彰显诗语与主体身份建构的内在关联。二人都有强烈的语言意识,但诗风迥异,安琪尖锐多变,娜夜平静圆融。一个是当下诗歌场域中的行动者,一个是自我体悟的言说者。不同的诗写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语言禀赋,映射出各自的遭际、识见、胸襟、气度和隐秘的生命之流,与不同的生产环境、地理人文影响有关,也体现了在面对存在境遇时,她们感受生命、言说自我和建构身份的姿态有异。
安琪;娜夜;诗歌话语;言说方式;身份建构
诗人借助语言留驻回忆,言说存在并构建自我身份。此处以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娜夜和安琪为例,分析语言实践与身份建构的内在关联。安琪本名黄江嫔(1969—),“中间代”诗歌概念提出者,第四届柔刚诗歌奖得主,著有《极地之境》等八部诗集。娜夜(1965—),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有诗集《娜夜诗选》等多部。两位诗人都有强烈的语言意识,借助诗语呈现女性生命境遇,留存自我精神轨迹。娜夜说:“一个作家的意义就在于他提供了某种语言。语言是表达者的精神气象和精神质量。”[1]安琪甚至反复声称,“没有文字记载的一生不值得过”。但两人的诗写气质和总体风貌迥异,安琪尖锐陡峭,娜夜平静圆融。安琪喜变,娜夜乐定。一个是当下诗歌场域中的行动者,积极介入并成为重大诗歌事件的倡导者;一个是自我体悟的言说者,有洞若观火的眼神,静静抒写深沉的爱。不同的话语实践体现了不同的语言禀赋,立体多维地映射出诗人存在的全部真实,包括遭际、识见、胸襟、气度,隐秘的生命之流、潜意识能量等等,与各自具体的生存环境和地理人文影响有关,并内在地体现了在面对存在境遇时,她们感受生命、言说自我和建构身份的姿态有异。
一、陡峭尖锐与平静圆融
安琪是文字的历险者,她在诗中解码和编码生命,借助诗歌确证并呈现荒谬、混乱、焦虑等存在感,建构一个炽热、尖锐的女性主义者形象。但她的言说方式有明显变化,并与其生存状态形成了巧妙的同构性。20世纪90年代,她倾心于长诗写作,期待“被诗神命中,成为一首融中西方神话、个人与他人现实经验、日常阅读体认、超现实想象为一体的长诗的作者”[2]。此时的她在意象与隐喻间穿行,诗歌疼痛而焦灼。2003年,安琪离开福建,开始北漂,转向短诗写作。虽然“女性主义者”的身份自觉一直没有远离,但发声方式已更见成熟女性的睿智。2013年出版的《极地之境》第一首诗选的是写于2003年的《雍和宫》,入眼清朗:
这是一个明媚的午后我来到雍和宫/ 看见书上的渡母:蓝渡母/ 绿渡母/ 腰那么细,臀 那么丰/这雍和宫的渡母// ……// 这是一个橙色笼罩的午后我来到/ 雍和宫,我看见/ 我被看见// 看见和被看见都不会静止不动/ 看见不会使灵魂安宁/ 被看见不会使生命真实
在唐卡彩绘和佛像的光照里,诗人引领读者还原生命敬畏,寻找灵魂安宁。以渡母开启画面,将母性慈悲和生殖神圣悄然植入诗境。然而诗歌并未落入祥和的生命虚构,而是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带出安琪式的困境领悟,揭示主体“看”与“被看”相互轮转的双重境遇,对灵魂不安和生命不真实的言说打破了读者的审美期待,使诗意从感性画面向存在焦虑延伸。诗歌淡去了早年的火焰,存在之思静静渗出。但她始终坚持言说欲望的释放和撕裂常态的反思,保持着陡峭尖锐的诗歌风格。
表达言说欲望是对女性缄默身份的有意识冲击,是女性确证自我主体性的策略。在男权文化规约中,女人从属、被动、自我欲求被男性意志淹没,成为话语权旁落、主体缺席的“第二性”。在福柯和巴赫金等人看来,话语除了能表情达意、传递信息之外,还具有关涉权力的意识形态功能,是存在者主体身份得以言说和认证的标志。女性主义者往往用“失语”来概括男权意识钳制下的女性境遇,并将认同男权文化的女性表达亦归于失语之列。因此女性身份建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话语意识的自觉。安琪的长诗飞扬着灼热的自我言说欲求。
首先,她制造了一种主体突显的诗语。你、我、他、她等人称代词频频出现,“你”和“她”经常被转移置换为第一人称的替身,渗透着强烈的主体精神,形成立体多维的女性境遇反思和主体价值建构。在作者隐退的后现代语境中,安琪仍然坚持率性表达,挑明女性乃至于存在者失语、分裂、无助的境遇,并执拗地在诗歌中擦亮晦暗的女性主体,让生命在文字中绽放,延续,并获得脱胎换骨的幸福感:“安,安,我这样称呼自己,和许多人一样/ 你制造混乱而得到宽容/ ……//我从不相信过去,每一个/崭新日子都是脱胎换骨”(《失语》,1999)。安琪写作具有自觉的存在主义和现代语言哲学意识,意欲借助语言与自我走失的灵魂相遇,并建构“存在的家”。她用主体性强烈的诗语打开女性生命通道,借以对抗肉身在时光中衰朽、群体在文化中失语的存在焦虑。
