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与不买
2017-03-23木木
木木
小时候回老家,听村子里的老人讲过一个故事,说是过去有个孝子,一年深秋的时候,老娘重病不起,临终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吃一口西瓜。当年不像现在,即使三九天下着大雪,也能买个西瓜吃,对孝子而言,这几乎就是个不能完成的任务。但孝子还是抱了一丝希望急急忙忙跑到集市上找。也不知怎么这么巧,刚入市,就看见俩人蹲在路边儿,面前放着个大西瓜。
孝子喜出望外,连忙跑过去问“卖不卖”,回答是“卖,十两银子”。孝子一听,差点儿晕过去,“这不是抢钱吗?”于是孝子头也不回地往集市里走去。
卖瓜的是哥俩,见孝子走了,弟弟一个劲儿埋怨哥哥“太贪心”。“一两银子已经不少了,偏要十两。”哥哥从后腰抽出了西瓜刀,手起刀落,大西瓜一分为二,黑籽红瓤,闻那味儿,就知道是个甜瓜。弟弟以为哥哥没卖成西瓜,后悔得疯了。哥哥手没停,一刀下去,半个西瓜又分成了两半,然后一手一块拿起来,塞给弟弟一块瓜,说“吃”,然后自顾自地吃起来。眼见弄成这种局面,弟弟也没办法,只能跟着吃。
兄弟俩刚吃完半个西瓜,孝子又转了回来——整个集市再没有一个卖瓜的。看到兄弟俩跟前只剩了半个瓜,孝子咬咬牙说:“这半个我买了。”哥哥说:“行,十两银子。”孝子眼里要冒出火来。哥哥又举起了刀,说:“买不买?不买,我们俩再吃一半,剩下的还是十两!”听闻此言,孝子彻底崩溃,想到正在床上捯气儿的老娘,没办法,扔下钱,抱起半个西瓜就往家里跑。
讲这个故事的立意点是:买东西前,千万不能让人摸了老底去,否则,无异于伸着脖子让人宰。不过,本人当年还小,注意力全集中在那俩卖瓜的——这俩人太坏了!尤其是那个哥哥,当然那个弟弟也不怎么样!
你看,成年人和小孩子的差别就在这儿。小孩子总是要感情用事的,总爱动不动就给人贴标签儿,这个是坏蛋,那个是好人;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集中于“别人应该如何如何做”“不这么做就如何如何”上;而成年人就不会这样“简单”,遇到事情,往往会首先想一想“我该怎么办”,“我这么办了,对方会怎么做”,以及“对方这么做了,我又该如何应对”,等等,总之思维会复杂得多。
不过,有时候让人有些泄气的是,在异常复杂的世事面前,即使思维复杂得多的成年人,应付起来也往往捉襟见肘,那窘样子,跟小孩子也差不到哪儿去。就比如在“买还是不买”这种事情上吧,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
就拿房子和股票来说吧,买还是不买,大约这是现在这个时候,最让人犯难的两件事儿了吧。买吧,没准儿集市后头还有更便宜的瓜;不买吧,没准儿最后花同样的钱只能买到半个瓜;或者索性就铁了心永远“不买”,但家里躺着个眼看快咽气的老娘,留着钱还有什么用?左看看、右看看,终究还是拿不定主意;尤其是看到前院儿的老姚买了让人骂、让人打,而东院儿的老吴买了却让人夸,你估计就更不知道这个时候是应该买,还是应该不买。
看来,还是脑子不够用!不过,这也用不着太惭愧,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脑子够用的终归是少数;所以,脑子不太够用的大多数们,只要糊弄着、凑合着过,也就行了。好像,这也挺符合自然法则的。
(摘自《證券时报》 图/黄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