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分析
2017-03-23钱爱兵
■钱爱兵
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38号 210023
江苏省既是科技大省,又是科技期刊大省,主办的期刊覆盖理、工、农、医等几乎所有自然科学和工学学科;但是这些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准如何,学术影响力如何,与兄弟省市科技期刊相比优劣如何等,都是江苏省从期刊大省走向期刊强省需要正视的问题。为了提高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更好地指导学术交流、提供学术参考,必须分析与评价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
目前关于评价期刊学术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较多,主要涉及3个方面。第一,基于学科维度的期刊学术影响分析。苏新宁[1]凭借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十多年的研究所积累的丰硕成果,在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获得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整套符合我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特点的评价体系,系统地评价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李超[2]提出利用HIF指数评价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并且以经济学期刊为样本进行验证。第二,基于区域维度的期刊学术影响分析。鲍国海[3]考察上海科技期刊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提出了缩短刊期和增加英文版期刊的建议。2010年,鲍国海[4]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创刊时间为1902—2009年的3517种北京科技期刊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戢斗勇[5]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考察了广东省科技期刊的深化改革和业态优化。李明山等[6]调查了广东部分科技期刊稿约中的审稿时间,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签订著作权合同,规范期刊社与作者之间的著作权关系,严格依法办事。李红等[7]综合分析上海科技期刊现状,既参照了国际期刊出版行业通用的指标,又考虑到国内实际情况,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厘清上海科技期刊发展的概貌。李红[8]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排序上海78种学术类期刊、64种技术类期刊和12种科普类期刊。周兆康[9]通过调查上海市23种英文科技期刊,分析了合作数量、合作出版社、合作年限、合作版权、合作内容、合作后国外出版社提供的服务等方面。王遐[10]根据2007年江苏省开展科技期刊分级和评优活动的评价体系的设计,介绍了评比原则、指标设置、信息采集等,回顾了江苏省过去的期刊评价工作。第三,单种期刊学术影响分析。徐红星[11]统计分析了《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2012年的作者发文情况,以期反映该刊的办刊水平以及作者队伍的现状。宗淑萍[12]同样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例,依据普赖斯定律和综合指数法,测评该刊2006—2015年的核心著者,与1998—2006年遴选出的核心著者进行对比。
综上所述,无论是单种期刊、学科维度还是区域维度,均涉及到期刊学术影响分析,但是就区域维度的期刊影响力评价而言,目前相关研究较多涉及研究发展历史与现状,对于某一区域内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关注不够,因此本文拟在此方面拓展,借助期刊学术文献所涉及的各类元数据,将期刊影响力评价拓展至省级区域,以江苏省为样本开展分析,结合期刊学术影响概况、被引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文献半衰期、h指数等综合分析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1 数据来源及方法
基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2—2016年),分年度采集江苏省主办的各类科技期刊刊载的学术论文的文章元数据、作者元数据以及引文信息的相关元数据,存储于数据库中,构建相关存储过程,抽取原始数据,清洗数据,得到本研究涉及的各类指标。
2 结果分析
2.1 学术影响概况分析
期刊学术影响力主要指期刊在科学研究、科学普及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2个方面:一是传播,体现为期刊载文、发行等方面;二是效果,即出版后期刊在学术研究中产生的影响。为了解江苏省期刊学术影响概况,囿于篇幅,借助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以期刊所属学科为统计单位,统计分析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基本指标。
2.1.1 发文数量分析