其次,安琪让主体介入诗歌,在诗歌文本内置的不同角色之间、同一角色不同意念之间,以及诗人与角色、诗人与读者之间形成多重对话,表达了寻找灵魂寻找完整自我的努力。长诗《任性》起句就问:“嘿,你的灵魂归队了吗?”她深感“灵魂空得无法填补”,深知诗歌诞生于自我与灵魂的对视、争吵和拥抱,并以“回答若干不死的灵魂”作为长诗《出场》的题引。而早期作品《干蚂蚁》(1994)开始就“提心而出/ 像是要抓住远遁的幻影”。“干蚂蚁”是被诗人关照的对象,也是悬挂的空洞的女性生命象征。诗人借助这一意象冲撞奔突,与文化命名的宿命抗衡,写出女性渴望改变被掏空被风干被悬挂的存在境遇,重获完整丰盈的爱。
对灵魂之空的体认是追问自我完整性的结果。女性主义者的“空”是双重的,既有形而上之空,也有肉身之痛,是血肉中的火焰和冰雪,也是文化枷锁磨出的血茧。她多次写到血光之灾和分娩时碎裂般的身体记忆。而更深的痛来自女性作为男性肋骨幻化物的文化阴影,“神还说:那人独居不好/ 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来帮助他”(《庞德,或诗的肋骨》),这种女性起源和归属感的指派剥夺了生命个体的主体性、自足性。安琪一直在借助诗歌敞开女性群体的身份焦虑,漳州时期的她焦灼不安,北漂之后则力图探索一条冷静却又潜藏女性力量的诗语通道。
同样是言说女性生命的失语、匮乏和不完整感,娜夜尽量避免主体的反抗性介入。《在这苍茫的人世上》写道:“寒冷点燃什么/ 什么就是篝火/ / 脆弱抓住什么/ 什么就破碎// 女人宽恕什么/ 什么就是孩子//……我爱什么——在这苍茫的人世啊/什么就是我的宝贝”。语调平和、坚忍,感知到生命的疼痛但并不迷茫和愤恨,她只有接纳和热爱。诗歌总体显得宁静圆融,但寒冷与篝火、脆弱与破碎的对峙彰显了生命的严酷和悲苦,“就是”一词化开了对峙并启示读者,自身生命的火光和坚韧才是构建自我和获得幸福的根源。安琪用一束强光照亮了男权社会逼仄的甬道,喊出女性主体的痛。可娜夜不喊,她只是舔舔伤口,伸出双手,拥抱世界。
写作是对话,主体在与他者对话的基础上确立自我。保罗·策兰说:“诗歌想要走向一个他者,它需要这个他者……它寻找他,它向他诉说自己。”[3]安琪和娜夜都在通过诗歌挑战“他者”,即男权秩序和文化想象。安琪用利刃裂开现实,言说身份认证的不平等,突显女性的生命激情与理性自觉、个人强力与人类关怀,突破文化惯例对女人沉默、被动、缺乏理性与胸襟等群体品格的粗暴强加。娜夜看似很少正面表达女性心理焦虑,却于无声处撼动男性秩序的女性命名。她在《云南的黄昏》中写道:
两个女人
都不是母亲
我们谈论星空和康德
特蕾莎修女和心脏内科
谈论无神论者迷信的晚年
一些事物的美在于它的阴影
另一个角度:没有孩子使我们得以完整
两个女人一反私人苦难和感性话题倾诉,谈论宇宙、哲学、宗教、科学等广阔而理性的领域,是对女性私人化和非理性存在状态的反驳,结尾句对女性生命完整性的理解,揭示了父权制社会中的母亲身份割裂女性生命这一被遮蔽的事实。颠覆是致命的,话语方式却平静圆融。
娜夜一面反思母职对生命完整性的剥夺和割裂,一面又深情地吟诵着生命的亏欠:“我看见墓碑上的一句话——‘我还欠自己一个称谓:母亲’”。在《西藏:罗布林卡》一诗中,她撇开自然美景和宗教神性,将镜头牢牢锁定宝贝园林罗布林卡,将激情凝缩为三行诗:“它是我来世起给女儿的名字:罗布林卡/它是我来世起给女儿和儿子的名字:罗布林卡/它是我来世想起今生时的两行泪:罗布……林卡”。母亲称谓的欠缺就是女性生理、心理乃至身份完整性体验亏欠的表现,这欠缺刻进诗行、墓碑,甚至成为高于信仰的疼痛。在对照中,《云南的黄昏》获得了性别文化视域中的反叛意味,即不想被母职约束和阉割的意愿。但对母亲身份既渴求又逃避的悖论式情感,又将女性身份困境推向了极致:无论做还是不做母亲,女性都是不完整的,都是被割裂的。
二、诡异神秘与净朗空灵
安琪诗歌立足生活现场,从肉身感觉出发,点燃灵魂的火,透出诡异神秘的色彩。长诗《在劫难逃》起句就是“我在停顿中检查一生债务/ 左眼为绿,右眼化灰”,随后以“母亲的血光之灾倒流”等场景带领读者进入末世自恋者的寂寞、现实中的事故、生命中的陷阱,甚至民政局预告的离婚手续和凌晨的祭品、唱祷。
