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机器思想及其对认识互联网的启示*
2017-03-22杨攀
杨攀
(西南大学法学院,重庆400715)
马克思的机器思想及其对认识互联网的启示
*
杨攀
(西南大学法学院,重庆400715)
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包含了丰富的机器思想,内容涉及机器的性质,机器对生产方式、资产阶级政权、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机器的发展前途。在产生和影响上,马克思所处时代的机器与今天的互联网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决定了《资本论》中的机器思想对深刻认识互联网以及利用互联网发展生产力、化解网络政治经济问题、引导家庭和社会适应网络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机器思想;互联网
马克思对机器现象及机器的性质、影响和发展前途所进行的深刻阐述构成了马克思的机器思想。马克思对待机器现象的态度以及在分析机器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同样属于工具范围、同样复杂且影响力巨大的互联网及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的机器思想
马克思的机器思想包括三个主要的方面:机器的性质、机器的影响和机器发展的前途,下面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分别加以梳理和提炼。
(一)机器的性质
马克思认为:“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这样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这个机构用许多同样的或同种的工具一起作业,由一个单一的动力来推动,而不管这个动力具有什么形式。在这里我们就有了机器,但它还只是机器生产的简单要素。”[1]432从这段话出发可以发现机器的以下性质:
1.历史阶段性
马克思特别强调机器的历史阶段性,将自己论述的对象限定为:“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马克思并未使用“最初的”这类词语来限定机器,而是把机器放在其所处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上,即“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来看待,从而具有了历史纵深感和合理性。这个限定表明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了机器永续改进的前景,机器的发明、使用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机器才可能下定义,而且这样的定义也才具有现实意义。
2.劳动替代性
马克思分析了他人的机器观点,例如“工具是简单的机器,机器是复杂的工具”[1]428。马克思指出:“他们看不到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甚至把简单的机械力如杠杆、斜面、螺旋、梗等等也叫做机器。”马克思认为机器的性质是替代人的劳动,原话是“用这样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马克思强调机器代替的是“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一个工人往往只能同时使用一个工具,机器代替了工人驱动工具运动,即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效果相同的情况下,使掌握工具的人被“机构”代替。这个“机构”被马克思称为工具机。
3.规模和效率性
如果替代人的劳动的“机构”只能带动一个工具,即只能同时代替一个人的劳动,则其在生产上的意义将大打折扣,甚至由于低效率而根本不可能获得发展。因此,机器不仅要代替人的劳动,而且一定要具有规模效应。马克思说:“这个机构用许多同样的或同种的工具一起作业”,这就表明机器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同时替代多个人的劳动。在当时的纺织业中,工具机所体现出来的主要是同时使用多个同样或者同种的工具。就机器的规模效应来看,同时使用一个能够承受或者发出更大力量的工具,或者使原来的工具运转频率加快也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所以机器具有的规模和效率性是其最大的优越性。
4.单一动力性
机器是否只能是单一的动力来源呢?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这是个事实。在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大多数使用蒸汽机或者内燃机的机器都同时还要使用电动机作为动力的来源,而且“动力”的内涵也被扩大了,电力不通过电动机而是直接推动电子的运动就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单一动力”只是机器的阶段性特征,用“能量”来替代“动力”更为合适,即机器必须有能量来源。
5.发展的系统性
马克思说:“在这里我们就有了机器,但它还只是机器生产的简单要素。”马克思认为当时的机器“只是机器生产的简单要素”,这表明马克思只是将机器作为大工业中的机器体系的一个构成因素,他指出:“只有在劳动对象顺次通过一系列互相联结的不同的阶段过程,而这些过程是由一系列各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的工具机来完成的地方,真正的机器体系才代替了各个独立的机器。”[1]436可见马克思是从机器的作用状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机器体系的,从完成一定工作的角度观察,机器体系就是由多个“互为补充”的机器组成的“大机器”,是机器之间的空间位置和工作时间的有机组合——机器的系统化。
(二)机器的影响
马克思揭示了机器在生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和生产过程的必然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得到了特殊的应用”,劳动者“只是围绕着生产工具或机器、机器体系进行活动”[2]。
1.机器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基于《资本论》的定位和内容逻辑,《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中所蕴含的机器思想的逻辑框架是剩余价值论。