期刊的发文数量是期刊产出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学科角度分析一个区域的发文情况,可以了解该区域在各学科的期刊产出力,也能够体现该区域期刊对各学科的科研贡献力。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各学科年均发文数量见表1,发文数量按照5年发文平均数量降序排列。
由表1可知,数理科学和化学类期刊的年均发文数量位列第1,主要是该类目下《数学之友》《中学数学月刊》《物理教师》刊登的教育研究论文数量较多。医药卫生类期刊排在第2位,并且发文数量大多小于300篇/年,发文数量大于300篇/年的期刊共11种,其中排在前3位的期刊分别为《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江苏医药》《中国临床研究》,年均发文数量分别大于1400、1200、700篇。农业科学类期刊的发文数量总体呈稳定趋势,发文数量大于400篇/年的期刊为《江苏农业科学》《科学养鱼》《畜牧与兽医》《中国家禽》《中国禽业导刊》,16种期刊发文数量小于200篇/年。工业技术类的期刊数量最多,共104种,各期刊的发文数量总体较为均衡,91种期刊的发文数量小于300篇/年。发文数量较高的期刊为《无线互联科技》《机电信息》《农业开发与装备》《工业控制计算机》《江苏科技信息》。自然科学总论类期刊共 27种,发文数量总体不高,其中23种期刊的年均发文数量均小于160篇。交通运输、生物科学类期刊的年均发文数量彼此相差不大,除了《汽车维护与修理》《中学生物学》《中国工作犬业》以外,其余期刊发文数量均小于180篇/年。特别是《古生物学报》《微体古生物学报》以刊载学术论文为主,年均发文数量均较低,约40篇/年。航空航天、环境与安全科学类的期刊相对较少,合计8种,而且各期刊的发文数量相差不大,均小于180篇/年。天文与地球科学类期刊共15种,发文数量均不高,其中10种期刊发文数量小于120篇/年。进一步分析发现,天文与地球科学类期刊都是专业性极强的学术研究性刊物,所刊载的论文均为篇幅较长的学术研究论文。
表1 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发文数量统计
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发文总量达到253642篇,其中工业技术类期刊发文数量名列首位,高达103472篇,占江苏省科技期刊发文总量的40.79%;医药卫生类期刊排名第2,发文数量达到63302篇,占比24.96%;农业科学、自然科学总论类期刊的发文数量分别为32876、23933篇,分别占全部期刊发文总量的12.96%和9.44%。上述4个学科的期刊总发文数量累计占比达88.15%;其余6个学科的总发文数量合计为30059篇,占比11.85%。
2.1.2 篇均引文数量分析
以篇均引文数量考察期刊的引文状况,比较各刊之间的学术规范程度。诚然,单篇学术论文的质量并非与引文数量的多寡直接相关,但是若针对同一个学科期刊比较篇均引文数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该学科期刊所刊载论文的平均研究深度以及该学科期刊是否遵守学术规范。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各学科篇均引文数量以及5年平均引用文献数量见表2,篇均文献数量按照各学科期刊5年平均篇均引文数量降序排列。
表2 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篇均引文数量统计(单位:次·篇-1)
由表2可知,从不同学科的篇均引用文献数量的整体情况分析,江苏省科技期刊各学科差异较大。基础性学科的篇均引文数量普遍高于工程类学科,例如数理科学与化学、生物科学、天文与地球科学类期刊5年篇均引文数量位列前3,而工业技术、交通运输类期刊篇均引文数量均小于10次/篇。该现象不仅反映了学科之间研究特征的差异,还说明严谨成熟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术的继承性以及学术研究中对于早期研究的参见比工程技术类学科更强。可能的原因在于,许多工程技术类研究来自于科技发明和生产实践成果,许多研究的前期参考来自于经验和实验,然而此类借鉴难以通过引文体现,因此工程技术类期刊引用文献较少也是由工程技术类学科特点所决定。但科学研究的发明与创新大多建立在大量的前人研究基础之上,虽然工程技术领域有其固有的研究特点,但是如此之少的引文数量仍需要加强改进,只有增加工程技术类期刊引文数量才能使江苏省工程技术类期刊取得更大发展。
从均篇引文数量的5年变化趋势角度分析,江苏省科技期刊在2011—2015年整体呈现上升态势,篇均引文数量从2011年的10.9次/篇增长至2014年的13.4次/篇,2015年下降至13.1次/篇。总而言之,“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科技期刊不断地提高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学术规范程度,各学科研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引文数量最少的交通运输类期刊,其篇均引用次数增长了34.2%。
具体分析各学科的篇均引文数量,数理科学和化学类期刊的篇均引文数量最高,其中《物理学进展》高达124次/篇。其次是生物科学类期刊,但是不同期刊之间篇均引文数量差距较大,《微体古生物学报》和《古生物学报》排在前2位,篇均引文数量分别为46次/篇和40次/篇。9种天文与地球科学类期刊篇均引文数量大于20次/篇,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AnInternationalJournalPedosphere、《地层学杂志》和《高校地质学报》。航空航天、环境与安全科学、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农业科学5类期刊彼此相差不大,篇均引文数量均为12次/篇左右,其中排名前4的期刊分别为TheJournalofBiomedicalResearch、ChineseJournalofNaturalMedicines、《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和《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篇均引文数量5年篇均引文数量分别为36.5、28.9、24.5、23.7次/篇。工业技术类期刊的篇均引文数量差异较大,最高的为英文期刊WaterScienceandEngineering,达到23.5次/篇,排在第2、3位的是《化学传感器》《石油实验地质》,5年均值分别为21.5次/篇和21.0次/篇,最低的只有0.27次/篇。交通运输类期刊的篇均引文数量绝大部分都较低,仅有《船舶力学》达到13.7次/篇,其余期刊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2.1.3 篇均作者数量分析
