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悼念挚友易海云

2017-03-23张宝章

中关村 2017年3期
关键词:海淀海淀区工作

张宝章

海云已然驾鹤西去,而他在我心中的形象,还是那样地清晰而鲜明:他是海淀区的一位文学艺术才子。他是一位为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舍出生命去顽强拼搏的成功者。他是一位忠厚、大度、坚韧、勇敢的坦荡君子。

易海云在鸡年春节过后驾鹤西去了。我们从二十几岁时在海淀共同工作和生活了一个甲子。我目睹他把整个生命献给了海淀的文化事业。

1958年,我调到海淀区委宣传部作通讯干事,正赶上大跃进年代。不仅生产事业要大跃进,文化工作也要大跃进。当时区委宣传部主管全区的文化工作,部里分工由易海云具体负责。我看到了一位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青年干部。他骑车到各公社了解情况,向领导汇报,研究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措施,整天忙个不停。文化工作形式发展很快,先是大力开展新民歌活动,人人是诗人,诗画满墙。接着是大唱革命歌曲,各单位普遍创作了校歌、村歌、厂歌、店歌。后来又大力树立先进典型,树红旗拔白旗,表扬好人好事。区委宣传根据海云提供的情况,在号称“海淀西北一枝花”的六里屯召开了诗画满墙和大唱革命歌曲的现场会,在西郊粮库召开了人人是诗人的现场会。全区的文化工作搞得热火朝天。

在这次文化工作的高潮中,形式主义的作法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海云做的几件事,我觉得是有意义的。第一件事是他创办了《海淀诗刊》。他请区委副书记甄雨蘅写了刊名,与区文化馆聂尔莹共同编辑出版,刊登广大群众创作的新民歌。在众多写作者中,后来锻炼成长了几位诗人。海云与田汉是近亲,他伯祖父的女儿嫁给了田汉。他初中毕业后被田汉召来北京,闲住半年后,到中共十四区委参加了工作。后调到海淀区委。他请田汉为《海淀诗刊》写首诗,田汉慨然应允,并在海云的带领下,用一整天参观了海淀农村的敬老院、托儿所、十姊妹养鸡场等,撰写了《海淀杂咏》五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幸福生活和老人、儿童、妇女的欢乐的音容笑貌刻划得栩栩如生。特别是写四季青温室的一首,成为广为引用的经典作品:

一带芦帘卷锦屏,

轻轻护住暖房春。

外边是朔风如刀荒野草,

里边是热风扑面发新椿。

黄瓜红柿天天长,

韭菜青葱密密生。

寒冬能结夏秋果,

真不愧名不虚传四季青。

感谢英雄李墨林。

第二件事是创作了一首广为传唱的歌曲《海淀是个好地方》。有一天,海云对部里几位同志说:“现在大唱革命歌曲,编了好多校歌、村歌。一开大会就互相‘拉歌,此起彼伏,歌声不断。红火得很呀!咱们海淀区应该有一支区歌。咱们一起创作一首歌词,再请人谱曲。行吗?”当时我们在场的人都同意这个主意,便你一句我一句地凑成了一首《海淀是个好地方》:“海淀是个好地方,山青水秀好风光。蔬菜四季青,花果满山冈。昆明湖里鱼儿肥,玉泉山下稻花香。……”歌词一共三段。此时,区委组织部的苏维明来了。我们高兴地说:“正想去找你呢!咱們合作一首区歌。我们写好了歌词,请你谱曲。”他是北京市“新歌业余合唱团”民歌声部的部长,会作曲。维明谱好曲后,请音乐教师王玉田修改。这首歌署名是“海淀名歌 王玉田、苏维明曲”。

区委宣传部在全区文化工作大会上大力推荐这首歌。区文化馆组织力量在全区各单位教唱,很快在全区流行开来,成为各种集会拉歌的主要曲目。这支歌受到音乐家陈天戈的肯定,刊登在北京市群众艺术馆编辑出版的《歌曲》专刊上。

第三件事是编辑出版《海淀红旗谱》。党中央号召大力树立红旗,表扬先进人物。北京市委宣传部出版了一部《好人好事》,其中又收录了易海云写的《又红又专的社主任李墨林》一文。海云对大家说:“咱们区应当出版自己的《好人好事》。”领导肯定了海云的建议,便大家动手,编印了记录模范共产党员和先进人物的《海淀红旗谱》,这成为区委的传统文集,后来又出版了二、三、四集。