(1)机器不能创造价值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1]60剩余价值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剩余使用价值产生至到整个社会的使用价值极大丰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这个期间[3],社会的剩余使用价值的多寡,不能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质。机器的使用虽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机器只不过是将其自身的价值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并且整体性地导致商品价值的降低。从根本上说,机器的使用只是表明人历史地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的需要的程度又跃升了一个层次。机器发展的终极效果是与其它自然条件一起构成一个充分满足人需要并且不需要人被动参与的自动体系。只有到这个时候,机器才最终地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才会使剩余价值规律丧失基础。
(2)机器增强了资本的力量
由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使用价值(商品)归资本所有者,从而剩余价值归资本所有者,因此使用机器所增加的生产能力,只能是增大了资本及资本所有者的力量。资本大规模使用机器以后,一方面,造成原有工作岗位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因为劳动力量的降低又把妇女、儿童卷入工作岗位竞争之中,从而进一步造成劳动力的大量剩余。这样,机器的使用在提高生产力增加使用价值产出的同时,又降低了工人的实际工资,使得更多剩余价值集中到资本所有者手中,表现为资本量的增加和工厂的规模、机器使用率和生产的复杂程度的提高,一句话,资本的力量增强了。从历史的进程来看,这种资本力量的增强扩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使他们最终掌握了国家政权,使他们在占领国内市场之后又以占领国外市场的方式,对他国和殖民地进行剥削。这一切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增强了资本的力量。
(3)机器提高了工人的斗争意志和能力
机器在增加资本力量的同时,却没有直接改善工人被剥削的地位。表面上看,由于机器的大量采用,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单次需要付出的力量减轻了。但是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和“工厂”[1]453-492中所描述的,妇女、儿童因此被纳入在机器“指挥”下劳动的队伍,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劳动强度、紧张程度大大增加,工作场所的条件非常恶劣,从而工人阶级处于更为深重的压迫和剥削之下。由于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导致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工人群体的收入长期处于维持劳动力生产的最低水平线,但资本家却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机器的采用一方面增强了资本的力量,另外一方面直接导致工人处于更为悲惨的境地,这必然会提高工人的斗争意志。由于机器不断替代从事简单劳动的工人,新的岗位需要的工人往往不能仅有简单技艺,而需要具备一定科学知识和技能。资本在被迫改善对工人的教育,从而提高工人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也客观上使工人的阶级自觉性和斗争能力得到了提高。操作机器的工人无疑也比以往的工人更有能力掌握先进的斗争工具。
2.机器对资产阶级政权的影响
(1)机器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及不断改进,大大增强了资本的力量,从而使掌握资本的资产阶级对于国家政权具有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经过政权争夺过程中的暴力、妥协(如英国)与反复(如法国),资产阶级最终控制了国家政权,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机器只不过是生产方式中的标志性事物。
(2)资产阶级国家政权被迫改善工人待遇
尽管工人个体抗争和工人运动会被国家机器所镇压,但资产阶级最终也需要作出一定的让步,特别是当使用机器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使用价值,社会剩余产品相对过剩形成周期性经济危机,工人运动影响到资本“正常”获取剩余价值的时候。工厂法的制定、修改以及扩大适用范围,对于保障工人的劳动条件,限制工作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减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工人运动,保障工人的基本生活,使资本与工人这对对立统一关系中的工人一面不至于毁灭,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资产阶级国家建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缓解劳资矛盾,保障工人劳动力生产的可持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3)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议会民主的利用
由于工人阶级深刻意识到政治和法律制度等对自身的地位及所遭受的剥削有强烈的确认和维护作用,从而在政治上觉醒并积极投身于争取正当的政治权利的斗争,比如英国19世界30年代开始的“宪章运动”。其它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不同程度地,以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去。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调整,工人在政治领域的直接斗争成为减轻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境地的重要途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扩大了选举权的范围,这一变化是英国贵族阶层、新兴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等利益团体的激烈博弈与妥协共同作用的结果。”[5]