在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大背景下,科研协作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就期刊而言,刊载学术论文的合著比例成为体现科研协作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各学科发表论文篇均作者数量见表3,篇均作者数量按照5年平均数值降序排列。
表3 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篇均作者统计(单位:人·篇-1)
由表3可知,“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科技期刊篇均作者数量基本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说明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投入到科研合作中,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各个学科的篇均作者数量也大体呈现增长趋势,但是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天文与地球科学类期刊5年平均篇均作者数量排在首位,5年平均值为4.05人/篇。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航空航天、环境与安全科学类期刊彼此相差不大,篇均作者数量为3.7人/篇左右。生物科学比自然科学总论和工业技术类期刊稍高,前者篇均作者数量为3.29人/篇,后两者均小于3.0人/篇。数理科学和化学、交通运输类期刊篇均作者数量均较低,为2.2人/篇左右。
进一步分析发现,篇均作者数量大于6人/篇的期刊仅1种,即《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篇均作者数量为5~6人/篇的期刊共10种,分别为《蚕业科学》《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江苏农业学报》《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临床检验杂志》《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和ChineseJournalofNaturalMedicines。篇均作者数量为4~5人/篇的期刊共44种,篇均作者数量较多的期刊为《湖泊科学》《土壤》《中华皮肤科杂志》《土壤学报》《临床神经外科杂志》、TheJournalofBiomedicalResearch、《高校地质学报》《无机化学学报》、AnInternationalJournalPedosphere和《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篇均作者数量为3~4人/篇的期刊共84种,其余期刊篇均作者数量均少于3人/篇。
2.1.4 作者地区分布分析
期刊论文作者地区分布广度体现了期刊对不同地区作者的影响和期刊受到作者关注的程度,能够客观地反映江苏省科技期刊吸纳科学人员的地区分布情况,展现各学科研究对江苏科技期刊的关注程度。2011—2015年,江苏省期刊论文中各学科作者地区分布见表4,各学科作者地区分布按照5年平均数值降序排列。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论文作者的地区分布与该刊登载论文的多寡密切相关;第二,由于原始数据未统计港澳台地区的期刊,因此本研究中的作者地区按照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计算;第三,各地区每年发表文献1篇视为偶然事件,不纳入统计,每年发表文献数量不少于2篇,视为有效数据。
由表4可知,“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科技期刊的作者地区分布平均值为17.2个,说明期刊的稿源分布整体情况较好,地区分布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总数的一半以上。整体而言,环境与安全科学、生物科学类期刊的地区影响面较广,各个期刊稿源分布广泛,位列前2位。环境与安全科学类期刊的作者地区分布相对集中,排在前2位的为《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电力科技与环保》,作者地区分布分别为23.4个和22.6个。反观生物科学期刊,尽管《中国工作犬业》《中国野生植物资源》《中学生物学》的作者地区分布较广,分别为27、25.6、25.2个,但是《古生物学报》作者地区分布仅为11.2个,可能的原因是该期刊研究领域较窄、专业性较强、研究人员较少。
表4 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论文作者地区分布(单位:个)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大部分期刊的作者地区分布变化不大,各个学科期刊5年的作者地区分布数值基本保持不变,持续平稳。具体而言,5年平均作者地区分布排名前7位的期刊分别为《无线互联科技》《江苏农业科学》《机电信息》《畜牧与兽医》《中国家禽》《科学养鱼》和《科学大众》,此类期刊以刊登服务社会的科普性文章为主。
