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交错 阡陌纵横
2017-03-23张坤王佳
张坤+王佳
摘 要:小说《夏伯阳与虚空》自1996年在俄罗斯文坛推出便掀起一阵阅读狂潮,小说通过主人公彼得在两个时空中不断穿梭反应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民思想上空虚与迷茫的状态。作者佩列文对叙事时间和空间的灵活运用,使小说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关键词:夏伯阳;彼得;时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125 — 03
时间和空间虽然概念不同,但两者是一切物质形态存在的基本方式。二者相互依存,无法割裂。小说中的故事时间,可以说是一种“伪时间”,是经过叙述者主观提纯之后的时间。作者在保证故事时间存在的基础上将叙事时间最大限度地歪曲并隐藏。对时间的熟练运用和把握,可以说是小说叙事艺术的一大特点。空间上,《夏伯阳与虚空》通过中国套盒和多线索与多重故事并置的形式,对多个空间进行描写,摆脱单一叙述空间的平乏,达到立体化叙事的效果。
一、叙事的时间机制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到叙事时间在平面上的简单回返和复杂不协调的时间交错都可以引发“时间倒错”。“倒叙”和“预叙”是“时间倒错”的第一种形式。第二种形式热奈特称之为无时性叙事。无时性叙事相较于“倒叙”和“预叙”来说要复杂许多,更多的表现为时间的交叉和不定状态。
倒叙指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这部小说故事结构并不难理解,主人公彼得穿梭于两个时空寻找真实。作者佩列文对彼得的介绍并没有遵循由过去到未来的时间向度。第一章,彼得以颓废派诗人的身份出场。第二章写到彼得由于社会模式的转变而进入疯人院,彼得生活的前26年的生活经历文中却只字不提。到第四章才通过卷宗的形式全面介绍了彼得,并通过沃洛金之口得知彼得是伪人格分裂,了解彼得的经历及患病的原因。作者巧妙地将叙事时序调整一番,极大地丰富了彼得的人物性格。若先交代彼得的病因、病情,读者很容易忽略彼得的内心世界下意识与彼得保持距离。彼得作为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读者会不由自主地参与到他内心矛盾纠结和自我辩论之中,增强文本戏剧性的效果。倒序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会赋予文本一种伤感的色彩。这就好像年轻人总是憧憬未来而年长者却不断回忆过去。特维尔心花园跟彼得两年前见过时几乎一样,依旧是灰蒙的天空,满地的积雪。作者佩列文没有用沉闷悲伤等词语描述人物心情,通过回忆场景来展现人物内心的压抑。
预叙是对未来将要发生的时间提前给出暗示,事先提及以后事情的叙事时间方式。彼得的诗里写到“记忆使我们确信,昨天确实存在过,然而,焉知这整个的记忆不是随着第一缕晨光一同出现的呢?” 这句话正预示着彼得未来的生活,每天都从一个梦进入到另一个梦,由一个时空进入到另一个时空,只有记忆能告诉他昨天的事情是发生过的。审美治疗课上墙上关于日本和印象派的画,为下文玛利亚与西方炼金术式联姻失败和谢尔久克与东方炼金术式联姻失败做出铺垫。彼得对夏伯阳的描述“不知怎么我突然领悟到,他对冯·埃尔年的死知根知底——说不定,他还了解我那些更为严重的事情。”“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在那条我今天早上梦见的没有尽头的楼梯上,这个人站的高出我好几层”。这些给夏伯阳罩上了神秘的面纱,预示着夏伯阳的真实身份。在荣格伦对彼得说到黏土机枪时,读者正听着,叙述者却不深究,也正是为后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理。
《夏伯阳虚空》中存在着不同的时空:一、三、五、七、九章描述的是十月革命后不久夏伯阳所在的部队;双数章节讲的是苏联解体后位于莫斯科的一家疯人院的故事。作者佩列文的匠心之处在于两个看似现实的时空,时间体制却不同步。如果把文本按照两个时空的时间顺序拆开分别来读,可以发现:夏伯阳所在部队的时空中,从满地积雪讲到烈日炎炎,大体从2月到6月。而在莫斯科疯人院的故事时间大致为一个多月。首先,从最后出院还给彼得的衣物来看,入院时是冬天,出院时路面依然覆盖着积雪。其次是铁木尔·铁木罗维奇曾在彼得入院时对彼得说过宣泄治疗在每周五进行,再过四周轮到彼得。随着彼得宣泄的结束莫斯科疯人院的故事也落下了帷幕。所以可以确定疯人院故事的时间一共不超过两个月。同时,在时间的控制上作者摒弃传统直线性的顺序关系,把情节或故事打乱,按其它逻辑关系重新排列组合,形成立体的时间结构,使小说具有了更大的阅读张力。