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学预设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2017-03-23焦信盛
焦信盛
(青海省民和县马场垣中心学校)
教学预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预设教学时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文本的价值取向、模块的主题、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互动生成策略等视角进行思考和预设,长期在课堂上能有效地教学。
一、以文本价值的守护者来关注教学预设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立足文本,贴近作者,准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师的职责是利用文本引导学生走完“通过把握语言,获得形象和思想”的过程。文本的解读需要老师正确的价值引领,任何文本都是一定历史与时代的产物,忽视这一点,就可能游离文本,而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而产生教学上的偏差。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必须要顾及作者当时特定的心境及感情,编者选材的意图,只有依据作者和文章中主人公的时代背景定向文本的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允许的范围内解读文本,才能体现文本的真正价值。
二、以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关注教学预设
新课程理念强调,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以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身份,充分运用对话策略,促进学生读书、思考、体验、交流。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上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个动态过程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预设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课堂的互动生成。
分析《祝福》的人物形象,当我问:“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时,有一个学生说“祥林嫂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依据是:“当柳妈告诉她捐一条门槛让千人跨,万人踏以后,可以免去到阴司后被两个男人锯成两半的痛苦,祥林嫂就相信了这个老女人的话,可到最后,还是被剥夺了祭祀时动手祭品的权利。这难道不是说明了她迷信吗?”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我先肯定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同时把这个问题推给学生思考,同时我也作了暗示,在当时的社会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祥林嫂的迷信行为?要求学生分析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含义,学生一愣,纷纷思考,继而,就有学生回答:“祥林嫂想通过捐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和平常的女人一样不受歧视,这也是人之常情。”另一学生说:“祥林嫂积极主动地想改变被人们歧视的现状是值得肯定的,她只想做一个正常的人”接着,另一位学生说:“祥林嫂经历了人生的多次打击却没倒下,正是这么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求生欲望这么强烈的人,在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在人们的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这不是对当时社会的最强烈的控诉吗?”
反思:预设中教师要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组织教学,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发学生的理解和讨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可能不是老师希望的答案,但老师可以及时把学生的思考纳入自己动态的教学中,变成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契机,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学生在互动生成中获得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三、以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关注教学预设
现今的课堂不乏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问题接二连三,留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相当少,教师用自己预设好的一套来框住富于个性、富于灵性的学生。要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预设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交往变成了双向交往或多向交往,從而促进教学动态的生成。
笔者在开设《沙之书》公开课时是这样预设的:1、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梗概;2、引发学生阅读《沙之书》最突出的感受,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突出沙之书的神秘;3、作者又是怎么让你感觉到他写的故事又是真实可信的?在渲染了故事的玄和真之后,预设了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文本的理解和质疑中来,在合作和交流中,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同构和异构,在活动中获得求知的乐趣。
四、从文本具体特点关注教学预设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预设时,首先要对课文的体裁、结构、思路、内容等特点做深入地思考和安排,以便找到学习课文的最佳切入点,能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能起到以简驭繁、纲举目张之效。抓住课文的显著特点进行预设,就是找准打开课文的钥匙,犹如庖丁解牛般顺利推进课文的教学,追求课堂的高效。反之,则不然。
片段二
《沙之书》情节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我校一位老师在教学《沙之书》这样来设计教学:一、导语:渲染《沙之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概括故事梗概,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三、文本品读:1、这是一部怎么样的书?(从整体上感觉)文中哪些语句得以体现2、这本书的特点,是虚幻,不存在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认为的?那么沙之书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文章中有哪些因素使它的故事趋向合理性?3、那么,生活中与之相对应的有没有?4、讲析虚构——真实的关系5、作者对沙之书的态度、处理书的归宿是什么?你还有没有其他结尾的方式?
反思:老师按照预设教学,整节课下来内容清清楚楚,可是老师和学生都觉得索然寡味,课文中的那种神秘感并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回答只是在老师的步步提问下完成任务,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的预设禁锢住学生的思维和活力。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抓住课文内容的神秘这一特点,忽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诱发学生探索课文中的神秘。老师应充分利用文本的内容特点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矛盾点,为学生的质疑做了心理的铺垫,营造了探讨的氛围,通过以学生自己的思维来思考和理解,来提出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虚构和真实的关系,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却更好地表达了心灵的真实,即人类在面对着这无限之物的感受是一样的。抓住课文的内容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环环相扣,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课堂自然就意味盎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