2.1.5 作者机构分布数量分析
作者机构分布数量是指期刊论文的作者所属科研机构的数量。期刊机构分布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期刊对于相关机构学者的吸引力,也能够体现期刊对于机构学术的影响。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论文各学科作者机构分布见表5,作者机构数量按照5年平均数值降序排列。
表5 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论文作者机构分布(单位:个)
由表5可知,各个学科期刊论文作者机构分布差异较大,作者机构数量最多的为医药卫生类期刊,最少的为航空航天类期刊。从年度变化趋势角度分析,作者机构数量从2011年一直持续增长至2013年,2014年有所回落,2015年又有小幅回升,但是总体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
进一步分析发现,期刊涉及作者机构数量大于900个的期刊共3种,分别为《科学大众》《无线互联科技》《机电信息》;作者机构数量为400~700个的期刊共5种,分别为《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农业开发与装备》《江苏农业科学》《中国临床研究》《科学养鱼》;作者机构数量为100~300个的期刊共58种,年均作者机构数量较多的期刊为《中学生物学》《临床麻醉学杂志》《能源技术与管理》《中国生化药物杂志》《江苏科技信息》《现代医学》《汽车维护与修理》《江苏中医药》《畜牧与兽医》;作者机构数量为50~100个的期刊共80种,其余期刊的作者机构数量均少于50个。
造成期刊作者机构数量较少的原因通常有2个。一是研究领域较窄,专业性要求较高,研究机构本身数量较少,例如《物理学进展》《天文学报》《古生物学报》等。二是区域特征明显,期刊主办单位的文献数量偏多。例如,绝大部分高校学报的作者机构数量普遍偏少,该现象应该引起办刊者的重视,打破地区局限,进一步扩大论文作者机构的广度。
2.1.6 篇均基金项目数量分析
由于基金项目多为国家、学界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经过评审的基金项目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准。因此,考察期刊篇均基金项目可以发现期刊对国家和科学研究重要领域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期刊对于重要研究成果的吸引力。所以,考察期刊的篇均基金项目,可以探究期刊的学术影响力。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各学科篇均基金项目见表6,篇均基金项目按照5年平均数值降序排列。
表6 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篇均基金项目统计(单位:个·篇-1)
由表6可知,基于学科角度分析,江苏省科技期刊的篇均基金项目差异悬殊。天文与地球科学、航空航天、自然科学总论类期刊的篇均基金项目5年平均值均大于0.67,远高于其他学科;生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与安全科学类期刊篇均基金项目为0.50~0.55;其余4个学科篇均基金项目均小于0.42,特别是交通运输类期刊,篇均基金项目仅为0.1682。
进一步分析发现,篇均基金项目5年平均值大于0.9的期刊共18种,其中天文与地球科学类期刊6种,分别为《水科学进展》《大气科学学报》《土壤学报》《土壤》《气象科学》《防灾减灾工程学报》;自然科学总论类期刊4种,均为高校学报,分别为《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工业技术类期刊4种,分别为《排灌机械工程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振动工程学报》;农业科学类期刊3种,分别为《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江苏农业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数理科学和化学类期刊1种,即《无机化学学报》。篇均基金项目5年平均值为0.8~0.9的期刊28种,0.6~0.8的期刊32种,0.4~0.6的期刊43种,0.1~0.4的期刊70种,其余48种期刊篇均基金项目5年平均值均小于0.1。
从2011—2015年各个学科期刊的篇均基金项目变化趋势分析,与2011年相比,2012年5个学科期刊的篇均基金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2013年9个学科期刊的篇均基金项目均出现下降。可喜的是自2014年开始,这一现象出现逆转,全部学科期刊的篇均基金项目均呈现增长趋势。2015年,仅有2个学科期刊的篇均基金项目下降,其余8个学科的期刊都有所增长。由此可见,江苏省科技期刊含有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数量显著增长,各期刊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质量,对于基金项目论文的吸引力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江苏省科技期刊开始注重在论文中标注基金项目资助信息,学术规范性加强。
2.1.7 论文选出比例分析
论文选出比例是指按照统计源的选取原则选出的文献数量与期刊的发表文献数量之比。这项工作主要是为了剔除非论文的文献,如会议通知、会议纪要、期刊编辑规范等。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各学科论文选出比例见表7,各学科论文选出比例按照5年平均数值降序排列。
