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家涂长望
2017-03-23涂多彬
涂多彬
涂长望,1906年出生于湖北汉口,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共11人,仅靠父亲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涂家虽穷但志不穷,父母和大哥的教导牢牢记在涂长望及兄弟姐妹的心头:“文化低的家庭,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文化低的国家,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因父亲在教会中奉职,故孩子们可以免费进教会学校读书。几兄弟先后都进入博文学堂(后改名为博文中学),从初中读到高中。涂长望刻苦读书并帮父母照顾弟妹。他初中时就参加了足球队,一直到高中、大学都爱运动。由于坚持锻炼身体,小时体质不好有肺痨嫌疑的涂长望,不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身体也慢慢强壮起来。
高中时期,涂长望一方面努力读书,一方面积极参加社会上的爱国活动。他曾参加声援“五卅惨案”“汉口惨案”等反帝爱国活动,这在青年涂长望心中,深深种下了“爱国、民主、革命”的种子。
留学英伦
涂长望高中毕业后,在博文书院院长的推荐下转入上海沪江大学,师从美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葛德石教授,从而对他教授的地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30年,涂长望毕业后回博文中学任理科教员,教物理、数学和地理,深受学生欢迎。同年涂长望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湖北省官费留学,10月,赴英国就读伦敦大学经济地理专业。从此走上“科学救国”的寻梦之路。
从涂长望住的公寓到伦敦大学要经过伦敦气象台,在气象台的玻璃橱窗里展示着大幅天气图,人们从图上可以了解当地和世界各地的天气。远方祖国的风雨寒暑从图上也能查到。涂长望每当经过橱窗前都要驻足观看,从而引发转系攻读气象学的念头。他先是旁听世界著名气象学家沃克爵士的课程,以勤奋和优异成绩打动沃克教授,接收他为唯一的中国研究生,还赞许地说:“学经济地理来听气象课,这是明智之举。”
沃克教授研究的领域是大气环流,大部分为海洋区域的大气环流。他发现的一种低纬度环流,被命名为“沃克环流”。他还发现大气压力变化像海洋波浪一般振荡,称为大气浪动(现在称为大气长波或行星波)。他的成果举世公认。涂长望跟着导师学习,一步登上了当时学术的最高点。
两年后,涂长望获得帝国理工学院气象学硕士学位,其论文《中国雨量与世界天气》1934年发表于《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论文集》;颇具世界科学权威性的《自然》杂志也刊登了这篇论文的详细摘要。同年涂长望成为皇家气象学会的第一位中国会员。
涂长望出于对祖国抗御自然灾害的需要,决定以研究长期气象预报为主攻目标。这项研究在当时是很少有人涉足的尖端课题。这期间,中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水灾,长江大堤溃坝,湖北武汉10多万人丧生,南方8省的灾民近一亿人。涂长望震惊、揪心,更深切认识到研究长期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决心早日学成为祖国、为家乡人民造福。
听召唤提前回国
涂长望在英伦留学期间,学识不断长进,政治上也日趋成熟。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加第三共产国际组织的各种活动,加入了英共华语组的外围“旅英华侨反帝同盟”,结识了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1934年,在中共党员杨秀峰和于炳然的介绍下,涂长望成为英国共产党华语支部党员(亦称中国共产党旅英支部)。
不久,中国南京北极阁气象台、中央研究院院长竺可桢看到吕炯寄回的《皇家气象学会论文集》中涂长望的硕士论文,求贤若渴,写信聘请涂长望回国工作。当时涂长望正师从利物浦大学罗斯培教授攻读地理学博士,还差几个月就毕业了。罗斯培也非常赏识这位东方学子,对他想提前回国深表惋惜。涂长望自己也渴望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对自己一直仰慕的竺先生的诚挚邀请不忍拒绝,毅然中断留学生涯,回国振兴祖国气象事业。
1934年秋,涂长望任南京北极阁气象研究所研究员。他在1935~1937年间,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中国的雨量区域分布》《中国的水灾可以避免吗?》《东亚活动中心与我国水旱灾害的关系》《长期天气预告的物理基础》《中国的气候区域》《大气环流与世界温度》《大气运行与世界雨量的关系》《中国天气与世界大气的浪动及其长期预告中国夏季旱涝的应用》……
战火中从事科学研究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涂长望受竺可桢委托,负责南京北极阁气象研究所内迁。先从水路抵武汉,因战局所迫,不得已迁至重庆曾家岩。当时日寇飞机经常对重庆疯狂轰炸,研究所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但是,涂长望临危不乱,照样出科研成果。两年间发表了《中国的气团》《中国自由大气气候状况的初步研究》《中国高空探测的一些成果》,为当时的空军作战提供了气象依据,对中国的航空事业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应用价值。涂长望的工作精神和高度使命感得到竺可桢先生的赞扬和同行们的钦佩。
1939年,內迁到遵义、湄潭艰苦办学的浙大校长竺可桢,又将涂长望由重庆聘请到遵义任浙大史地系教授兼史地研究所副所长。三年期间培养了大批学生和研究生:郭晓岚、叶笃正、谢义柄、谢觉民、黄仕松、施雅风……他们日后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气象学家。涂长望爱生如子,生活上体贴困难的学生,送钱送衣物,还经常招待学生来家中吃饭,并以自己爱国进步的思想教育、影响他们,深得学生们的敬重和爱戴。
1945年,延安建立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气象台,其负责人正是涂长望当年清华大学的学生张乃召。气象观测网的建设由叶剑英参谋长亲自抓。由于国民党封锁延安,延安气象台极缺技术资料和专业书籍。正在重庆18集团军驻渝办事处工作的原清华学生——蒋金涛找到涂长望请求帮助。涂长望毫不迟疑,为延安气象台准备好一批气象期刊、资料和书籍,冒着国民党特务盯梢、迫害的危险,亲自送到八路军办事处,得到周恩来的称赞。
