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征
2017-03-23杨加枝
杨加枝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要把发展学生的艺术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相对于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方法来说,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应更具综合性,这就需要美术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和改进以往的美术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实践和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重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希望能给初中美术教学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27-01
一、强调课堂教学的兴趣性
在美术新课程中,把培养兴趣作为重要理念之一。“新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兴趣、动机和理想发展的主要阶段,而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就是兴趣,兴趣能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学生一旦对美术实践感兴趣,就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能使感受灵敏、思维活跃、观察敏锐,并且注意力持久、想象力丰富、情绪上饱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因此强调课堂教学的兴趣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要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是关键。教师要动脑筋,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导言。使导言的内容优美、幽默,富于悬念感。从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我认为疑问式的导言,有助于学生跟着教师的发问、阐述、提示,渐渐地步入教学内容。如果教师能设计出一些“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探索的欲望跟着教师步入多彩的艺术殿堂,就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
二、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新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是一门很独特的课程,它可以用独特的线条、精美的画面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来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因此教美术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文化品位的提高。美术教学要以学生的审美素养为重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所应具备的素质作为要求。一方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反映美术新课程的特点。
中国画是中学美术课程的组成部分,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技能技巧,让学生掌握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用笔用墨,更重要的是应该把中国画的精髓和中国文化融进教学之中。在中国画中,诗文、书法、篆刻是图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的独特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观念,体现的是民族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美术中,了解中国画的博大精深,认知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和历史,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这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是“新标准”所要求的。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形式。在课堂内;应抓住美术作品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美,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在课堂外,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应用、延伸。例如: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这课中,通过图片、实物的欣赏、评析,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特征和色彩搭配的特点。民间艺术作品体现的是民俗、民风,我们的传统文化。通过引导、启发、对比、评析,让学生看到美、发现美、追求美,在脑中构成美,在手中表现美,弘扬了民族文化,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美术课程“新标准”也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培养创造力,促进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2l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品质。因此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造力就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
要培養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关键。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做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当学生感到兴奋、感到愉悦的时候,也就是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到最佳状态的时候,教师此时要把握住这个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由于他们兴奋、他们愉悦而出现在表情上和动作上的变化,这时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作品的情况,即时给予引导。
四、重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新标准”在确定目标时,没有制定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的发展标准,也没有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以便留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没有具体的目标高度并非意味放弃对学生的高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于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自主性”的教学观,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与愉悦。
总之,我们必须努力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质,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活力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实现新课程环境下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