相反,娜夜似乎很少言说肉身困境,体现出从容通达的生命态度。《起风了》是典型的娜夜诗语:“起风了 我爱你 芦苇/野茫茫的一片/顺着风// 在这遥远的地方 不需要/思想/只需要芦苇/顺着风//野茫茫的一片/像我们的爱 没有内容”。爱芦苇,却不是爱芦苇负载的思想光辉,而是爱其顺着风,诗歌从“有”进入“无”的境界:最高的智慧是去智,顺自然;最高的爱没有内容,无负载、无目的;“无”是最高的“有”,是人生至境。简洁的言语、苍茫的画面、空无的生命领悟营构了净朗空灵的艺术空间。但娜夜的诗圆融而不圆滑,简洁而不简单,空灵而不空洞。且看《睡前书》:
我舍不得睡去
我舍不得这音乐 这摇椅 这荡漾的天光
佛教的蓝
我舍不得一个理想主义者
为之倾身的:虚无
这一阵一阵的微风 并不切实的
吹拂 仿佛杭州
仿佛入夜的阿姆斯特丹 这一阵一阵的
恍惚
空
事实上
或者假设的:手——
第二个扣子解成需要 过来人
都懂
不懂的 解不开
音乐、摇椅、天光构成了自在逍遥的私人化场景,但佛教的蓝将安于自然与心灵修为融汇,将日常引向理想主义倾心的虚无,在多重空间中穿行:物理空间从摇椅到天光,从杭州到阿姆斯特丹;生命空间从当下享受抵达信仰,又转向虚无,转向空。但转换并未停止,它借助“事实上或者假设的:手——”和“第二个扣子”将想象带入无止境的游移中,你不知道那是指向心,还是乳房,是指向情感还是欲望,是真实吁求还是虚构假设。它们都在那里,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娜夜的笔停住了,但一个女性生命的复杂性、立体性、冲突性被展开。女性主体的确立变得需要读者想象,而不是被诗人点明。
她的诗歌就像北方大地,疏朗辽远,余味无穷。而在南方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安琪,文辞恣意,情思丰茂,理性与情感冲撞纠缠,犹如南方植物。斯达尔夫人提出了“北方文学”和“南方文学”的概念,论述了“清新的空气、浓密的丛林、清澈的溪流”对南方人浪漫情操的影响[4]。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分别用“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与“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描述南北代表作品《楚辞》与《诗经》的审美风格。他们深刻认识到地域文化对作者生命气质的深层影响。安琪诗歌弥散着一股南方神巫气息。长诗《事故·密语》写道,“蛇的形体使你饥渴难忍”,“它跳跃着,似乎一棍子就能/把我打成女巫/我祈求风,‘风啊风啊快来啊/快来吹我臭妹妹的臭米糊……’”咒语般的童谣和跃动的叙述为诗歌增添了巫性迷狂。即使后期清朗的短诗,仍有巫性思维痕迹。譬如,“我的心脏先我一步交出了未来,它在镜子中/照了又照,破裂的地方傲慢,却干净,像/忧伤,剔除了骨头,结一层薄薄的膜”(《我试图说出这些往事》),细腻诡异的戏剧化场景,写出了身心剥离的忧伤。
安琪生长于福建漳州,归属于神巫文化系列的妈祖信仰根深蒂固。李小红搜集了南宋人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和多种相关典籍,发现妈祖原本神巫:“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州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5]。神巫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万物有灵、主客互渗、神秘诡异。安琪作品中“我偶尔会和占卜的女巫说:我非你,你非我;我亦你,你亦我”(《各各他》)之类的怪异描述,体现出神巫思维的根基。而迷狂将人带入本我与灵魂、个我生命与他者世界构成的既统一又紧张的关系之中。这是一种由玄想和虚幻回归现实境遇的文字探索。
娜夜成长于甘肃,转经筒和大悲咒弥散在灵魂里。在《佛光山之夜》《从西藏回来的朋友》《青海》《寺》等篇目中,她将慈悲花、经书、圣水、塔尔寺等直接关涉信仰的文化符号植入诗歌,清空辽远。即使日常书写,也让人了悟空无的智慧。娜夜许多诗歌源于对游历之地的触动,却因独异的视角划开了现世与灵境的距离,却又蕴含思考、判断甚至不动声色的选择和批判。譬如,面对座落于台湾南部投埔里桃米生态村的“纸教堂”,她略去了一切客观景物呈现和主观感受铺陈,写下十八个字:“我喜欢这三个字 胜过:/我爱你/宣传部/检察院”(《纸教堂》)。省俭的笔墨将世界的无限性带入了诗歌想象界:标题直接提示我进入信仰解读,既指教堂代表的宗教信仰,也借“纸”这一语义素延伸到文字信仰,它们胜过尘世的爱,胜过对政治的狂热和对法律的敬畏;然而促成这信仰产生的原初力量却于无字之处渗出——静幽、纯粹,不变质、不狂热、无约束的自然之美。诗歌就是归真之旅。娜夜回归了生命初始的“无”,而安琪在巫性迷狂中点亮了隐秘本我的“有”。