(4)机器大工业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机器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足以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根本缺陷,因此,无论资本主义制度作出怎样的改善都不可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的问题,新的改善措施总是在解决眼前问题的同时造成更大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社会福利制度,在缓和社会矛盾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财政危机。这种财政危机进一步拷问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以及资本主义生产的全球化与经济和国民福利的国别化。
3.机器对家庭的影响
(1)机器使妇女和儿童大量进入工厂
机器的使用降低了劳动过程中单纯的力量需求,这为工厂雇佣妇女、儿童提供了条件。资本家为了减少工资支出大量雇佣妇女和儿童,导致增加了雇佣工人的总体数量、拉低了工人的实际工资,使得原本一个男成年工的工资可以养活全家变成需要家庭中的妇女、儿童都参加工作才能维持家庭生活。“机器把工人家庭的全体成员都抛到劳动市场上,就把男劳动力的价值分到他全家人身上了。”[1]454这使得资本对于工人的剥削加重。
(2)机器使原来的两性关系逐步瓦解
妇女参加工作同时使原来的两性关系逐步瓦解。妇女成为与男子一样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并且共同承担外出挣钱养家责任的人,妇女对男人的依附关系逐步解除。经济上的逐步独立,使妇女在精神上也逐步独立,妇女的权利意识得到提高,并且由此扩大到社会生活和政治领域。这是积极的方面。由于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劳动,原本主要属于男子的所谓“性解放”,也逐步地被妇女所享有。成年男性主导的家庭宗法关系开始解体。
(3)机器影响妇女健康和儿童成长
机器的采用对于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恶劣的工作环境给妇女的身心带来严重的损害,甚至还会引起妇女的道德堕落[1]572。而更重要的影响是,导致妇女无暇照料年幼的子女,使其必须的营养和教育被严重忽视,使其身体的成长、道德培养和知识教育受到损害。由于儿童同样可以被雇佣到工厂工作,儿童受教育和游戏的时间被剥夺,在不得不过早地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过程中,身体的成长受到直接或者潜伏的损害,甚至肢体也容易在事故中被机器残害。由于儿童可以带来家庭收入,也就容易导致父母堕落到利用子女的地步,从而损害亲子之间的健康情感。由于儿童脱离父母的照管,而被放到只顾尽可能剥夺劳动力的工作环境中,儿童不可避免地更容易受到道德堕落因素的影响[1]534。
(三)机器的前景
机器在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并且将因此而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
1.机器的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马克思指出:机器“是人的产业劳动的产物,是转化为人的意志驾驭自然界的器官或者说在自然界实现人的意志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6]197-198。进一步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6]196可见,马克思已经从机器及大工业的发展中发现了解决人物质需求的根本途径,即通过机器及由机器构成的日益强大的工业体系,运用自然力量来最大程度地自动生产出满足各种需求的使用价值。人在此过程中的劳动量将不断减少,人将通过运用智力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让被改造过的自然物质和能源“自然”地为人服务。这样,机器的发展就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了条件。
2.机器的发展改善现实社会发展的条件
由于机器是生产力的标志,是提高生产力的主要物质依托,人们意欲通过改造自然环境实现自身物质需求的各种活动,都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地借助机器这个物质中介手段而非人手。人需要凭借机器探寻、开发和利用能源以推动所有机器的运转,凭借机器可以将自然能源运用到机器生产其它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并且为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提供条件,例如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工具,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甚至是直接改善机器本身。除了生产过程本身以外,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抵御外来入侵及破坏也都依赖于机器;在国防和抵御其它破坏的领域,也需要先进的机器体系协同运作,等等。
3.机器的发展创造剩余时间