几年后,易海云的工作进行了调整,安排他为区文化局副局长。后又转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区文联主席。他全身心投入在文化工作之中。有几项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积极培养年轻干部和专业人员。他提名提拔的年轻的局领导干部,工作得很出色。他还注意发现和培养年轻有作为的专业干部,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锻炼成长。焦雄原是房管局的干部,海云发现他对海淀园林有深入的研究,便协商调进文化局,任命为文物管理所长。老焦深入全面地调研海淀的文物,寻找知情人挖掘不为人知的古典园林的情况,写成一本《北京西郊宅园记》。这是第一部全面介绍海淀宅园的学术著作,起到海淀园林研究的奠基和开拓的历史作用。再如著名的书法家张书范,原本是一家衬衫厂的工作人员。海云发现他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有发展提高的广阔天地,便将他调到海淀剧院作美工。书范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投师进修,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书法艺术风格,接连获得北京市和全国书法比赛的一等奖,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群众喜爱的书法家,还被推选为海淀区和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二是海云积极倡导组建各文化艺术协会,之后又成立了海淀区文联。这在全市都起了带头作用。1981年,海云倡导成立海淀区创作(作家)协会,接着又成立书法、美术、摄影、集邮等八个协会。每个协会都是他找人研究协商,制订章程,物色领导成员,亲自做组织工作。在组建美术协会时,他专程到六郎庄田世光府上,请田老当协会顾问,听取他关于开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他专门写了一篇《工笔花鸟大师田世光》长文,向人们介绍这位闻名全国的区美协顾问。海云还亲自兼任作家协会和书法协会的主要领导职务。根据海云的提议,经过充分酝酿,经区委批准,于1984年4月成立了海淀区文联,易海云当选区文联主席。各协会和文联的组建,全面加强了对文学艺术工作的领导,各协会工作的质量有很大的提高,锻炼成长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作家、诗人和艺术家,创作了一大批文学艺术作品。如作家、诗人易海云、常利民、卫汉青、崔墨卿、徐征、彭哲愚等,书法家张书范、易海云等,画家刘文和、杨永安等,摄影家毛重渝、赵明理等。区文联各协会的专家,在全国和北京市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公开出版了大量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在社会上和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良好的影响。

三是他积极参加曹雪芹研究会的工作,创办曹雪芹纪念馆。我和海云应胡德平同志之邀,一开始便参与曹研会的筹备工作。海云在那些紧张筹备的日子里,每天骑自行车到北京植物园去上班,中午自掏腰包到园职工食堂去买饭吃。他参予讨论研究会章程的制定,酝酿理事会和领导人员的安排,如何发展会员,以及成立大会的议程等。经过细致认真地协调,易海云被内定为研究会理事和副秘书长,并负责成立大会上作曹研会理事会候选名单说明的报告。他根据会议研究的内容起草了报告初稿,在筹备会上获得通过。1983年12月18日,我作为副会长候选人主持曹雪芹研究会成立大会。前三项议程是胡德平作曹研会的筹备经过和工作任务的报告,通过曹研会章程,选举曹研会理事会并先由易海云作说明的报告,大家热烈鼓掌通过了理事候选名单。当天下午召开理事会,选举会长和秘书长,并决定筹建曹雪芹纪念馆。会上,易海云被选为曹研会副秘书长。

在胡德平会长的组织和领导之下,大家全力投入了创建曹雪芹纪念馆的工作。说服和动员故居房主舒先生将故居捐献给国家,同时为他移地新建一座宅院,将故居建成纪念馆。之后又研究了展馆内容的设计和布置。布展完成后,请溥杰先生题写了馆名“曹雪芹纪念馆”。

1984年4月22日,我国第一座曹雪芹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典礼。我有幸主持了大典,共有四项议程。在胡德平会长讲话后,向捐赠文物的赵振经、骆静兰两位同志颁发荣誉证书。这两件证书是海云写给我的。我向大会宣读了海云写的证书:“赵振经同志:承您向本会捐赠恭王府藏画手卷一轴八幅。经徐邦达、谢雅柳、杨仁恺、史树青、傅熹年、刘九庵、王宏钧诸专家鉴定,定名为《四时行乐图》。徐邦达先生并为此画作跋。本会谨向您支持曹雪芹研究事业所作的崇高贡献表示由衷地感谢。特颁此证书,以表敬意。”我还按海云所写的颁给骆静兰的证书内容进行宣读。此时,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对二位捐献文物的先生表示深深的谢意。

