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丽辣木白粉病病原初步鉴定及田间药效试验
2017-03-23王应清苏琳琳胡永亮李守岭
王应清++苏琳琳++胡永亮++李守岭++马关润++李洪坤
摘 要 为了明确瑞丽辣木白粉病的病原种类,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选用5种低毒高效药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通过田间观察和形态学方法鉴定病原,结果表明,瑞丽辣木白粉病病原为真菌界半知菌亚门粉孢霉属[Oidium Lk.ex Fr.]真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间隔7 d用药2次,防效达77.94%;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和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是防治瑞丽辣木白粉病的首选药剂,生产中可交替使用。
关键词 辣木 ;白粉病 ;病原 ;药剂防治 ;瑞丽
中图分类号 S436.42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02.012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and Field Trials of Powdery Mildew of
Moringa oleifera in Ruili
WANG Yingqing SU Linlin HU Yongliang LI Shouling MA Guanrun LI Hongkun
(Dehong Institut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in Ynunan Province, Ruli Yunnan 678600,China)
Abstract Powdery mildew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infecting Moringa oleifera in Ruili, Yunnan, China. Its pathogen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 and morphological method from M. oleifera contracted with powdery mildew, and 5 low-toxic fungicides were selected for field trials to observe their effect on the control of this disease. The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as a fungus of genus Oidium Lk. ex Fr. of deuteromycotina. Field fungicide trial showed that Trifloxystrobin·tebuconazole 75%WG diluted 4000 times gave the best controlling effect against the fungus. This fungicide had a control effect of 77.94% after 2 times of treatment at a 7 days interval. Trifloxystrobin·tebuconazole 75% WG and difenoconazole 37% WG were the best fungicides and can be used alternatively to control powdery mildew of M. oleifera.
Keywords Moringa oleifera Lam ; powdery mildew ; pathogen ; chemical control ; ruili
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又名洋椿樹、鼓槌树,为辣木科(Moringaceae)辣木属(Moringa adans)多年生热带落叶乔木[1]。辣木的嫩叶和嫰果荚是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的鲜美蔬菜[2]。国内外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辣木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功能[3-5]。辣木早在19世纪,就从印度传入中国台湾。20世纪60年代初,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开展辣木引种栽培研究工作[6]。我国引种栽培的辣木有3个品种,即非洲辣木(Moringa stenopetala)、印度传统辣木(Moringa oleifera)和印度改良种辣木(Moringa oleifera PKM1)。2012年我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辣木叶为新资源食品。加速了我国辣木种植业的发展。特别是设施大棚种植为冬季保障辣木叶的供给。近年来,云南德宏瑞丽、芒市等地温室栽培辣木白粉病发生严重,据2013~2014调查,发病率为61.53%~95.46%,严重影响辣木叶的产量和品质,已成为辣木设施栽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据报道,云南辣木病害有9种,蒋桂芝等[7]报道西双版纳辣木白粉病的病原为Erysiphe Hedw.f.ex Fries sp.。本文采集了云南德宏设施栽培辣木白粉病标本进行病原初步鉴定,同时选用5种低毒高效杀菌剂进行防治试验。为制定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采集
在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温室采集辣木白粉病病叶标本,并将标本置于自封袋中,保持新鲜状态,带回实验室,置于8℃冰箱备用。
1.1.2 供试药剂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30%已唑·醚菌酯悬浮剂,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上海沪联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0%氟硅唑乳油,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
1.1.3 药效试验点
试验点设在瑞丽市郊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温室,温室占地面积为800 m2,辣木落地种植,品种为PKM1 ,树龄2年,株行距为0.6 m×0.8 m,株高1 m切杆。主要用于生产辣木叶。辣木白粉病自然发病,发病均匀,无其他病害发生,试验点按常规进行水肥管理,试验前不施杀菌剂。
1.2 方法
1.2.1 症状及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观察辣木白粉病的症状,包括病斑的颜色、大小、形态。采用透明胶带粘取新鲜病叶的白色粉层,制作临时玻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菌丝、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测量50个分生孢子的大小并显微拍照。根据病原形态、大小,参照有关文献[8]进行病原鉴定。