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被白色恐怖笼罩。蒋介石假抗日、真内战越来越引起国人的不满。此时在中央大学任教的涂长望结识了进步教授林学家梁希、农学家金善宝、心理学教授潘菽等人。他们常结伴到潘菽哥哥潘梓年当社长的《新华日报》社听时局报告,并每月定期座谈国事,学习马列著作、自然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等。涂长望以他的个人魅力积极活动,与吕炯、卢鋈、朱炳海、吕东明、谢立惠、于铎、李士豪等组成“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全国知名科学家竺可桢、李四光、任鸿隽、严济慈、丁西林……等均为发起人。“中国科协”与“世界科协”的知名科学家组成了反法西斯的广泛联盟,为反对法西斯战争、保卫世界和平起到独特的作用。
另一个“民主科学座谈会”由北京大学进步教授许德珩、潘菽、劳君展等人发起,梁希、涂长望、金善宝、税西恒、张西曼、卢于道……等知名学者随后参加,宗旨是反对蒋介石独裁、要求成立联合政府。涂长望是这两个座谈会的骨干和出色活动家。1945年9月3日是日本投降签字日,“民主科学座谈会”更名为“九三学社”以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京召开,竺可桢、梁希、涂长望、许德珩、潘菽等人都当选为政协委员。
新中国气象局领导者的不二人选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竺可桢对前来征求他意见的中央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陆定一和秘书长钱俊瑞说:“中央气象局由涂长望主持是最理想的”。这推荐意见与周恩来和统战部的意见不谋而合。涂长望亲拟的《全国气象工作筹建纲要》,全面概括地提出新建气象局的建制,如何整合旧中国遗留的各部气象机构和人员,气象业务的服务方向和应注意的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建立组织管理体系等。报告呈交周恩来后不久,就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批准。1949年12月17日毛泽东任命涂长望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局长,经涂长望举荐内定张乃召、卢鋈为副局长。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副院长竺可桢深感新中国的各项建设都极缺科技人才。他们找到担任世界科协远东区理事的涂长望,商议如何号召、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参加建设。涂长望给在美国芝加哥的叶笃正、谢义柄的信中说:“祖国已经统一,气象事业将大发展,盼尽快回国。楚材晋用,终非了局……”还将号召书分别寄往海外的郭晓岚、朱和周、顾震潮等。在祖国的召唤和涂长望个人魅力的感召下,顾钧禧带着一批图书资料从香港回到北京;叶笃正、谢义柄、朱和周都从美国回来了,分别成为中国科学院顶尖气象学家、北京大学气象系主任、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的先驱。顾震潮则效仿涂长望也放弃了瑞典获得博士学位的机会,毅然回国,应赵九章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教育为先后继有人
气象工作是科学性、时空性都很强,全国一盘棋的大团队事业。建国初期,在建立全国的气象观测台站网的同时,还要培训大量观测人员、预报人员,配备各种气象仪器、器材和保养人员,更需要一批德才兼备的基层台站领导干部。
涂长望先将散落各方的气象专业人员集中,举办各类训练班。有的与清华大学合办,有的与中国科学院合办,有的由各大军区气象处自办。在短短几个月里就奇迹般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预报员和观测员。涂长望、卢鋈、谢义柄、顾震潮、陶诗言、谢光道、曾广琼、张丙辰、王鹏飞等都亲自讲课,还经常星期天加班上课。学员们大都是参军、参干的青年人,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差很多,但学习热情和刻苦努力都是一样的。加之老师们因材施教,深入浅出,许多学生还达到大专水平。
“教育是根本,人才是关键”,为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涂长望坚持不懈抓气象教育:
1952年创办了北京气象专科学校(大专),归高教部领导,1955年后转归军队,名称“2549部队”,是今日南京空军气象学院的前身;
同期创办了北京气象学校(中专),后来发展为北京气象学院;
成都气象专科学校,后发展为成都气象学院,现今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湛江气象学校,1958年正式成立,现今为广东海洋大学;
1956年江西省气象局气象干部训练班发展为南昌气象学校(中专),现今升格为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大专);
1958年 在北京农业大学创办农业气象系;
1960年 在原中央大学气象系基础上,扩建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开办了研究生班;
1960年 涂长望重病中筹建南京气象学院,亲自派王鹏飞、顾钧禧、冯秀藻、欧阳海、朱和周等气象专家任教授。1963年正式建成完成涂长望遗愿。现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953年~1954年间,派出两批在职业务骨干到苏联留学。涂长望亲自选定他们的学习方向,曾庆存、张家诚、章基嘉、杜行远等,学成后回国均成就斐然。
涂长望为气象事业呕心沥血,功在千秋。他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是老一代海归派科学家中的优秀代表。他既有科学预见性,又有创新开拓精神;既能洋为中用,又能古为今用;既可在国际交流中为国争光,又能在基层亲近工农群众。在涂长望任中央气象局局长的10年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气象业务骨干和领导骨干。至今他们活跃在全中国以及世界的气象舞台上,为将中国由气象大国建成为气象强国而一代接一代地奋斗着。
人民为铭记涂长望的功德,以多種形式纪念他:中国气象局出版了《涂长望文集》、编写了《涂长望传》、拍摄了传记片《涂长望》、塑造了涂长望铜像;空军气象学院修造了“长望亭”、南京气象学院建立了“长望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广场上矗立着涂长望塑像,每年在他诞辰日那天,都有学生们去献花,搞纪念活动;家乡武汉的光谷名人园中,也建立了涂长望的铜浮雕像;武汉新洲建起“涂长望陈列馆”(新馆),九三学社中央在陈列馆挂上“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的金色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