夏伯阳所在部队时空仿佛是按时序顺序发展的,但细读会发现,小说第一章和第三章连续讲诉二月某天傍晚到第二天睡前,一共不是超过30个小时的事情。读者的思维还留存在2月,第五章直接跳到6月,3、4、5三个月的事情,除安娜口中彼得在4月2号柳树站之战头部受伤以外,只字未提。而关于柳树站之战的情况,是彼得在疯人院审美治疗课上通过墙上的画作描绘出来的。在苏联解体后的时空中,审美治疗课所用的时间大约为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却相当于夏伯阳所在部队时空的三个月。作者把完整的柳树站之战的故事情节打碎,之后交叉重组,使故事时间自由链接,呈现出时间的跳跃。到第七章作者开始尝试将时间冻结。在荣格伦带彼得参观阴间的故事以“夏伯阳又开了一枪,子弹将桌子上的墨水瓶打得粉碎,蓝色的墨水溅的到处都是。不知為什么我突然感到一阵晕眩。” 开始,以 “墨水瓶砰的一声炸的粉碎,四下飞溅的蓝墨水和玻璃碎片在空中停留了一秒钟后,落在了桌子上。我的身体晃了一下……” 结束。可见在彼得在阴间游历的时候夏伯阳所在部队的时空中时间是停滞的。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空中,时间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不定状态成为主流。故事以四位病人的宣泄为主,时间随人物意识流动,在每一场宣泄的描述中,人物的心理时间都完全取代了客观时间。宣泄疗法每逢周五进行,讲完这周五的故事直接跳跃到下周五,章节与章节之间时间并不连续,时间在这里可以被随意拉长,跳跃或者省略。
二、叙事的空间机制
(一)
巴尔加斯·略萨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中,根据自己的创作理论,对叙事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中之一便是“中国套盒”,他认为这种性质的结构像民间工艺品一样大玩偶里套着小玩偶,主要故事派生出另外一系列的故事。这种套盒结构,把零散的小故事,装在大故事里。这样在情节上不仅使文本化零为整具有整体性,各个故事之间也可相互补充和充实。若把抽象的故事化为具体空间,“中国套盒”结构也可以理解为大实体空间中包含小的实体空间。
当把小说中的抽象空间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形式时,这些实体空间所处的地理层级不同所包含的范围也有大小之分,这样实体空间相互之间就有包含和从属关系。《夏伯阳与虚空》中,疯人院的整栋大楼是由病房、餐厅、办公室、走廊、隔离室、7号房间、储藏室等一系列小空间组成。虽然各个房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不同的房间内上演着不同的故事,但所有小房间都无一例外的在疯人院的大空间内部,各个房间的排列结构也相当重要。疯人院生活的制度化,不仅通过时间来表述,空间的描写也十分重要。巴尔博林带领患者到餐厅的片段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餐厅有点像浴室,只不过没有澡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一模一样的塑料桌子,以及一个奋发食物的窗口”。可见整个疯人院都是想着白色瓷砖的大房间,一样的桌子椅子给人以整洁、规律、肃穆之感。午休时间,彼得无法入眠,想起铁木尔·铁木罗维奇的办公室,顿时对自己的卷宗产生了好奇之心。彼得悄悄地溜进了铁木尔·铁木罗维奇的办公室,在读完第一部分后听到了铁木尔·铁木罗维奇的说话声,彼得悄悄地走到门口从门上的锁口向外看去判断铁木尔·铁木罗维奇在走廊的拐角处与人交谈。于是迅速躲进办公室对面的储藏室中,等铁木尔·铁木罗维奇进了办公室后悄无声息地溜回了自己的房间。彼得能打破疯人院的规章制度,利用午休时间偷看到自己的卷宗,没有被人发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疯人院的结构设计。
(二)
在空间形式理论中,弗兰克提出“并置”这一概念。并置是将叙述之外的各种意象、联系、象征、暗示在文本中并列放置。从而使它们之间产生连续的参照,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佩列文在《夏伯阳与虚空》中实现了多重故事的并置与多线索并置的手法。在阅读《夏伯阳与虚空》时,读者没有办法沿着一条线索,按一个故事的发展顺序去阅读。作品中,故事的两条主要线索相互独立、同时展开,却又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文本中不同空间之间必然存在边界,故事中人物只有不断跨越边界进入新的空间才能展现出不同的性格,演绎出全新的故事。也只有不断跨越边界人物间活动、交往才能正常进行,被边界相互隔绝的空间之间总是并列存在的。彼得处在梦与醒的边界上,通过梦为媒介在两个时空中来回穿梭。