1.2.2 药剂试验
每种参试药剂按推荐剂量设置3个浓度,以清水对照(表1),每小区50株,重复3次,共48个小区,小区完全随机排列。在辣木白粉病发病盛期进行,即在2015年1月5日进行首次药剂试验,施药前辣木白粉病发病率为97.67%,病情指数为58.67。连续喷施农药2次,至叶片滴水为止,间隔时间为7 d。药剂防治效果调查按“Z”子型选定调查植株,每小区选5株,并进行标记,在每次喷药前和第2次喷药后第7天对标记植株上中下不同部位片叶进行病情调查,每株调查20片叶,即每个小区100片叶,按1.2.3病情分级标准进行记录。按公式(1)计算病情指数,公式(2)计算防治效果。试验数据利用DPS6.55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辣木白粉病发病特点和叶片症状特征,制定出辣木白粉病病情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4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4~1/2;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2~2/3;4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3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
根据调查结果,云南德宏地區辣木白粉病12月中、下旬即发病,翌年2月中旬病害减轻。主要发生在温室种植的辣木,发病率在90%以上,田间危害不大。辣木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褪绿小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病斑,表面着生白色粉状物,起初粉层稀疏,后期逐渐加厚(图1)。病株叶色发黄,脱落。
2.2 病原菌形态特征
菌丝生于寄主的表面,无隔,无色,多分支。分生孢子梗单生、直立(见图2-A),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筒形或椭圆形,两端圆,大小(32.68~49.35)μm ×(12.97~23.15)μm,平均39.70 μm×17.38 μm(见图2-B)。未发现有子囊壳。根据病原形态特征,查阅相关资料,初步鉴定该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粉孢霉属[Oidium Lk.ex Fr.]真菌。
2.3 药剂防治效果
各试验药剂对辣木白粉病的发生和危害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表1)。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喷施1次后防治效果为65.85%,施药2次后,防治效果为77.94%,与其他试验药剂达显著水平。其次为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连续喷药2次防治效果为66.86%,略高于30%已唑·醚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和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较差的药剂为40%氟硅唑乳油,3 000倍液连续用药2次,防治效果仅为38.92%。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1.1 病原鉴定
通过病原菌形态学观测,将云南瑞丽辣木白粉病病原初步鉴定为半知菌亚门粉孢霉属[Oidium Lk.ex Fr.]真菌。
3.1.2 药效试验
5种参试药剂中,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喷药后白粉层明显消失,新抽叶片无病害症状,病情指数显著下降,其次为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
3.2 讨论
蒋桂芝等[7]报道西双版纳辣木白粉病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Erysiphe Hedw.f.ex Fries]真菌,而本研究在辣木白粉病整个流行期间均未发现有子囊壳,根据病原形态特征,将瑞丽辣木白粉病病原初步鉴定为半知菌亚门粉孢霉属[Oidium Lk.ex Fr.]真菌,本研究病原是否为蒋桂芝等[7]报道病原的无性态,以及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需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研究和比较。本研究辣木白粉病菌寄主品种为印度改良种辣木(Moringa oleifera PKM1),而该病原菌对非洲辣木(Moringa stenopetala)和印度传统辣木(Moringa oleifera)等辣木品种或种质的致病性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药效试验是在白粉菌流行盛期进行,施药时病害发生严重,病情指数在60%左右。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和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病情指数明显下降。本文只选择了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进行筛选,对于传统的抗生素类杀菌剂及保护性杀菌剂,及保护性药剂施用时间与效果的内容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段琼芬,李 迅,陈思多,等. 辣木营养价值的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9):12 670-12 672.
[3] 张燕平,段琼芬,苏建荣. 辣木的开发与利用[J].热带农业科学,2004,24(4):42-48.
[4] 刘昌芬,李国华. 辣木的营养价值[J]. 热带农业科技,2004,27(1):4-7,29.
[5] 刘昌芬,李国华. 辣木的研究现状及其开发前景[J]. 云南热作科技,2002,25(3):20-24.
[6] 罗云霞,陆 斌,石卓功. 辣木的特性与价值及其在云南引种发展的景况[J]. 西部林业科学,2006,35(4):137-140.
[7] 蒋桂芝,阿红昌,刘昌芬. 西双版纳辣木主要病虫害研究初报[J].热带农业科技,2006,29(4):6-9.
[8]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① 基金项目:2016年农业部热作技术试验示范项目——辣木优良无性系绿色种植示范与推广(No:15162130106232019-5)。
收稿日期:2016-09-21;责任编辑/郑淑娟;编辑部E-mail: rdnk@163.com。
② 王应清(1985~),女,学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热作栽培研究,E-mail: 393722012@qq.com。
③ 通讯作者:胡永亮(1979~),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热作栽培与植物保护,E-mail: 3148794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