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持续发展,将使机器不断地代替人的“直接形式的劳动”,并将最终发展到“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立的形式”[6]197。从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由人与自然之间的压迫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压迫,转向个人的真正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自由联合,即由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自然对于人的物质层面压力解除的同时,导致人与人之间剩余价值剥削的解除,生产关系将发生质的变化。人将因此而获得充分的剩余时间,享有极大的自由。随着机器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时间总体而言将逐步缩短。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机器思想包含了马克思对机器的性质、机器的影响和机器发展前景的论述。这些论述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今天认识互联网既具有立场、观点上的指导意义,也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的机器思想对认识互联网的启示
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机器思想对于今天深化互联网认识、完善促进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启示。
(一)深刻认识互联网的生产力功能,以“互联网+”计划促进经济发展
1.在生产和服务领域普及互联网的紧迫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都需要借助互联网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认为机器的功能是带动简单的工具运行。网络最初是为了连接两台计算机,使之进行直接数据交换。发展到今天,互联网连接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没有改变。互联网的存在和运行不仅依赖于计算机,而且具备使计算机以及由计算机所控制的其他机器,按照人的设计和指令协同工作的功能。马克思认为机器的实质是能够代替人的劳动。互联网作为机器的产物和延伸,不仅代替人传递信息的简单地劳动,而且与信件、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传递信息相比,具备方便、快速、大容量和多向互动的特点,从而使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增加的边际成本低,服务对象几乎可以无限扩大。国家应该加快实施“宽带中国”计划,将互联网的普及和提速工作摆在比交通运输工作更为优先的位置,因为通过互联网普及其所收集到的需求,可以为科学合理地布局交通网络提供依据。总之,我国必须加快互联网在生产和服务等各领域的普及。
2.实施“互联网+”计划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一,互联网将使机器连接为世界性的机器体系,应当加快互联网在生产制造和传统服务业的深入应用。马克思是从机器的作用状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机器体系的,认为机器体系的特征是“一系列各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即机器体系是由多个“互为补充”的机器组成的“大机器”,是机器之间的空间位置和工作时间的有机组合——机器的系统化。显然,现有机器体系受到动力来源、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的严重限制,而被分割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城市和工厂之中,相互之间的协作成本极高。机器之间协作的关键是研发设计、市场和销售信息的流通,互联网将使机器及其操作者的信息交流变得非常容易。这将逐步突破机器之间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促成机器与从事设计、开发等工作的人一起,超越车间、超越企业、超越国界,更紧密、更直接地连接,组成一个更大型化、更系统化、更自动化的机器体系。这将产生更大的生产能力、更有效的资源配置,这便是“工业4.0”的追求和“互联网+”的威力。因此,国家必须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过统一信息编码、传输和加密的标准,升级机器设备,使互联网在传统产业上尽快普及。
第二,互联网提供了防止破坏性生产能力的手段,政府和全社会应该促进绿色生产。在互联网出现和大规模应用以前,西方发达国家也通过法律的和社会的手段防范社会生产力破坏自然环境。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既要运用社会监督、法律规范的手段,同时也需要利用互联网提供的防止社会生产能力异化的手段。由于互联网对机器大规模连接以及互联网使用的普及化,使得无论是国家还是普通民众监督企业和个人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变得异常容易。社会公众对于国家的环境保护监督也因为互联网而有了更有力的手段。政府和社会在促进绿色生产、限制破坏性生产能力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利用现有互联网地图软件建立全面公开的污染地图,发动全民积极监督;二是,利用现有互联网地图软件通过街景图、卫星图、环境监测图,建立互联网环境情况变化动态监测平台;三是,利用互联网公布企业和公共单位的能耗图,倡导全社会节约利用资源;四是,政府建立开放互动的网络环境信息公布和监督投诉平台,定期发布环境报告、曝光违法制造环境污染的企业及其生产的产品。
第三,互联网普遍性降低了信息获取门槛,应当完善法律制度,促进知识信息分享和知识产权保护。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宽带中国计划”的实施,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但是互联网上高价值的、系统的知识信息还比较缺乏。当前存在知识信息的生产者收益少,而网民获取知识信息不方便、成本高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借鉴互联网企业的免费政策,例如网民免费收听音乐,提供者以音乐免费带来的点击量获取广告收入和增值服务收入。国家应当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维护互联网信息提供平台的正当权益,并且规范其与知识信息生产者的授权协议进而保护知识信息生产者的利益。同时,国家应当在全社会倡导开放共享并且保护知识产权的风尚。
(二)深刻认识互联网的政治经济影响,既鼓励投资也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
1.高度重视互联网带来的负面政治经济影响