三、置身公众与独立自足
娜夜和安琪在当下诗歌界都颇具影响力。安琪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活跃诗坛,起初只是以笔写心,呈现“一个女性诗人在路上”的状态,到了新世纪,她完全将诗歌当成了事业、信仰和活着的方式,以诗人、诗评者和诗歌活动家等多重身份,站在诗歌核心场域甚至风口浪尖,以文本实验和理论倡导等方式介入诗歌生活,建构了一个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影响汉诗发展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2012年12月开始,她在《海峡瞭望》开设台湾诗人推介专栏,架设两岸沟通桥梁,引起良好反响。2014年7月,承担中国作家网“作家访谈”板块的工作,采访了西川、欧阳江河、吴思敬等几十位诗人、评论家,为当代诗界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公共角色加以命名,并非泛指有知识的人,其具体行为方式因历史语境而异,但都拥有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性,批判意识和捍卫真理的品质。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应该是站立在俗世之中挑战规约的人群,拥有“坚定独立的灵魂”[6]。其起点源自个体生命,深层根基则是群体,是民族、国家、种族或性别。作为女性主义者,安琪的痛来自比肉身更深邃的性属焦虑。长诗《越界》充满怪诞的隐喻,“那些起源不明的泥土服下祖先”,“滑稽的想象隐居在庄重里头,其中有安和谁?/寺庙暗藏玄机,那女人跳了下去:/‘现在,你所要的拯救无疾而终’。”个体生命“安”与不定代词“谁”并置,形成了集体性书写,一个女人的自我拯救与女性群体拯救贯通,“无疾而终”恰恰宣告了女性主义者行动效能的有限,强化了文化秩序的根深蒂固和个人解放、性别解放的难以奏效。而《五月五:灵魂烹煮者的实验仪式》原标题为《屈原作为我自己》,将个体生命、性别解放与民族精神等多重焦虑融为一诗,形成了空间跳跃、诗意延展的多重诗写。
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不仅对安琪诡异峭拔的诗语风格有重要影响,也使她密切关注并力图介入诗歌发展总体态势。2001年,一本名为《诗歌与人: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横空出世,“中间代”诗歌命名从夹缝中冲出,主要用以指涉那些“介于第三代和70后之间,承上启下,兼具两代人的诗写优势和实验意志,在文本上和行动上为推动汉语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果的一批诗人[7]。安琪就是命名的提出者。然而这一命名除了受到淡漠、质疑之外,还被一篇题为《中间代:一个策划的诗歌伪命题》的论文推上了审判台,认为它缺乏明确的诗学理念,体现出杂糅多种风格和边界不明等问题,是功利主义的话剧,一个炒作的“伪命题”[8]。安琪和“中间代”一起承受着非议和孤独,直到罗振亚、邵波等人的关注和肯定才擦除了“中间代”的诟垢:“这批目前几乎支撑当代诗坛半壁江山的诗人,比‘第三代’和‘70后’诗人更具深厚的文化品味和理论资本,然而,他们却一再地被诗坛疏忽、漠视或有意遮蔽,不能不说是诗坛的一件很不公平的文化现象”[9]。而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新诗史》中对此命名的意义做出了推测和肯定:让一代诗人对自身诗歌写作做现身说法与自我证明,并以运动的方式表达对新诗永无休止的“运动”的厌倦,力图让一些未被卷入“运动”而被屏蔽在人们视野之外的优秀诗人的创造得以彰显[10]。从心理学角度看,这起诗歌事件是安琪身份危机在诗学领域的延伸,是对被遮蔽的诗人群体身份的大胆确证。
