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呵护质疑,催开语文课堂精彩之花

2017-03-23王丽芳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7年3期
关键词:杂草语文课堂文本

王丽芳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问难是发现知识、开启思维的开始,也是探索知识、发展思维的前提。然而,相比之下,传统语文教学更重视答案,而忽视答案的探索过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小学语文教学更应当提倡质疑问难,使学生能够勤于思考,主动提问,潜入文本深处,领略那道独特的风景。

一、激发质疑动机,让学生“有疑可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机是最有效的推动力。学生只有在学习动机的推动下,才能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潜入文本,细读教材,以汲取更多的养分。然而,传统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是学生无“疑”可问,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一味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没有时间和时机自主提问,就会渐渐地失去提问、质疑的能力。让质疑开路,让语文课堂呈现一道别样的风景,教师就必须要优化教学设计,增强学生的质疑动机。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稻秧脱险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通过巧妙地情境设计,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质疑动机。师:通过初读课文,我们认识了这篇童话中的一些角色。我们先来做一个民意调查:你最喜欢哪个角色?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喜欢“小稻秧”,有的喜欢“喷雾器大夫”,唯独没有喜欢“杂草”的。教师见时机已到,问:老师和你们不一样,我最喜欢杂草了。还没等教师说完,学生就开始七嘴八舌地向我提问,生:老师为什么喜欢杂草?生:杂草对小稻秧那么凶,你为什么喜欢它?生:杂草还抢了小稻秧的营养,它是个坏东西,老师为什么喜欢它呢?师:杂草真的如同学所说吗?我们还是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看看大家能不能说服我不再喜欢杂草。接下来,师生一起品读课文,教师邀请了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对“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等词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催化剂”,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说服老师,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对质疑的兴趣,促使学生走进文本,在朗读中感悟,在交流中增强认识,化无效为有效,变低效为高效,让课堂从“波澜不惊”走向“风起云涌”。

二、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

传统语文课堂中,很多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除了缺乏学习动机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质疑的习惯。很多学生都担心自己提的问题不够好,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因此,要让学生“有疑可问”,教师就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能够勇敢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九色鹿”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把提问的机会给了基础一般的同学,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一脸认真地问:“世界上真的有九色鹿吗?”听到这样的问题,其他同学都笑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示意同学停止哄笑,另一方面要对提问的同学竖起大拇指。师:你提的问题正好也是老师想问的?我们也曾学过《乌鸦与狐狸》《狐假虎威》的故事,故事里的乌鸦、狐狸、老虎是真的会说话吗?这的确是我们必须先弄懂的问题。接下来,师生一起就“民间故事、寓言、童话故事的虚构与真实”进行了交流讨论。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开始理解了一些民间故事的阅读规则,为学生深层次的挖掘文本,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这个环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再一次表扬了提问的同学,师:大家看,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多有价值啊,让我们全班都了解了一个重要的阅读规则,希望下次继续提问。顿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自信、勇敢是学生自主质疑的关键。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化尴尬为和谐,既让学生成功地解读了民间故事的阅读规则,同时也让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相信下次,这位同学还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引发多元思考,让学生“有疑善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更是深入探索和创造的源头。传统课堂中的学生多处于“全盘接收”的状态,讨论交流的话题也多是由教师提出的,一问一答的形式无法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堂呼唤学生的质疑精神,要让学生以理性的思维思考文本,以辩证的态度分析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按照课前预设,紧紧抓住了“着迷”“迷恋”“痴迷”三个提纲挈领的关键词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小主人公对昆虫的喜爱,而读到第九、第十自然段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一位学生把“很不情愿地把自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中的“放”字读成了“扔”,面对同学的失误,一个个小手举了起来,生:读错了,原文里是“放”。而也有同学表示支持,生:这里用“扔”不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大多数学生认为不能用“扔”,因为“扔”太随意了,用“放”可以表达出小主人公对小宝贝的珍爱。又一学生提出质疑,生:他把小虫子放在那里,会不会捡回来呢?师:对啊,大家想一想会不会“捡”回来呢?教师故意把“捡”字突出来,生:当然,他对昆虫那么迷恋……

深层次的质疑是将课堂引向深入的法宝,那些停留在浅层次上的质疑需要关注,那些深层次的质疑更值得探讨和研究。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提出了最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峰回路转,让课堂由错到对,绽放出了从未有过的光彩。

四、巧用生成策略,让学生“有疑乐问”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学生学习的乐趣不是提出疑问,而是由疑到释,由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到突然间的豁然开朗,这样的质疑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语文课堂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出发,来评价學生的质疑,从而实现问题的升华,实现文本的深入挖掘。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评价课文中的人物,许多同学都认为宙斯是一个凶残、毫无人性的人物。理由很简单,因为普罗米修斯前去盗火的时候,宙斯狠狠地惩罚了他。然而,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宙斯是铁面无私,秉公办事。因为国有国法,天上也有天上的法规,普罗米修斯盗火触犯了天规,理应受到惩罚,宙斯不过是履行自己的职责罢了。考虑到这样的理解正是儿童内心真实想法的体现,不应当直接否定,有疑才有进,释疑方能提高,于是,锁定问题焦点,“普罗米修斯为谁去盗火?”“宙斯阻止他盗火的原因是什么?”“一个为了人类的发展勇于牺牲自己,一个为了所谓的天规实施酷刑,你觉得谁对谁错?”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的眼中开始闪烁出光彩,可见他们对人物的认识比之前更加深刻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质疑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获得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如,上述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思维闪光的瞬间,充分挖掘、利用可生成性资源,把学生引入问题天地,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课堂上,变被动的教为主动的学,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成就别样精彩,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张家港市青龙小学)

猜你喜欢

杂草语文课堂文本
拔杂草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杂草
拔掉心中的杂草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