由表7可知,所有学科期刊的论文选出比例均大于0.9,说明江苏省科技期刊总体的学术规范程度较高。就学科维度而言,自然科学总论类期刊论文选出比例排在首位,该类目下的期刊绝大部分为高校学报,所刊载的论文总体质量较高。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天文与地球科学类期刊紧跟其后,论文选出比例约0.95~0.97。最后,数理科学和化学、农业科学、生物科学、工业技术和医药卫生5个学科彼此相差不大。
进一步分析发现,论文选出比例为1的期刊共4种,分别为NumericalMathematicsAJournalofChineseUniversities(EnglishSeries)、《国外机车车辆工艺》《现代测绘》和《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选出比例大于0.99的期刊共24种,论文选出比例较大的期刊为《科学大众》《江苏建筑》《中国农机化学报》《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电机工程》《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农业学报》《现代交通技术》;论文选出比例为0.97~0.99的期刊共73种,0.90~0.97的期刊共84种,其余期刊论文选出比例均小于0.90。
表7 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论文选出比例统计(单位:%)
2.1.8 引用刊数分析
表8 2011—2014年江苏省科技期刊论文引用刊数统计(单位:种)
由表8可知,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引用刊数呈现明显的学科差异性。环境与安全科学、医药卫生和航空航天类期刊可以归纳为第一层次,引用刊数4年平均值均大于300种;天文与地球科学、自然科学总论、农业科学和工业技术类期刊可以归纳为第二层次,引用刊数4年平均值均大于200种;其余3类期刊均少于170种。
进一步观察发现,引用刊数4年平均值大于600种的期刊共10种,分别为《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农业科学》《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江苏医药》《环境科技》《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土壤学报》;引用刊数4年平均值为500~600种的期刊共14种,分别为《传感技术学报》《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无机化学学报》《水科学进展》《土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临床麻醉学杂志》《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电力自动化设备》《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中国生化药物杂志》;引用刊数为400~500的期刊共25种,200~400期刊的共74种,100~200的期刊共70种,其余50种左右期刊引用刊数均少于100种。
2.2 被引次数分析
期刊被引次数是指该刊自创刊以来所刊载的全部论文被某年某数据库收录期刊论文引用的次数。被引次数是评价学术影响的基本指标之一,用以衡量期刊的绝对学术影响力、被研究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期刊在学术研究和交流中所处的地位。
2.2.1 总被引次数分析
期刊的总被引次数体现了一种期刊自创刊以来的总体学术影响,与其他许多期刊被引指标不同的是,期刊总被引次数没有时间界限。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各学科的总被引次数见表9,总被引次数按照5年平均数值降序排列。
表9 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总被引次数统计(单位:次·篇-1)
由表9可知,10个学科的期刊总被引次数差异明显,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期刊集中在医药卫生、天文与地球科学、环境与安全科学、农业科学领域。“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科技期刊除了个别学科的个别年度以外,总被引次数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可见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学术界的影响不断增强。值得关注的是,医药卫生、天文与地球科学和工业技术类期刊被引次数增长较快。对比2011和2015年的数据发现,医药卫生、天文与地球科学和工业技术类期刊被引次数分别增长了564.1、523.4、424.9次/篇。
进一步考察每一种期刊发现,总被引次数5年平均值大于2500次/篇的期刊共20种,其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总被引次数的5年平均值高达14199.4次/篇,位列首位;《岩土工程学报》《实用临床医药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土壤学报》位列第2~5位,总被引次数均大于5000次/篇;《江苏农业科学》《电力自动化设备》《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江苏医药》《江苏中医药》《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位列第6~11位,总被引次数均大于3000次/篇;《水科学进展》《中华皮肤科杂志》《环境科技》《土壤》《机电信息》《无机化学学报》《湖泊科学》《传感技术学报》《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位列第12~20位,总被引次数均大于2500次/篇。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总被引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期刊的学术影响,但是该指标与期刊的创办时间、期刊载文规模、期刊领域也有较大关系。