反叛是诗人的使命,也是安琪的生命气质。这不仅是她命名“中间代”强调“包容、个性、多元”的精神之源,也是她在写作中不断革新和自我颠覆的原因。从《干蚂蚁》(1994)的意象隐喻,到《庞德,或诗的肋骨》(1999)的互文诗写,《轮回碑》(2000)的文体拼接实验,到2010年左右开始的生活场景小诗,她一直在用文本实验对抗诗歌美学传统。她肯定了语言在文学中的重要性,但并不认可语言历险是诗歌的最终目的。她认为,“最终决定质量的应该还是灵魂,或感动与震撼的力量。众多人造景观又怎能和实物相比呢,语言就是人造景观,灵魂是实物。”[11]对语言的看重使她注重陌生化和审美震惊,但对灵魂震撼的自觉又给了她书写的深度、力度、广度和神秘性气质,甚至让她有勇气背离写作习惯,接纳并投身到曾一度回避的口语写作中去。2016年6月,她第三次参与伊沙的“新世纪诗典”诗歌活动,这次首尔之行使她脑洞大开,随时诗思如泉,成为她诗歌写作的转折点。她博客中最新贴出的组诗《尼斯恐怖袭击之后》(19首)体现出惊人的弹性,小到一个摁灭烟头的动作,大到国际恐怖事件,她都能在戏剧化的场景中平实却跳脱地刷新读者认知。何光顺评价她的《那就写现实主义的》一诗时指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惯有的抒情和意象写作陷入沉默”,安琪抛弃了古典主义和女性主义写作,走向口语,“抛弃技法、艺术、审美、诗意,遗忘诗人的清高、孤傲,进入人群”,去看“权力如何从内部腐朽?文明如何从巅峰处溃烂?民众如何从谎言中麻木?”[12]从而使诗歌写作直接进入生活现场,进入生命溃烂的根部。这种诗歌话语的转变也是她直接进入诗歌场域,不断颠覆诗写传统的结果。
与安琪积极介入诗歌场域不同,娜夜只是安静的写作者。她说:“我的写作只顺应内心的感受,如果它正好契合了什么,那就是天意。”[1]无论是写凡俗人生中小小的幸福还是辽阔的悲哀,她都显得那么淡定。她写自己和母亲在黄昏的路途相遇,就像“雨水中最亲密的两滴”,母女之爱表现得有些隔膜或不忍表达,凝缩为一把放进我篮中的青菜,于极淡极静极日常中写出亲情的张力,以及个体存在状态的相似与无法逃避的“目送”姿态,温暖中的疼痛只能和柔软之心相遇。在她最轻的落笔里有着醇厚的幸福:“你什么都知道/我什么都不说//在你的左边/风踩着又一年的落叶/有一种脚步 与别的/不同//我喜欢这一切/就像喜欢你突然转过身来/为我抚好风中的一缕乱发”(《幸福不过如此》)。“都知道”“都不说”,心有灵犀却毋须言语,拨弄灵魂的指尖轻轻一点,就点破了隐藏的生命内核。
娜夜在小与大、实与虚、肉与灵、重与轻之间随意转换,完成了一个女性的自我言说。《大悲咒》标题很大,却将书写落点在爱情上,“这些窗子里已经没有爱情/关了灯/也没有爱情// ——为什么? 为什么上帝和神一律高过我们头顶?”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是肉体还是精神,都成了无核的空壳,而这“窗子”是可以通往爱情、信仰、道德、伦理,它们的缺席突显出空洞悲哀的现实。第二节则用反问语气呈现:上帝和神已经离场,无法拯救沦陷的世人。“大悲咒”在当下现实中已经不再是济世度人的秘诀,而是无法救赎的咒语。一股大悲哀弥散开来。
以上比较显示,即便娜夜和安琪有着类似的身份困惑,但由于在选择生活、体验生命和主动建构自我身份时坚持了不同的方向,甚至也因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致使她们的诗歌风格迥异。但无论选择了什么话语方式,她们都在努力颠覆女性失声的命运,在用自己的声音向读者向世界言说,以确立女性自我的文化主体身份。安琪的诗如雷如电,跳跃奔突,有撕裂的痛感。娜夜的诗则像秋月,圆融、透明,需要静静品读才能见出澄澈中的世相,宁静中的律动,即便叛逆都颇显隐忍。她在《西方》一诗中写道,“很好 上帝的教堂有着车站的形状/ 但不会比这更好:我的内心始终住着一个叛徒”,在循环式的否定中,储存着隐性的内暴力。
[1]娜夜.与诗有关[J].草堂,2017(1):6-7.
[2]安琪.长诗写作笔记[M].山花,2013(12).
[3]李双志.语言、身份与写作——试论卡夫卡、策兰和赫塔·穆勒创作的文化背景[J].当代外国文学,2010(2):53.
[4]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从社会制度与文旭的关系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4-15.
[5]李小红.妈祖由巫到神的嬗变及其成因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9(4):56.
