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熙:皮影戏里的大文章

2017-03-23肖娟

中关村 2017年3期
关键词:林先生皮影戏皮影

肖娟

为了让这一古老的地方戏种得以薪火相传,让更多的热爱民间艺术、热爱舞台创作的有识之士加入,王熙说她已经上交提案到海淀政协,建立社区“非遗小屋”。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的民间戏曲,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吟唱、念诵,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王熙说她和皮影的渊源要从爷爷的爷爷说起,他是表演皮影戏的老艺人,清朝的时候进京,在京西一带演出,据说还进过宫,给慈禧太后演戏祝寿。但到了爷爷这一辈,这门手艺基本就失传了。没有想到作为70后的王熙,一介女流之辈,将皮影戏这一地方戏曲技艺重新拾捡了回来。从她曾爷爷那辈算起,她应该是第五代传人。

牵手小矮人

皮影戏有阶段性突破

王熙眉眼清秀,巧笑盈盈,典型的俏佳人模样。在她还是七八岁的时候,村里只要放皮影戏,就立马冲出去看。晃动的影子、精雕细刻的影人,她看得入神,她盯着白色幕布上那些可爱的影人儿,为什么能随着铿锵的锣鼓声激烈打斗,还能随着乐曲跳舞、骑马、射箭,后来看的次数多了,慢慢知道那些影人儿是由白色幕布后面的艺人们在操作,慢慢了解到皮影戏需要大人操纵、表演、还要会唱会说。小小年纪,她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也要学会皮影戏的唱念做打。

2006年,北京城首家民营“皮影艺术博物馆”开在了前门大栅栏闹市口,场馆里装修得金碧辉煌,橱窗里展示的尽是美轮美奂的皮影头茬、以及各式皮影道具,带着祖辈人气息的掰杆、被翻得残缺不全的唱本,无不向人叙说着皮影的故事耐人寻味,皮影戏的风情值得流传——弘扬地方戏曲,传播民族文化,理论上高尚,但落到实处,尤其像他们这种个体户头上,实操起来是步步维艰。“皮影艺术博物馆”虽然开张了,但并没有如他们事先构想的门庭若市,甚至是门可罗雀。不得已,王熙穿上民族服装,拿着皮影道具去前门大街上边跳边吆喝,请人进来看皮影戏,一张入门卷20元,2个人30元,到最后一张票10元。王熙说她从小到大没有低头求过人,那段时间真是豁出去了。一年55万的房租,我们俩把所有积蓄都搭进去了,还差十多万,亲戚朋友能借的地方都借遍了,最后实在没辙,只得低声下气央告房东大姐:再缓几天。说到这里,王熙眼圈红了,但随即莞儿一笑,这些都过去了,有菩萨保佑,我们都挺过来了。

为了还原地道的皮影表演,一开始从唐山聘请了七位皮影戏的老艺人,平均年龄65岁,但由于演出场次不饱和,这些老艺人又久居乡村,不适应城市人的生活节奏,半年后都陆续返乡了。之后又招聘了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跟老艺人学习皮影艺术。刚来的时候很有热情,认同自己在振救一个濒危的地方戏种,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崇高的理想终究还是架不住现实世界的诱惑,在这里挣的钱少,每天和老头儿呆一块儿,没意思,慢慢的这些大学生都改行学电脑、学金融去了。正在无奈之时,林先生想起了他曾经采访过一名袖珍人歌手,他获悉袖珍人就业十分困难,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招来了7位袖珍人学习皮影戏表演。

王熙的爱人林先生是媒體人,从这些个“袖珍人”身上,他捕捉到了新闻点,精心策划了一场以“袖珍人拜师传承非遗皮影戏”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到文化界的名人、皮影表演的老艺人以及新闻媒体,共聚一堂,把话皮影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各位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应该将皮影艺术弘扬推广、发扬光大。袖珍人现场演出了一场《武松打虎》的经典皮影戏,效果特好。