2.2.2 他刊引用次数分析
他刊引用次数是指某期刊所刊载论文被除了本刊刊载论文以外的其他期刊论文引用的次数。采用他刊引用次数评价期刊,可以削弱某些期刊为了提高被引次数而虚假自引所带来的被引次数统计偏差。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各学科的他刊引用次数见表10,他刊引用次数按照5年平均数值降序排列。
由表10可知,排除自引后,10个学科所属期刊的他刊引用次数与被引总次数呈现相似的规律和趋势。对比表9~10可以发现,总被引次数和他刊引用次数的排序完全一致。
表10 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他刊引用次数统计(单位:次·篇-1)
进一步分析发现,他引次数大于2000次/篇的期刊共25种。医药卫生类期刊8种,分别为《实用临床医药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江苏中医药》《江苏医药》《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工业技术类期刊6种,分别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岩土工程学报》《电力自动化设备》《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机电信息》和《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天文与地球科学类期刊4种,分别为《土壤学报》《土壤》《水科学进展》《湖泊科学》;农业科学类期刊3种,分别为《江苏农业科学》《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环境与安全科学类、数理科学和化学类、自然科学总论类期刊各1种,分别为《环境科技》《无机化学学报》和《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 影响因子与即年指标
期刊被引次数能够反映期刊在学术上的绝对影响,被引次数越大,说明期刊对后期研究的影响越大。然而,该指标容易受期刊载文数量以及期刊创刊时间影响,难以准确表达期刊近期的学术影响力。为此,引文索引的创始人加菲尔德在1955年提出将期刊影响因子作为期刊评价指标。期刊影响因子能够反映期刊近期相对的影响,其实质是在一定的统计时间范围内期刊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用率。一般而言,期刊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该期刊的论文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过程中的平均影响力和学术作用越大。
2.3.1 影响因子分析
本研究的影响因子为某刊前2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2年发表论文总数的比值。以计算2015年某期刊的影响因子为例,该刊2015年的影响因子为该刊2013—2014年发表的论文在2015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2013—2014年发表论文总数之比。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各学科的影响因子见表11,影响因子按照5年平均数值降序排列。
由表11可知,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呈现较强的学科差异性。基础性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普遍较高,均为1.0左右,工程类学科所属期刊影响因子相对较低,为0.1左右。
表11 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统计
影响因子5年平均值大于1.0的期刊共25种,其中工业技术类期刊8种,分别为《电力系统自动化》《石油实验地质》《电力自动化设备》《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石油物探》;天文与地球科学期刊7种,分别为《水科学进展》《土壤学报》《湖泊科学》《大气科学学报》《高校地质学报》《土壤》和《气象科学》;医药卫生类5种,分别为《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江苏预防医学》《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环境与安全科学类期刊3种,分别为《环境科技》《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农业科学类期刊2种,分别为《江苏农业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影响因子为0.5~1.0的期刊共80种,0.2~0.5的期刊共99种,其余均小于0.2。
根据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主要呈现2个特征:首先,部分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总体呈现波浪式起伏变化的发展态势,例如环境与安全科学、生物科学类期刊;其次,部分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例如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交通运输类期刊。
2.3.2 即年指标分析
