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来·已来角度审视中关村产业布局
2017-03-23柳进军
柳进军
通常情况下,地区产业布局的调整往往是遵循“由过去,及现在,到未来”的产业调整思路,从而制定地区产业规划往往是从产业现状分析着手,提出现有产业面临的问题,通过克服问题、改进方案的方式对现有产业进行优化,这是符合常规逻辑的产业布局方式。本文笔者尝试提出一种时间反序的新思维方式——从未来到已来,审视产业布局调整。
步入21世纪后,缤纷世界带给人们最深的一个感受就是变化。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剧烈变化。根据过往经验去推断未来的传统思维方式往往假定影响趋势的外部条件没有发生改变,然而信息社会瞬息万变,这对传统的产业布局方式、产业调整思路提出了新的挑战。打破常规思维逻辑,站在未来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现有产业布局是应对挑战的思维突破与创新。
如果将产业布局和调整比喻成为登山运动,传统产业布局调整方式则犹如从山的正面顺梯而登,从未来·已来角度进行的产业布局调整则是从山的背面扶摇而登。由于路径不同,登山的难度、速度以及沿途的风景自然都不一样。在现有的条件下,尚无人能精确描述未来的样子。这种情况下,从未来·已来角度谋划产业布局要如何实现呢?一个可行的方法是通过技术端倪和发展趋势勾勒出关于未来必然实现的一些蓝景,并在产业布局中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靠近和前进。
蓝景1:万物互联。随着无线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和陀螺仪和传感器生产成本降低,万物互联时代即将到来。在万物互联时代,环境以及周围的物品都是有生命力的,她们可以感知你的心情、需求乃至意愿,并主动做一些事情满足你的需求和愿望,讨你欢心。万物互联的主要作用在于辅助人类做简单决策,从而降低决策成本。从产业角度,万物互联的时代,带有数据或算法壁垒的闭环式硬件与个性化需求的整合是关键,智能穿戴、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等领域是万物互联的主要突破點。
蓝景2:人机争艳。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在信息转移、计算能力方面已经远超人类,而在移动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与人脑尚相距甚远。随着各类机器人相继问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旨在用硬件和软件的组合去取代人类的人工智能(AI)和旨在拓展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的智能增强(IA)将相互取长补短,在综合能力上呈现争艳式发展。在AI与IA并行发展的期间,神经网络、普适计算、人脑科学、记忆移植等技术将成为该领域的关键性技术。
蓝景3: 先天可变。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人类诸多先天性因素都将可以改变,换言之,先天性因素对人类的制约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基因测序技术奖使得人类可以通过对血液、唾液进行分析可测定基因全序列,进而对体质特征、疾病罹患等进行预测,可提前干预和治疗。而基因编辑技术则可以通过改变基因从而改变先天性因素。此外,人类的各种器官将像机器零部件似的变得可拆卸更新。毫无疑问,基因测序和基因编辑技术将成为改变人类的最重要的技术。
蓝景4:随处取能。在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能源始终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随着各类清洁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突破,能源供给不足情况将不再出现,能源供给的便捷性将成为能源供给的主要突破方向。无线充电技术将使得各种机器可以随时随处获取运行所需的能源。
从未来·已来角度审视产业布局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作为创新创业策源地,中关村需要高瞻远瞩地审视现有产业布局,通过技术扫描,发现趋势性规律和关键性节点,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力量不断挑战自我极限,创造性突破技术关口,引领时代变革,牢牢矗立于浪潮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