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强化新闻评论课程教学必要性之探讨
2017-03-23张涛
张涛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摘要】中国社会变动迅速而巨大,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信息高度饱和,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观点和媒介素养问题是对这种新环境下人们困扰的回应。新闻评论课程也应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技能,培养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能够看清世事,理解社会结构中个人命运的能力。
【关键词】新闻评论课程 媒介素养 社会想象力 知识结构
【Abstract】The society of china is being rapidly and largely change ,and social information is full of all over the world anywhere. These factor annoy people who were surrounded. C·wright·millssocial image and media literacy was presented in respond to these annoy. The course of news comment should reform content and skill, make those students who lear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ee the world clearly, and understand ones fate on social structure.
【Keywords】news comment course media literacy social image knowledge structure
引文
新闻评论不同于新闻报道,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者载体,对新近发生或者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在新闻传播中发挥中重要作用。新闻评论课程,作为新闻与传播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着重提高学生新闻评论能力,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本文将着力探讨,在中国社会大变动和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面临着什么样的新挑战,评论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回应时代的要求?
一、新媒介环境下的社会需要
就当下中国而言,社会生活快速而巨大的变动是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很少有如此多的人面临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融入世界生产体系的过程中,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如此多的人或者走出国门,或者离开乡村,变换身份开始新的职业生活。旧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了,新的朦胧的期望变成迫切的需要。米尔斯认为,创造历史的进程超出了人们根据所珍视的价值调适自身的能力,而且,人们一般不根据历史的变迁与制度的冲突来确定他们的困扰,于是,普通人感到适应不了突然到来的广泛的世界,不能理解所置身的时代对自身生活意味着什么,自然会常常觉得自己的私人生活充满了陷阱。
信息高度饱和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每个参与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在随时随地制造互联网信息,信息量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兆字节是100万个字节,相当一部短片小说的容量,兆兆字节是1000个十亿字节,拍它字节是1000个兆兆字节,千兆兆是1000个拍它字节。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者估计,2002年一年全世界制造出了5千兆兆字节的信息量,同时他们认为每年全球的信息量增长速度达到30%。可以想见2014年的今天,全球整个信息量何其巨大。 媒介素养)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某种程度上,给人们造成巨大困扰的问题不再是争取获得信息的渠道,而是如何选择和解读信息,进而解决自身的困扰。
针对人们的困境,美国社会科学家米尔斯指出,人们需要的不只是信息,需要的也不仅仅是理性思考的能力,社会学的想象力这种品质可能会被记者和学者,艺术家和公众,科学家和编辑们所期待。这种心智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使他们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此外,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从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媒介素养被看成是用多种形式,包括非印刷信息、系统信息能力的组成,包括接受、分析、评价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社会学想象力的观点和媒介素养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做是对新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的问题的回应。社会学想象力和媒介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面向公众,更应该是培养以新闻业为职志的人才的新聞专业教育的应有之义。相对于培养新闻报道能力的课程,提高学生新闻评论能力的新闻评论课程,作为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对面对这种挑战。
二、新闻评论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无可争议的共识是,在当前的新闻评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效果不佳。譬如在《互动式网络课堂的建立》一文中着重指出,传统的新闻评论教学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学效果差,主张改革评论教育模式构建互动式网络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在《说服传播理论与新闻评论教学的距离》一文思考将西方传播学研究中的说服理论引入评论教学的可能性、适用性和困难。在《简论缄默知识和评论的教学》一文中,揭示了自身在新闻评论教学实践中触及的缄默知识,期望通过缄默知识的挖掘来优化新闻教学实践。以上观点试图在既有的评论教学框架下,通过各种尝试改进评论教学效果。但在《批判性思维及其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一文中,作者探讨了批判性思维对新闻评论创作的基本要求。《新闻评论教学的跨学科视野与研究性思维》一文中,作者提出新的观点,指出在存在院系之间壁垒和学界和业界之间壁垒的现实背景下,新闻评论课程教学应切实引入跨学科视野和研究性思维,尝试以精神传承、知识地图和思想操练为授课主线,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性思想者。可以看出在寻找改进教学效果办法的过程中,一部分研究者开始深入的探讨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什么。