即年指标表征期刊的即时反应速率,主要描述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该指标能够反映期刊对当前热点问题的反应速率。即年指标为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之比。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各学科的即年指标见表12,即年指标按照5年平均数值降序排列。
表12 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即年指标统计
由表12可知,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即年指标呈现一定的层次,5年平均数值大于0.1的期刊为环境与安全科学、医药卫生类。其余8个学科的期刊的即年指标均小于0.1。
进一步分析发现,即年指标大于0.2的期刊共12种,分别为《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现代铸铁》《环境科技》《电力自动化设备》《石油实验地质》《江苏预防医学》、TheJournalofBiomedicalResearch、《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地层学杂志》《中国蚕业》。即年指标为0.1~0.2的期刊共46种,其余期刊即年指标均小于0.1。
2.4 半衰期与h指数
2.4.1 半衰期分析
半衰期最早用于说明放射性原子核数,在某个时间段内,递减至原来数目的一半,而“某个时间段”便称为该放射性原子核的半衰期。图书馆学、情报学采用半衰期表示馆藏老化的现象,半衰期和老化现象常被用作同义词,譬如某类馆藏的半衰期愈短,即表明该类数据的老化愈快。期刊半衰期是指期刊论文在被引和引用中,数量中间值跨越年度的时间长度。
被引半衰期指该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一半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被引半衰期是测度期刊老化速度的一个指标,通常不是针对个别文献或某一组文献,而是针对某一学科或者专业领域的文献总和。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各学科的被引半衰期见表13,被引半衰期按照5年平均数值降序排列。
由表13可知,江苏省科技期刊的被引半衰期呈现3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天文与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类期刊,被引半衰期均大于6.6年,说明这2个学科期刊的文献老化速度较慢,产生的影响较为持久;第二层级为数理科学和化学、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和自然科学总论类期刊,被引半衰期为6.0~6.4年;其余4个学科的期刊被引半衰期均小于5.6年,属于第三层级。
进一步分析各期刊的数据发现,被引半衰期5年平均值大于11年的期刊共2种,分别为《古生物学报》《微体古生物学报》;被引半衰期为8~10年的期刊共15种,分别为《中国禽业导刊》《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华东地质》《地层学杂志》《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中国野生植物资源》《地质学刊》《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国外机车车辆工艺》《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被引半衰期为7~8年的期刊共23种,6~7年的期刊共68种,5~6年的期刊共64种,4~5年的期刊共50种,其余20多种期刊被引半衰期均小于4年。
表13 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被引半衰期统计(单位:年)
引用半衰期指该期刊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一半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通过引用半衰期可以反映作者利用文献的新颖度。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各学科的引用半衰期见表14,引用半衰期按照5年平均数值降序排列。
由表14可知,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引用半衰期大致分为3档。第一档为天文与地球科学类期刊,引用半衰期大于8年;第二档为农业科学、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数理科学和化学、生物科学类期刊,引用半衰期为7~8年;第三档为自然科学总论、工业技术、环境与安全科学、医药卫生类期刊,引用半衰期小于7年。
表14 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引用半衰期统计(单位:年)
对比表13~14,引用半衰期5年均值最高的均为天文与地球科学类期刊,最后3位的学科也相同,只是位次略微不同,第2~7位的学科也基本相同,只是位次不同。说明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4.2 h指数分析
h指数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可以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期刊的h指数指该期刊论文,在统计源中至少有h篇论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各学科的h指数见表15,h指数按照5年平均数值降序排列。
由表15可知,天文与地球科学、医药卫生和环境与安全科学类期刊的h指数5年平均值均大于6.5,反映出这3个学科的期刊具有较强的整体影响力。农业科学、航空航天和工业技术类期刊也表现不俗,h指数均大于5.0。其余4个学科期刊的h指数均小于4.6。
