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意识导向下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2017-03-23杨炯毅

理论观察 2017年2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习近平

杨炯毅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出发,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看法,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社会治理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社会治理的系列讲话指出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的根源,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能够感受到他强烈的问题意识。从问题意识出发是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现实基点,坚持问题意识是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问题意识;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058 — 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出发,准确分析并掌握世情、国情、党情形势的新变化带来的问题与矛盾,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逐渐形成了一套综合的、系统的社会治理思想。在推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总目标的过程中,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社会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中出现的现实问题。

一、从问题意识出发是习近平社会治理的现实基点

马克思强调:“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发展的问题逐渐暴露,当经济发展的速度趋于平稳,社会发展的问题露出头角成为时代的关注。现在正是需要解决新的时代问题,才能把社会建设向前推进。基于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这些现实,要求执政党准确发现和正确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正是从问题意识出发,彰显了其理论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创新与进步。

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调整,全球治理成为推动国际格局变化的主力,但依旧存在“全球治理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经济总量目前已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在这样的世情变化中,不仅要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也要在治理全球问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现代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呼声。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积累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再沿用传统的“管理”的理念及方式已经跟不上现实存在的问题。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迫切需要一套系统的社会治理思想作为行动指南。

新形势下党内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种危险”,落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如何激发人民主动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局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考验与危机发出的思考。

在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国家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管理思想,列宁以普遍吸收劳动者管理国家及实行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思想,到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思想,邓小平注重民主法制建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保持社会稳定的社会管理思想,江泽民建立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继而对和谐社会的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这些前人的基础,让我们时代的人们已经拥有了社会治理的精神,可以说,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中都亟需通过创新社会治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毛泽东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2〕。”目前中国改革正进入关键期和深水区,中国深层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需要创新思想去开拓前进的道路。应当通过社会治理去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转型期是一个需要加以系统规划的课题。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就是对前人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现实的国情,提出的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社会治理思想,回答了如何进行社会治理、建立怎样的治理的问题。

二、问题意识是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基本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3〕。”“围绕这些重大课题,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4〕。”

(一)面对我国发展关键期问题的思考。当前我国正是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凸显期,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目前存在一种“维稳观”的误区。“维稳”在理论上被一部分人片面地理解为没有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容不得一点不同意见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人民内部和社会一般意义上说,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4〕。”社会稳定的本质是政治稳定,历史告诉我们,不存在绝对的社会稳定,和谐不是没有矛盾,社会的稳定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正确引导社会发挥自我消解矛盾和冲突的能力,是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社会稳定,社会治理创新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树立问题意识,正确引导社会增强耐受矛盾和冲突的能力。

(二)面对社会组织变化问题的思考。在推进产业化、信息技术、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同时,我国的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单位制”已经被城乡社区取代,成为新形势下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构成。面对社会组织的变化带来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网格化治理的完善,多次强调了社区治理的重要性,“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5〕。”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建立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三)面对政府和社会关系问题的思考。当前的社会治理模式中,仍存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思维和做法,不少地方社会建设仅仅在强化政府管控上下功夫、做文章,但对政府本身在社会治理中的定位问题还不明确,这导致政府越位的同时必然缺位,政府强势管控的另一面必然是组织与个体主体性的缺失,缺乏主体性的组织与个人难以创新,因为创新必然是一种自主自由的行为。在新时期,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已经扩大延伸到社区、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等社会领域,这些现实转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治理问题迫切需要党的组织和工作全面跟进与解决。就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6〕。”

(四)面对社会治理主体创新问题的思考。青年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充分发挥青年人队伍力量始终要给予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致力志愿服务的青年人高度的赞扬,称他们“找到了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7〕”,鼓励他们要积极投身到社会服务工作中去。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56万,创历史新高。让青年人发挥作用,努力发挥青年人力量最大化,需要夯实队伍建设基础,提高青年参与公众服务的意识和氛围,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青年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保障。现代社会治理应秉承多元参与、共筑共建的理念,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实现政府行政手段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建立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新模式。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正在加快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参与社会服务的渠道与环境。

三、问题意识是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基本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出发,对于社会治理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对社会治理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强烈的问题意识。

(一)更加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更注重社会治理的多元参与,强调治理主体应当包括党组织、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等方方面面,以协商协作的方式对社会建设进行管理,将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看作一个多元主体之间协商协调的持续互动过程。

(二)更加强调治理主体的合作性。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强调现代社会治理中,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的同时,坚决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可大包大揽、唱独角戏。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的基础上,应采取广泛合作的形式,实现治理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才能科学有效地应对各种社会危机、调节各种利益冲突。

(三)更加强调治理手段的综合性。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着重大的创新,强调实现政府行政手段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通过加强心理疏导、思想引导,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市场、道德和必要的行政手段〔8〕,建立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四)更加强调社会自我消解问题的自治能力。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更加强调尊重社会成员的社会政治权利,让社会成员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拥有发言权和影响力,尽快释放社会力量以增强其资质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组织和社区的自治功能,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体制,实现公民社会成长的建立。

四、问题意识是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将过去几十年分散的甚至是有冲突的社会管理思想整合起来,并在不断完善实践与理论的过程中对这些思想观点进行扬弃,进而建立起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而一个理论只有自身具备系统化的特征,才能在推进实践时提出系统科学的解决方案,更好地指导实践在新时期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与发展。

习近平强调,“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9〕。”这要求我们在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中始终保持问题意识。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步完善和發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发展,发现发展中的问题,从问题出发不断各处发展的弊端,推进制度建设的成熟。

(二)树立法治思维,强化社会治理科学化。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关键是坚持依法治理,跳出传统的“人治”思维模式,培养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强化社会治理科学化。习近平总书记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敢于啃社会领域的硬骨头,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在社会领域遇到的各种利益问题。

(三)推进理念创新,鼓励多方参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必须把理念创新放在重要位置,正确处理权利和责任的关系。党组织、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都有参与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责任,必须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参与,鼓励和提升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公民的责任意识和判断能力,完善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机制,实现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四)加强现代社会自治能力建设。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划清政府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步伐,在综合考虑政治环境、政策力量、经济条件、生态文明、文化因素等各种要素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主体多元、渠道多样的源头动员体系,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建立和完善联动机制的总体协调和参与机制的全民动员。

(五)以人为本,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民生、办实事〔10〕。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努力做到既继承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加快建设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治理中的思想引导作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4〕“ 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为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4〕在问题意识导向下研究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进一步树立问题意识,有利于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解决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求是,2013,(22):2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97.

〔5〕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军门社区调研〔Z〕.新华社福州,2014-11-02电.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16.

〔7〕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青年和青年工作纪实〔Z〕.新华社北京,2015-07-23电.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Z〕.新华社,2004-03-22电.

〔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

〔10〕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47.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