故事建构在两个时空的框架下,自然会有两条平行的故事线索:一是彼得在夏伯阳的部队担任政委随军出征;另一个是彼得作为伪精神患者在疯人院接受治疗。两个故事分别在不同时空中同时上演,并列前行,而彼得来回游走于两个时空中,使两条平行线有了交集。两个时空故事不同,彼得作为叙述者,不仅起着观察和叙述的作用,同时也在寻找自身的存在。从这一角度来看,彼得的追寻则要凌驾于这两条线索之上。在疯人院的故事里又有其他患者的故事。佩列文让这些故事线索同时发展,在文本第一章结尾处彼得在车上昏昏睡去,巴尔博林和热尔布诺夫要提前下车,伊万送彼得回到冯·埃尔年的住处休息。紧接着第二章当彼得睡过一夜睁开眼时,世界完全变了模样。彼得的身份由杀人犯转变为伪精神患者正在疯人院里接受治疗。直到第三章的故事才接续第一章的发展,彼得在冯·埃尔年的房中被钢琴声吵醒。小说的整体构架也遵循这个规律,单数偶数章节讲述不同时空的故事。结尾处彼得治愈离开疯人院,从虚假人格中挣脱出来,从20世纪末的梦境中逃离出来,这条故事线索完结。恍如隔世的彼得无法找到自身真实的存在最后由夏伯阳引领进入了虚无之中。
两条主要线索是第一重故事,在每条主线下,大故事又有分支。在彼得担任夏伯阳军队政委作战的故事中,还有荣格伦的故事,安娜与科伦斯基的故事。彼得的身份也是多重的。彼得由颓废派诗人变成杀人犯又冒充肃反人员后成为军队的政委。在这一层次之下叙述的是彼得与冯·埃尔年的故事,鼻音乐盒文学酒吧的见闻,柳树站之战的故事,富尔曼诺夫等纺织工人造反等。这里的彼得是迷茫的,被命运牵引着的,并且在众多势力下显得是那么的卑微和弱小。在这一层次叙述下又牵引出更小层级的故事。荣格伦,安娜,沃伦斯基等次要人物演绎的故事,夏伯阳一次又一次对彼得进行的思想上的开导,在这一层故事中彼得的心理冲突明显,意识流动的矛盾突出,随着他不断冲破自己思想禁锢,进入了充满神秘主义的内蒙古。
在多个线索,多重故事的叙述中,时间被杂糅,使文本在时间维度上具有碎片性的特点。同时发生的各种事件、行动又对时间顺序造成干扰,这样设置使得小说的结构富于变化,所以必须建构起空间向标。
(三)
人物内心虚拟空间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当人物在不同的物理空间中来回穿行时,心理空间也随时发生变化。《夏伯阳与虚空》这部作品中,佩列文就是在这样虚实相互影响的空间中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冲突,微妙的情感及意识流动,拓展了作品的叙事空间。彼得以颓废派诗人的形象出场,他在彼得堡发表的诗中被怀疑带有政治成分,彼得为了躲避抓捕逃离彼得堡来到了莫斯科。莫斯科这座城市处处充满危险,对彼得而言毫无归属感,所以彼得眼里的莫斯科是冰冷的,是灰蒙蒙的。遇到了儿时的老相识冯·埃尔年,冯·埃尔年邀请彼得到自己家中做客。在冯·埃尔年的家中交谈一番后,冯·埃尔年准备告发彼得。彼得与冯·埃尔年经过一番争斗后杀死了冯·埃尔年。彼得刚从争斗中回过神来思考该何去何从时,闯进来两名水兵,热尔布诺夫和巴尔博林错把彼得当成冯·埃尔年。于是彼得假冒冯·埃尔年的身份随二人来到音乐鼻烟盒文学酒吧执行任务。刚进入音乐鼻烟盒文学酒吧时,出于在逃的惶恐以及怕自己身份被揭穿的紧张,彼得警惕地观察音乐鼻烟盒文学酒吧里的每一个人,发生的每一件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彼得觉得身边发生的事就是一场可怕阴谋,一点声音就把他吓得面无血色。从音乐鼻烟盒文学酒吧回到冯·埃尔年的住处休息,一觉醒来置身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彼得成为伪精神患者,鬼使神差的来到了疯人院,这让彼得内心十分迷惑,迫切地想知道他的世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自己究竟是谁?从哪里来?彼得开始寻找自身的真实存在,但他的内心却因此更加迷茫。结识了神秘又陌生的夏伯阳后,彼得对夏伯阳既信任又怀疑,带着满心不解担任了夏伯阳军队的政委。在与夏伯阳的相处中,夏伯阳一直担任彼得思想上的导师,最终在夏伯阳帮助彼得摆脱了困扰,否定了现实的存在,到达了自身存在的虚无之中。彼得从被迫辗转求生的苦闷,到在莫斯科生活的彷徨,再到疯人院里的焦虑,渴望逃离,最后到夏伯阳浴室内的豁然明朗乘着装甲车去到了心仪已久的内蒙古。彼得的内心一直被彷徨和迷茫所缠绕,而他心里空间的变化始终是与所处物理空间的改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样就使得小说人物的情感变化在不同物理空间中转换成为可能。
〔参 考 文 献〕
〔1〕维·佩列文.夏伯阳与虚空〔M〕.郑体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龙迪勇.空间叙事学〔D〕.上海師范大学,2008.
〔5〕史学荣.小说中空间的叙事功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