海云还写了一篇文章《西郊何处黄叶村》,认定此处即是曹雪芹故居。他在访曹雪芹故居诗中写道:“千古才华惜雪芹,薜萝门巷喜翻新。红楼一梦辛酸笔,百品千评总是君。”

在从文联职务上退下来以后,海云除作为香山诗社社长要做大量组织工作和履行北京市诗词学会副会长的职务工作外,他集中精力从事自己的诗词创作、学术研究和书法艺术的精进及提高。他的文学作品量大质高,先后出版了诗集《长天云海路漫漫》《新千年诗集》《踏歌行》,诗论集《中国诗歌向何处去》,散文集《海淀杂记》《云海春鸿集》,传记文学《田汉一家》(合写),电视连续剧《潇湘夜雨》(合写),学术专著《老子通读》等。这些著作使他成为北京市一位有影响的诗人。他对诗歌写作的探索取得的经验及其成果,获得同行的高度肯定和赞赏。

海云退休后,我们二人有几次愉快的合作。我在1995年被海淀区委任命为海淀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副主任)兼《海淀区志》主编。我聘请海云为副主编,并主持《文化》《文物》《卫生》《体育》《社会团体》五编的编纂工作。编辑过程中,他建议区志应當增加一编《古代诗文选录》。这编由我编辑完成。有人说,选录的有些古诗词不易理解,最好做些注释工作。我在原选诗词的基础上,又新选增编成一本《海淀古诗选》,共收录诗词126首。我和海云各取其半,分头进行注释并做诗作者简介。我们合编成一本15万字的《海淀古诗选析》,于2001年出版。我们在修志工作中合作八年之久,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区志出版时,海云写出一首七律《海淀区志编成出版志感》:“一篇巨制落君前,回首春秋过八年。黑字排成头尽白,金丹炼就火仍燃。好为治世存真鉴,应可传人结善缘。有幸余生添彩画,天行长健月长圆。”易公此诗的书法作品,收录在即将出版的《区志主编手记》一书中。

2006年,海淀区政协请我编辑一部《乾隆海淀诗选》。我经过考虑,建议出一部《乾隆三山诗选》,从弘历的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共三千多首诗中,选出三百首左右,主要选择有关重要景观的诗。这样确定范围比较合理,好选也好编,能够成为认识三山五园历史面貌的科学资料书,避免东拼西凑,漫无头绪。大家认识一致后,我从乾隆的三山园林诗中每园选出一百首。由我写园林景观的介绍,请海云有选择地进行难字生词的注释。我们合作的这本《乾隆三山诗选》于2006年底由开明出版社出版。

2012年,我与海云商量,计划编辑一部乾隆帝的玉泉山静明园诗。还是由我选诗,介绍园林景观,请海云进行注释。我将全书内容按园林景观布局分为八个部分,每部分按景观的重要性和景观位置排序,每个景点的诗按写作年代排序。共查到弘历玉泉山诗一千二百余首。我对静明园十六景和重要景点逐一作了介绍,海云对较难理解的字词和句意进行了解释。我们还选用了一百多帧景观的新老照片。此书命名为《乾隆玉泉山静明园诗》,于2014年5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厚达五百多页。

在此之前的1999年,海云见我也曾写过一些短诗,多在《北京文学》《北京晚报》《北京农民报》《海淀报》发表。他对我的学习和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并建议我也出一本诗集。我说,我的诗缺少诗味,数量也有限,很难出书。后来,有几位我熟识的书法家,看到我在晚报上发表的诗,觉得还有些诗味,就将原诗写成书法作品,赠寄给我。海云告诉我,可以按此做法,精选若干首诗,请书法家写成艺术品,也是很好的形式。我的老朋友、著名书法家、体育大学出版社社长杨再春先生,闻讯愿意书写我选出的全部诗作,并由他的出版社出版。海云对此非常高兴,挥笔为此书写了一篇序言。海云写道:“宝章之诗,融合古诗和民族形式,以三五七言成篇,琅琅上口,可谓现代之歌行体。此种形式,打破古体诗严格之平仄韵律,易为群众掌握,便于运用现代词汇,便于吟诵歌唱,既有革新创造,又保持民族风格,当为现代新诗发展之坦通途。”这本《诗魂书道(撷秀集)》于2000年春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

