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教学实录及点评
2017-03-23孙海珍李洪军
孙海珍++李洪军
【内容说明】
《画风》一文写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但课文中对三个孩子画风的描写特别有创意,情境、语言也特别富有诗意。因此,很适合借助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儿童诗创作。
【教学过程】
一、指导朗读课文
1.通过示范,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师:上节课的整体引读,我们记住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他们三个的名字,再来读读写他们的句子,就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老师最想了解宋涛,就反复读了写宋涛的句子,并且了解到他的一些特点。同学们一起看看老师是怎样了解宋涛的。
宋涛说:“谁能画风?”
(爱提问题)
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
(爱动脑筋)
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
(会想办法)
风把雨丝吹斜了。”
师:“宋涛说:‘谁能画风?” 我读这个句子的时候,抓住了宋涛说的话,想到宋涛爱提问题。
(师标注“爱提问题”)
师:“谁能画风?”后面的标点符号是问号,应该怎么读?
(师指导生读句子)
师:我还画了两个词语:
“想了想”“斜斜的雨丝”,我从“想了想”这个词体会到宋涛爱动脑筋,“斜斜的雨丝”让我感到他很会想办法。(标注“爱动脑筋”“会想办法”)老师还要把他爱动脑筋、会想办法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范读)
2.用學到的方法读课文
师:你最想了解谁?像老师这样把表现他们特点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会儿告诉大家你了解到什么。
(生读)
师:你主要读了写谁的句
子?能把写她的句子说出来吗?
(1)了解赵小艺。
生:课文中赵小艺在房子
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爱动脑筋。
生:“眨眨眼睛、想了想”也说明赵小艺在想办法。
生: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师指导读准多音字“杆”)
师: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
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生练习读句子)
生:我还画出一个句子。“赵小艺笑着说:‘我还能画!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师:还有哪些同学找到了
这个句子?
师:你画了哪些地方?
生:“我能!”。
师:“我能”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生:应读出她很有信心。
(生读句子)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感叹
句,看谁先找到?
生:赵小艺笑着说:“我还能画!”
师:从“我还能画”你感受到什么?
生:赵小艺是第一个画出
风的,她还能画,说明她画风的办法真多。
师:赵小艺画了什么表示
有风?
生:她画了旗子在空中飘着。
师:还有呢?
生:风车在呼呼地转。
师:看到旗子在空中飘着,宋涛说——
生:“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
(师出示: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
风来了,风把 。)
师:看到呼呼转的风车,
我们说——
生:风来了,风把风车吹
得呼呼转起来了。
师:再来读读写赵小艺画
风的句子,把她爱动脑筋、会想办法、很有信心读出来。
(师出示:
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只见她在房子前
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
飘着。
赵小艺笑着说:“我还能画!”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2)了解陈丹。
师:我们一起找一找写陈
丹的句子。
(师出示:
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生: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师:你从这个句子中感觉
到什么?
生:陈丹很聪明,她了解
风的特点。
师:画了哪些地方?
生: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
棵弯弯的小树。
师:你怎么感觉有风了?
生:弯弯的小树。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陈
丹画风的句子,感受陈丹会想办法。
3.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师: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办
法多么巧妙啊,我们分小组来读读三位小朋友的对话。
师:引号里面是小朋友说
的话。我们四人一组,一位同学读引号外面的话,其他三位同学分别读三位小朋友的话。
(生分组读)
师:看你们读得这么热
烈,我也想参与进来,老师读引号外面的部分,一组读宋涛的话,二组读陈丹的话,三组读赵小艺的话。
(师生合作读)
【点评:读懂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是这一环节教学的重点;抓住人物的表情和说话的语气了解人物的特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是本环节教学的难点。教师通过示范,教给学生画一画、想一想、读一读的读书方法,很轻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可贵的是,教师很巧妙地运用风来时事物的变化进行说话训练,为后面续写诗句做好了语言、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的准备。】
二、练习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话
师: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里的景物好像都在动。
生: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师课件出示:显得)
师:“显”,是这课的生字,怎样记住它?
生:“显”上面是一个“日”,下面是个“业”。
师:请注意这个字的结构,是上下结构。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日”与常用的“日”字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个“日”宽一些。
师:你能试着用“显得”說个句子吗?
生:我刷了牙以后,显得更精神了。
生:我的同桌穿上了新衣
服,显得更漂亮了。
……
师: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段话。
生:(齐)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里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师出示补充阅读:
早晨,太阳升起来了,霞光照得到处都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那一片片小树林显得更美丽了。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偶尔有一阵汽笛声长长地响起,好像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周围的一切显得更神秘了。)
【点评: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并尝试运用。本环节中,教师抓住“显得”一词,通过口头说话训练让学生尝试运用,然后再补充朗读几个类似句式,最后回到文本句子中。有目的、分层次地引导,使学生无意识地关注了文本的语言形式及表达形式,形成了初步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三、练习续写诗句
1.朗诵诗《我们知道》
师:课文里三个爱动脑筋
的小朋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变成了画,一位儿童文学家却把风变成了诗。想听这首诗吗?老师把叶圣陶先生的《风》朗诵给大家。
(师配乐朗诵)
风
叶圣陶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梢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
2.联系课文内容续写诗
师:读完这首诗,你可以把课文中的现象编到诗里来吗?
师: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但是当看到雨丝斜斜
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了 。
师: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当看到小树弯下腰的
时候,我们知道风来跟小树嬉戏了。
师: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但是旗子在空中飘着
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师: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但是风车在呼呼转的
时候,我们知道风来做游戏了。
3.联系生活所见续写诗
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风来时事物的变化?想一想,试着把它编到诗里。
师: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当看到小草弯下腰的
时候,我们知道风来玩耍了。
师: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但是我的长发飘起的
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打招呼了。
师: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但是风筝飞上天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帮忙了。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都
成了小诗人。最后让我们把自己创作的小诗写下来,然后发表在我们的班级小报上。
(生写作)
【点评:诵读是培养记忆力和注意力的有效方法。叶圣陶先生曾对教师提出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低段学生理解、表达能力还不够强,但记忆力好、背诵东西快是其学习的优势,诵读对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表达力也有一定的开发、强化作用。我们的学生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里,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去朗读、背诵,接触最经典的传统文化,即便当时不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慢慢就会把经典中的智慧发挥出来,终生受用无穷。
将诗与课文内容链接,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又有益于诗文间的融会贯通,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得以发展。低段教材选入的课文语言大都优美活泼,读来朗朗上口。在本环节,教师由课内引向课外,由课文朗读引向诗歌朗诵与创作,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好,感悟大自然的美妙。可以感受到诗句的融入给课文的语言增加了韵味,增添了色彩,学生在诵读、创作的过程中智慧得到启迪,性情得以滋养。】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