[6][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63.
[7]安琪.诗歌与人: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3.
[8]梁艳萍.中间代:一个策划的诗歌伪命题[J].文艺争鸣,2002(6):18.
[9]邵波,曹亭.沉潜的灵魂在路上——论“中间代”诗歌的艺术向度[M].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26-30.
[10]郭海军.“中间代”:一种集合性的诗歌命名[J].诗歌月刊(下半月),2007(7-8).
[11]罗小凤.安琪的词语实验[M].诗刊(上半月),2009(11):65.
[12]安琪.尼斯恐怖袭击之后[EB/OL].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wpr3.html.
Utterance Mode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the Poetry Discourse Between Angel and Naye
PANGui-lin
(DepartmentofChineseLiteratureandJournalismCommunication,HuaihuaUniversity,Huaihua,Hunan418001,China)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ic langu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can be revealed by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Angel and Naye on the topic of gender culture and language philosophy. Both of them have a strong sense of discourse, but their poetic style differ sharply-Angel's style is sharp-pointed and changeable, while Naye's is quiet and integrative harmony. One is an actor in current poetry, the other is a speaker of self-awareness. Different discourse practice reflects their different language genius, mapping out the poets' life circumstance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width of mind, tolerance, as well as hidden life steam, which result from various productive environments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y and humanities, and which reflects the different posture to experience life, to utter themselves, and to construct identity in the face of existent circumstances.
Angel; Naye; poetic utterance; utterance mode; identity construction
2017-04-05
湖南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现当代文学学科(学科批号050106)阶段性成果
潘桂林(1972-),女,湖南麻阳人,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研究。
I207.25
A
1672-934X(2017)03-0068-07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