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识李鸿章
2017-03-23张策
张策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这么一个历史人物不得不提。是他,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是他,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支海军,是他,缔造了大清王朝的“同治中兴”。不错,他正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历史上,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卖国求荣的千古罪人,有人说他是有所作为的一代名臣。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一起走进那段血色峥嵘的岁月,一起去探寻历史的真相,客观、公正、全面地去了解、评价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对李鸿章进行一次再认识。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洋务运动的领袖,淮军、北洋海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晚清忠臣,官至北洋通商大臣兼直隶总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越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正是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李鸿章狠狠地钉在卖国贼的耻辱柱上。那么,李鸿章,真的是卖国贼吗?
我们先来看以上的这些条约,其中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最为严重,最为丧权辱国。我们不妨以这两个条约为例,来研究李鸿章在那个时代的一些经历。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已经73岁的李鸿章作为全权代表赴日谈判。谈判在日本军港马关的春帆樓进行,谈判一开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便狮子大开口,要求中国赔偿日本三亿两白银,并且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李鸿章严词拒绝,而日方态度也颇为强硬。双方共进行了七次谈判,谈判期间,日方破译了李鸿章给朝廷电报的密码,伊藤博文已经牢牢掌握中方底线,便寸步不让,咄咄逼人,谈判一时无法进行。而就在第三次谈判结束后李鸿章返回驿馆的途中遭到一个日本浪人的袭击,左眼眼眶下部中弹,血流不止。伊藤博文深感震惊,迫于国际国内舆论压力,伊藤博文亲自去驿馆向李鸿章赔罪,并将赔款由三亿两减至两亿两。李鸿章当即说:“挨了一枪,少赔了一亿两,来,你再打我两枪好了!”谈判后期,李鸿章舍下自己的老脸,苦苦向伊藤哀求减少赔款却均遭拒绝。最终,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而其中的大大小小每一条内容,都是李鸿章报请北京,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审议过而后应允的,实际上李鸿章充当的,不过就像是谈判桌上的一支笔罢了。
我们再来看《辛丑条约》,1900年,义和团运动席卷京津地区,慈禧太后因不满西方反对她囚禁光绪帝,由剿灭义和团转为维护义和团进行排外运动。6月21日,竟悍然向英美等十一国列强同时宣战,并电令李鸿章率兵北上勤王。李鸿章深知羸弱的清国根本不可能与强大的西方列强相对抗,此战中国必败。便对部下说“此所谓乱命也”,并与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大员一起,与西方列强达成地方协定,保护列强在东南各省的权益和安全,这便为日后事件的解决埋下了伏笔。很快,八国联军便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出逃,逃亡过程中下令各地剿灭义和团。同时,派奕劻和李鸿章作为全权特使,赴北京与列强谈判。此时,已经77岁的李鸿章,明知此去要签订更加屈辱的条约,却还是毅然决然的同意北上,因为,毕竟要有人站出来去收拾残局,这正是李鸿章身上所体现出的儒家士大夫的担当精神。9月16日,李鸿章到达天津,随即展开外交斡旋,施展他的外交手腕,使列强接受了清廷对列强宣战是主上受人蒙蔽的错误举动这一说法。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1901年9月6日,李鸿章与各国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悲痛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吐不止,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此时,78岁的李鸿章已心力交瘁,生命已到尽头,他挣扎这全部力气作诗一首“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随后,一代枭雄李鸿章结束了他纷扰不堪的一生。在他临终前的几小时,俄国公使还拿着俄国侵吞东北的条约在病榻旁等李鸿章签字,李鸿章闭目拒绝。
我们今天再回顾李鸿章的这些经历,并不是说要为李鸿章翻案,雪洗他卖国贼的罪名,把他称赞、歌颂成一个具有高尚爱国情怀的英雄人物。因为我们同时也看到了李鸿章的众多决策失误,例如甲午战争期间他消极应战,寄全部希望于列强的干涉,后来命令北洋海军“避港保船”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等等事例。对内,他是一个残酷镇压农民起义淮军主帅,对外却是一味退让求和的妥协派大臣。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各国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朝廷内又党派林立,李鸿章与左宗棠、张之洞、翁同龢之间的矛盾,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间的关系,都需要他去操控。他是以一己之力去与西方列强较量。他也想让国家变得富强,他苦心运作、经营、领导的洋务运动,在三十多年后,随着甲午一役走向失败。但洋务运动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为贫瘠落后的农业国带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曙光,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都知道,林则徐被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而把睁眼看世界真正落实到实践上的却是李鸿章、曾国藩这些洋务派。然而,李鸿章,他终究是一个封建王朝统治秩序的维护者。他的眼界也仅仅看到学习西方技术的层面上,而没有涉及制度的内容,因为他代表了传统的士大夫阶层,这让他不敢、也不会去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并没有使中国实现真正的富强。正如李鸿章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他不过是大清之间破屋子的“裱糊匠”罢了。
维新变法的领袖梁启超曾经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任公之所以“悲李鸿章之遇”,是因为:在一个国家制度和体制全面落后的情况下,任何修补者的努力都回天乏术!
这是李鸿章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