时至今日,海云还有一连串的写作计划。鸡年春节通电话时告诉我,他节前回了趟长沙老家,故乡正在为田汉等筹建纪念馆,向他约写资料。他已与多位亲友交谈,加上过去的积累,要抓紧时间写一本田汉小传,年后就要动手。他还向我建议,希望我们合作,组织一支团队,编辑一部《海淀古诗总汇》。他还要继续深入研究《道德经》,继续写诗,写海淀工作的回忆文章……但是这一切美好的设想和憧憬都被他带到那遥远的西天去了。而他在我心中的形象,还是那样地清晰而鲜明:

他是海淀区的一位文学艺术才子。他是一位为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舍出生命去顽强拼搏的成功者。他是一位忠厚、大度、坚韧、勇敢的坦荡君子。

海云诞生在一个诗书之家,自幼受到优秀的诗教。他具有很高的天赋,八岁就能吟出“深山生虎海生龙,吉人行善霸行凶”这样警示的诗句。家庭的教育,环境的熏陶,使他萌发了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诗心。十一岁时在《上学》诗中写出“天晴要走阳关道,荫处泥泞行路难”这样既是写实又孕涵哲理的诗句。到初中毕业时,已经写出几十首诗,立志“要让文章出彩毫”。更为可贵的是,我国当代大诗人田汉给予他许多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批评缺点,肯定长处,指明前进的方向。海云十八岁时写出一首言志诗:“去年才上北京来,顽小身心莫不乖。只有一宗堪着恼,笔端花朶几时开?”田汉在这首诗上画了三个红圈。认定这是一首好诗,同时也鼓励他努力实现自己的宏愿。

海云为此奋斗了一生。即使受到批判和打击,仍然看准方向,誓不回头。在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易公的诗成为一桩重要案件。海淀区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给予海云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他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又继续前进了。他写道:“此志何曾灭,此手何曾歇。满眼是诗情,满腔是热血。愿共桃李芳,愿共冰霜洁。总有那一天,诗成天地裂。”我认为,他成功了。他的《中国诗歌向何处去》,便是他探索的脚步;他的《踏歌行》等一系列著作,便是胜利的征程和成功的铁证。他的诗作得到著名诗人一致的肯定和赞扬。

海云的人品更为认识他的人所称道。他在文革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被诬为“漏网右派”一度打入了“专政队”。但在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时,文革工作队撤走了,管制松弛了。海云说他不是右派,便离开专政队,恢复了“革命群众”的身份。此事竟然无人追究。从中可以看出他有多大的勇气。海云对个别在文革中伤害过自己的人,依然平等相待,交往如初,充分体现了他广阔的胸怀与宽容大度!

海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永远那么充满自信,朝气蓬勃,即使在困难的环境里,也不会灰心丧气,总是乐观的应对一切。1968年10月,我们海淀区委的绝大部分干部下放到五七干校。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开会批判别人或检讨自己。在修建五七水库时,我和海云这個班专司推车往大坝运送块石和混凝土。一车块石四五百斤,混凝土七百来斤,爬三十度山坡,路长一百多米。三四个人拉一车,一个工作班要拉百多车,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我们从五月拉到九月,很多人都心情抑郁,有不满情绪。但是海云一直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说这是劳动锻炼的好机会,汗水冲掉了骄娇二气。他提议,我们一连一班要在中间休息时间大唱革命歌曲。果然,当我们一班高亢的歌声响彻山谷时,大家的心情也好多了。修完五七水库,海云自豪地说:“修大坝推上去第一车和最后一车块石的,都是我们一连一班!”他写了一首《修水库》诗,贴在我们居住的退潜别墅的古老墙壁上:“妙高峰上展奇观,画意诗情入眼端。麦海金帆千叠浪,杏林红染百重峦。灯开夜战反修坝,炮震长空反帝丸。今日西山修水库,平湖高谷万民欢。”修完水库,海云就和一大批干部下放到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粉碎“四人帮”后我和海云又都回到区委机关,开始宣传文化工作新的征程。

这就是我认识的易海云。他是我志同道合的亲密的伙伴。我永远铭记着我们纯真的友谊。我深信,易海云的名字定会在海淀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作者系海淀区政协原主席,著名史地学家)

猜你喜欢

海淀海淀区工作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不工作,爽飞了?
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
海淀 “一盘棋”统管区域卫生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