口碑是最好的广告,这么一宣传,社会上很多人都知道了有一群袖珍人在演皮影戏,王熙说从那以后,她又有了一个有趣的外号:“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带着7个“小矮人”,开始踏上了非遗世界里的童话之旅。2008年他们又成立“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团”,到目前为止一共培训了180名“袖珍人”学习皮影制作、雕刻、设计、表演等相关的技艺,功夫到家,又陆续被分派到了杭州、平遥、上海的“袖珍人皮影剧团”去演出、磨炼。这群袖珍人无疑是幸运的,不但找到了“组织”,有了赖以生存的工作,每月有固定收入,找回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有的还结婚成家,在这个平台上寻到人生的配偶。

上交提案

建立社区“非遗小屋”

皮影艺术追踪溯源,有近2000年的历史。农耕年代,一般社稷百姓的娱乐生活便靠这流动的“影匣子”来取代。听老人们讲,他们小时候没有条件进私塾学堂,就只有从这些走村串乡的影子戏形象受到仁义诚信的熏陶,所谓的高台教化说的就是以舞台上演绎的戏剧故事来传播是非善恶,寓教于乐。像《武松打虎》、《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传统剧目深受观众欢迎,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旨在歌颂英雄气概,正义终究能战胜邪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寓意做任何事情不惧怕困难,遇到“拦路虎”要勇敢而不失冷静,以过硬的本领去制服敌人。

“袖珍人皮影艺术团”成立有八年了,今年是第九年,一路走来确实很辛苦。王熙在最困难的时候曾说:“如果我死了,皮影戏死了,我管不着了,但我还活着,皮影戏却死了,我接受不了”;现在又多了一群“袖珍人”就更不能撂挑子,只要皮影戏活着,袖珍人就能活得更有意义。林先生说,人一生能坚持做好一件事情是幸福的,夫唱妇随,他们俩真心热爱皮影艺术,孜孜不倦追求传承皮影艺术这份事业,不论遇到多少困难始终坚持。

《皮影戏的秘密》是王熙刚刚为民族艺术进校园编撰的皮影文化读本,这本书以青少年为读者对象,从皮影的历史起源、操纵技巧、人物造型、乐器道具等方面,对皮影戏的基本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同时还专门设计了动手制作的章节,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皮影,通过动手、动脑、上手操练、以及角色参与、互动表演中体会传统艺术的魅力。

为了让这一古老的地方戏种得以薪火相传,让更多的热爱民间艺术、热爱舞台创作的有识之士加入,王熙说她已经上交提案到海淀政协,建立社区“非遗小屋”。重在动手体验、制作,要让传统的剪纸、皮影雕刻、布艺剪裁、空竹等等民间技艺都能在“非遗小屋”里落地、生根、开花,让住在小区里有一技之长的老人们发挥作用。习大大提倡文化兴国,如何振兴?关键是融进日常百姓的生活里。王老太太晨练回来,吃过早饭,拿上剪刀去“非遗小屋”转转去,昨日教对面楼里一个9岁小姑娘剪一个“囍”字,今日带张红纸,让小姑娘再练几个。小明放学回家写完作业,不再沉迷游戏,而是惦记着跟几个小伙伴放风筝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期待“非遗小屋”早日落户小区,放飞心情,让和睦、友好的文明生活方式进入寻常百人家。

前几日是2月14日,虽说是一个西方节日,中国人含蓄内敛,平时不大愿意对爱人表达,有情人选择这一天来表达一下心中的爱意亦是契合的。我看王熙的微信,无意中浏览到她晒了林先生写给她的一首《皮影情》:“缘起红尘外,意在白幕间,夜来执子手,日出眼望穿。佛念众生苦,帝惜今世缘,相思人易老,回首已千年。”林先生身穿长袍,正用毛笔小楷,认真抒写。念念不忘初心,专注皮影,修身齐家,让古老的地方戏种不限于只装进博物馆里,而是融入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

猜你喜欢

林先生皮影戏皮影
邻居林先生
我们来演皮影戏
邻居林先生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邂逅西泠名家倪伟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