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只“风筝”展现自己的精彩
2017-03-23徐丽娜
徐丽娜
【摘 要】传统教学大多是教师在上面教,幼儿坐端正地学,幼儿从教师那里接受新知识灌输式教学。但在新课程改革下,这种注入式教学是不受欢迎的。而现代教学模式需要有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教师应该是放风筝的人,手上牵着长长的风筝线,让“风筝”在自己的掌控中高高地自由飞翔,让幼儿主动去自己探索,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孩子的自觉能动性结合起来,使孩子飞向更为广阔的天空。
【关键词】教与学 主体 被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209
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没有听说有人反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但在平时教学时,这原则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却只剩下“教为主导”,确切地说,教主宰了一切。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自始至终担当着主角,孩子只是一个小“听众”。在活跃课堂气氛时,才要一些孩子來“表演”。 《纲要》的提出可以看作是架起了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要求我们从孩子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孩子的辅助中把握“教”。课堂上,教师应该像放风筝的人那样拉好手中的这根线,激发孩子们主动参与、表达、探索、发现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天空中尽情展现属于自己的精彩。
一、让“教”走下主体的舞台
作为新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一味的填灌,要尝试着从思想上、观念上转变, 要完成一堂优质的课并不容易,它需要众多因素的结合。
(二)运用鼓励语言,使气氛宽松和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营造有利于师幼言语交往的宽松环境。经常可用一些肯定的词“你真棒”“孩子,你的想象比老师还丰富”等语言,拉近师幼之间的心理距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循循善诱的激发孩子们表达的欲望。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榜样,让每一个举手发言的孩子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幼儿树立起学习的自信。
(二)采用多种教法,使课堂妙趣横生
要上好每一堂优秀的课,不能缺少是好的教法,要努力尝试根据不同课的内容更换各种风格异同的教法。保持课堂新鲜感,使孩子乐意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时力求做一名好向导,使他们既不偏离轨道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课堂上妙趣横生,生机勃勃。
《套圈》是大班的一个音乐游戏,在教学中可事先布置一个套圈的场景,让孩子们观察这场景怎样,在歌词中将自己双手交叉并互相拉好。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提供孩子自由练习拉手的时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索,让能力强的孩子来组织同伴拉手。一堂课下来,看似教师没讲多少话,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正是教师的“话少”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换来孩子“话多”的机会!
如奖励法,老师在上课时,小班常坐不住,课堂纪律较乱;而大班孩子呢,坐好了,但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时时会采取奖励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老师看似一个简单的举动、一句简单的鼓励、一个小小贴纸等都会给教学活动增添一抹无形的光彩,众多尝试都说明,好的教法对一堂成功的课会起着举足轻重、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融入愉悦情感,使儿童童趣童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这是多么生动的比喻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顺应幼儿的性情,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多一份童心就多一份孩子内在需求的理解和对孩子情绪波动的把握。实践证明,当孩子出现愉快乐观情绪时,整个智力操作水平会大大提高。对教学而言,让情感走进教室更是至关重要的!
叶圣陶在书中也这样写道: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心有所思,情有所溢。是啊,如果不能领会其中的感情,就不能真正读懂作品。如在美术《到处旅行的蜗牛》一课时,我事先让幼儿看录像,观察蜗牛,然后再让幼儿想象画出蜗牛到处旅行的作品。幼儿的作品中有的小蜗牛坐在树叶上在大海里飘行;有的小蜗牛长了翅膀在空中飞;还有的小蜗牛爬在飞机上在空中飞……小朋友把情感融入到了画中,把其中的感受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整幅作品都说话了。
二、让“学”走出被动的局面
从幼儿上幼儿园开始,教师就一股脑儿灌输,幼儿就囫囵吞枣地接纳。这样长期下来,导致过于依赖已有的教学设计,主观能动性减弱,创新意识淡薄,学习也就变的极其被动了。
(一)做孩子的引路人,学会主动探索
让孩子从被动的学习局面中走出来,自然少不了教师这个“引路人”的积极引导。引导幼儿学会问“为什么”,在质疑中寻找答案!美国教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一次偶然的户外散步时,刚走到小草坪上,孩子们兴奋地跑来告诉我,他们发现了小虫子、小蚂蚁……我充满激情地随着孩子们一起看着、玩着。孩子们都七嘴八舌地把一个个地“为什么”抛向了我,问着:“蚂蚁怎么生活在地下?”“蚂蚁在干什么?”……我并没有马上回答孩子的提问,而是问道:“有谁知道关于蚂蚁的事情?”还让知道的小朋友做小老师,实在回答不出来的,我再给予解答,不知不觉中幼儿掌握了许多关于蚂蚁的知识,在所有的质疑中寻找了答案。在整个户外散步活动中,幼儿都处于主动、兴奋和思考之中。在多数同伴的回答声中,把个别孩子的一个个“为什么”找到了很好的答案,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做孩子的支持者,鼓励支持拓展
做好孩子的支持者,要求教师努力为孩子创设和提供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材料,积极鼓励孩子操作、拓展等,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愿望。
如在《老鹰和小鸡》的游戏中,老师鼓励幼儿创编小鸡走、小鸡吃食动作,这些活动幼儿还是相当有秩序的。但由于老鹰来了的音乐形象逼真,有盘旋而至的紧张感,导致了幼儿高度兴奋,场面无法控制,尖叫声不断。针对幼儿这一情绪状态,教师支持孩子在游戏中作了调整:1.放慢活动节奏,请幼儿安静休息;2.师幼共同商讨游戏规则“老鹰来了,小鸡怎么办?”3.确定游戏规则;4.按游戏规则进行(若有多种方案,可进行多次不同规则的游戏)。通过调整,幼儿在大胆创编动作、拓展游戏情节的基础上同时能仔细地倾听乐曲的变化,随音乐开展游戏。并真正地感受到了拓展带来的乐趣。
(三)做孩子的好玩伴,积极实践发现
作为教师,应该是孩子们的好玩伴,通过和孩子们一起玩,培养幼儿独创性思维。提倡教学的实践性,在实践中求发现,求创造,在游戏式玩中学,在教学的趣味化,情景式中体验。
例如在科学活动《物体往下落》一活动中,在回答谁先落地的问题上,孩子们有很多的答案,我没有急于宣布答案。通过实验,让孩子们知道不同材质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通过这样轻松的玩中教学,能充分地引导激励他们自主学习,留给孩子们大胆猜测的空间,使孩子逐步变被动为主动,敢想敢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真切感受通过实践掌握知识带给自己喜悦心情。
教与学的关系,是纯粹教加学的关系吗?不,当然不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幼儿,知道他们所知、所想、所求,就应该如《纲要》中所说: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新儿童观、教育观,将儿童放在主体的地位,体现出以儿童为本,并以它为指导思想,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幼儿建立起紧密合作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做一名会放风筝的教师,要让风筝在空中灵活自如地飞翔,离不了我们对风筝的关注和了解。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引领,悉心关注他们的每一步成长。用心呵护好我们的“风筝”,时刻把握好我们手中的线,引领孩子找准方向,快乐前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2012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2001
[3]苏霍姆林斯基,肖勇译,《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4] 顾冠华编辑,《早期教育·美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早期教育》编辑部 ,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