详细分析每种期刊的数据可以发现,《电力系统自动化》以h指数5年平均值高达25而排在首位;h指数为10~16的期刊共16种,分别为《临床麻醉学杂志》《土壤学报》《岩土工程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中华消化内镜杂志》《高校地质学报》《中华皮肤科杂志》《湖泊科学》《水科学进展》《电力自动化设备》《机电信息》《土壤》《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h指数为6~10的期刊共62种,4~6的期刊83种,其余期刊h指数均小于4。
表15 2011—2015年江苏省科技期刊h指数统计
3 结语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科技期刊在学术影响方面呈现趋势如下。
第一,各学科期刊的年均发文数量大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态势,2013年和2015年出现2个波峰,但是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样本数据角度分析,各学科期刊的年均发文数量离散程度较大,说明各期刊之间的发文数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而言,期刊根据自身稿源情况相应地调整发文数量,发文数量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稿源增加,而发文量减少则表明一些期刊为了增加学术影响力而进行“合理瘦身”。确定一种期刊或者一类期刊最合理的发文数量,既可以避免退稿率过大而影响作者的投稿积极性,又不因发文数量过大而影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论题。
第二,就学术规范而言,期刊标准化、规范化已经成为提升学术论文质量、促进专业知识交流、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全面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江苏省科技期刊的篇均引文数量、篇均作者、作者地区分布、机构分布、篇均基金项目、论文选出比例、引用刊数,对于江苏省科技期刊加快学术规范化的进程、加强期刊规范化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就总被引、他刊引用、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而言,环境与安全科学、医药卫生科学、天文与地球科学、农业科学类期刊排名均比较靠前,除了农业科学类期刊在影响因子指标中位列第5,其余3项指标均位列前4,反映出这4个学科的期刊总体影响力较大。需要指出的是,交通运输类期刊在4项指标上均位列末尾,应该引起重视。
第四,就半衰期和h指数而言,各类期刊呈现较强的学科特点。天文与地球科学类期刊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均最高,表明该学科的作者利用文献的新颖度最低,但是文献老化速度也最慢。天文与地球科学类期刊的h指数也最高,5年平均值达到7.92,远高于其他学科的期刊。
[1] 苏新宁.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J]. 东岳论丛,2008,29(1):35-42.
[2] 李超. “HIF指数”评价科技期刊学术影响的机理与实践[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7):44-48.
[3] 鲍国海. 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6):1025-1030.
[4] 鲍国海. 基于书目信息分析的北京科技期刊文献计量研究(1910—2009年)[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40-448.
[5] 戢斗勇. 广东科技期刊业态优化的文化生态学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34-737.
[6] 李明山,吕静. 广东科技期刊稿约中的审稿时间的调查和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412-414.
[7] 李红,陈宏凯,陈兰珍. 上海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2):234-240.
[8] 李红.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上海科技期刊排序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57-62.
[9] 周兆康. 上海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合作情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605-608.
[10] 王遐. 江苏科技期刊分级评优指标体系的探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5):745-749.
[11] 徐红星.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2012年核心作者群的分析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074-1078.
[12] 宗淑萍. 基于普赖斯定律和综合指数法的核心著者测评——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2):13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