新闻评论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呢?首先,有必要反思新闻评论课程的存在的根本理由,以及设定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的巨大差异。反之,教学内容设置的不同侧重点也反映出对新闻评论课程培养目标的基本观点差异。有学者不乏严厉的批评到,不少教材借鉴议论文教材敷陈内容,名曰新闻评论学,实为议论文写作知识加上若干与时俱进的时评范文。在这类教材作者的观念中,很大程度上将新闻评论看做一种写作体裁,需要着重训练学生新闻评论写作规范和技巧。另一种观点认为时评写作练习应是一场围绕寻找议题和议题讨论的思想操练。很显然,在这种观念里,新闻评论课程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媒介》中所指出大众媒体的首要职责,是应该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做出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如前文所述,在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中,在信息的洪流中,只有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拥有社会学想象力的新闻从业者才能看清事情的全貌,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才能向社会大众提供深入理解新闻事件的观点。相对于新闻报道相关课程,新闻评论课程存在的目的就在于初步训练其具备这种素养。
三、媒介素养和社会学想象力视角下的新闻评论教学
媒介素养的三大基石是个人定位、知识结构和技能。个人定位由目标和动机构成,通过目标,形成信息处理的任务,决定信息的去留。动机越强,越会为实现目标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有意识的情况下,个人更够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决策时能够执行自己的意愿。知识结构则是存在于个人记忆中的一套有组织的信息,通过个人建构而产生,知识结构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各种模式,而这些模式作为地图可以指导我们从哪里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知识结构为人们理解新的媒介信息提供了语境。技能则是人们通过实践培养起来的工具,与媒介素养最相关的技能是分析、评价、分类、归纳、演绎、综合和提炼。
新闻评论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动机在第二部分已经有所讨论,即培养未来的新闻从业者在信息洪流中理解迅速变动社会中人们社会生存处境的问题。既然当地历史事实是每个男人和女人成功和失败的故事,当然,新闻报道者需要具有理解各个社会结构中这些男人和女人失败成功的社会理解力。需要重点讨论的是,达成这样的目的,需要在新闻评论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新闻评论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组成。将教学侧重点放在训练学生习作规范的各种样式体裁的新闻作品无助于达成这一目标,空洞的教授学生选题依据和选题原则也是无助于达成这一目标。譬如说,我们教学生应该报道重要的新闻,但是我们无论将这个原则怎么重复,学生的知识结构依然无法判断某个具体相对于其他的事实是否真的重要。在《新闻评论教学的跨学科视野与研究性思维》一文中,希望引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社会科学知识关照评论文本所映射的现实问题,作者认为,这张知识的地图应该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各相关社会科学学科的概论性著作,其二是剖析中国问题的重要学者关于中国社会的重要观点。确乎如此,具体的社会问题只有放置在这样的知识图景中才能显示出事件的意义。要脱离得自自身经验的感性认知和人云亦云的观点盲从,获得具有启发性的独到理解,人们在研究中所强调运用理论的武器,大致就是这种知识地图。社会学的想象力也许强调的就是这种在宏观知识图景中理解社会事件的能力。
从这个视角看待新闻评论教学,会很大程度上改变对评论课程的看法。评论教学不再只是一个门课程,而是许多课程组成的一个知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知识结构。但目下问题重重,一方面,新闻评论课程受学时所限和传统的内容设置模式的影响,无法为学生构建这样一个知识结构,只是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有意识的教学尝试。另一方面,虽然很多学校开始推行2+2的教学模式,设置跨学科大类的公选课,但是基于学科壁垒的区隔和院系划分的壁垒,无法有效整合散布的教学资源。
从媒介素养技能方面看,包括分析、评价、分类、归纳、演绎、综合和提炼。知识结构运用到具体事件上并形成观点的过程,并不是自然而然的,技能是知识和结论之间的桥梁。分析、分类、演绎和综合等等是人们在处置知识和材料时的思维过程。思考的过程必须遵循正确的思维方法,合理的运用理性。譬如说,在新闻评论的教学中,对待某些文章,从演绎思维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的关系入手才能讲透彻一篇评论文章的优劣。大前提缺乏的文章,往往唯有论据的堆砌和与之关联不明显的结论,小前提缺乏的文章往往充满了空洞的说理和与之关联不明显的结论,结论缺乏的文章让人抓不到文章的主旨。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能够帮助人们发现事物的规律,能够找到表述的漏洞,能对事实或者观点做出正确的评判。在新闻评论案例分析过程中,逻辑的正确运用才能在讲授过程中把问题讲透彻。技能的训练是长期操練的结果,新闻评论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评论实践中很好的掌握了这项技能。但是目前一方面,高校评论教师普遍的缺乏新闻评论实践,另一面,基于当前人才使用制度,富于评论实际工作经验的的人士缺乏制度性的渠道和高效评论教育对接。
结语:在目下的新闻评论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普遍不佳。在新闻评论教学改革中,有必要从根本上反思评论教学是否顺应了当下时代的需求,以及新闻评论课程存在的意义,反思传统的新闻评论教学模式的弊端所在。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合理运用理性思维形成观点的能力,是新闻评论教育的核心。当然在新闻评论改革中新旧观点的冲突再所难免,正确的方向就孕育在这些争议之中。
参考文献:[1]赵振宇:一项需要普及和提高的公民素质——关于新闻评论的三点理性思考,新闻大学,2007年第4期。
[2]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5。
[3]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陈小波:互动式网络教学课堂的建立,衡阳师范学院学报,09年2月。
[6]马少华:说服传播理论与新闻评论教学的距离,国际新闻界,04年4月。
[7]马少华:简论缄默知识与新闻评论的教学,国际新闻界,07年7月。
[8]刘兢:新闻评论教学的跨学科视野与研究性思维,新闻记者,1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