马克思指出:“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并同机器体系一道构成‘主人’的权力。”[1]487互联网的采用无疑也进一步增强了资本的力量,将无形中提高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主要表现是劳动者的工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互联网应用对社会化大生产能力提高的好处,首先归于资本所有者,然后被各种缺乏监督和民主制衡的公共权力的享有者所攫取。马克思指出机器并不创造价值,只不过是将机器中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互联网也是如此,互联网并不会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只能是劳动者的有效劳动,剩余价值的来源也只能是劳动者。互联网与机器一样,它在生产上的普遍应用虽然极大地促进了使用价值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但并没有改变劳动者与资本的基本关系。互联网的采用使机器形成更大的机器体系,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节省中间环节,对于资本和整个社会生产而言无疑是积极的,但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却是工作机会的减少。因此,需要强调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以缓解劳资矛盾。
2.化解互联网条件下政治经济矛盾的基本途径
第一,互联网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需要继续鼓励和保护投资。在中国互联网商用化的近20年时间里,中国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财富的增长速度远超过了传统行业,现在中国市场上的互联网大公司都在发展的关键时候得到了国际资本投资。伴随这些公司的发展壮大和上市,这些国际资本和成功的创业者也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在市场环境和国际资本的支撑下,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国家的互联网蓬勃兴起,不仅为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贡献了力量,而且培育了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精神。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发展到今天,未来的空间只有转向生产制造和传统服务行业。当互联网进入生产制造和传统服务行业时,面临营销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难度越来越大的问题。因而,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上继续鼓励投资互联网领域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正视互联网应用拉大收入差距的现实,保障劳动者的收入同步提高。如果国家不积极主动地同步提高劳动者阶层对新增社会财富的分享,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相比较而言,在不打破原有的国家体制情况下,通过和平讨论和体制内斗争来主动调整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远比通过影响社会稳定的长期罢工或者暴力对抗要可取。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一是需要将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落实到位,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二是重点解决互联网应用带来的“网络加班”问题,保障劳动者劳有所得;三是保证全国各地逐年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四是取缔垄断行业和政府等公共机构不合法收入,调整不合理的收入;五是专项调查解决诸如快递、网店员工等互联网新兴服务行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六是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堵塞税收漏洞,尤其是高收入人群的偷逃税问题;七是提高和落实老年人、残疾人和其他特殊困难人群的社会保障待遇。
第三,重视互联网对民主和法治的影响,扩大政治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互联网所具有的信息传递方便、快捷、大容量和交互性的特点,导致社会经济利益的产生和变动的信息、政府和社会的经济利益分配的信息传递速度快,使通过政治活动公正处理经济需求的必要信息拥有量,在政治决策人和民众之间差距明显减小,使各种不公正的政治制度和措施变得异常的明显。另一方面,也由于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异常容易,个别民众的政治分析和正确判断易于引起共鸣,从而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舆论压力。例如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利益分配严重不满的群众利用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所表达的主张,往往决策人就难以做出明确而且有理有据的回应。政治决策的依据和证明的模糊性由于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而变得越来越不可接受,唯有通过民主程序才能够化解这个矛盾,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概莫能外。民众获知信息和相互通过信息传递使其社会组织能力的提高,对于发展民主政治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由于信息获取和传递方式的改变,也使个人反对政治不公和反抗社会的力量不断增强,这种力量有时候表现为正能量,例如美国前中情局雇员斯诺登揭露美国政府大规模监听国内外电话的丑闻。有时候这种力量就可能表现为负能量,使一些偏激的政治观点、体现小团体利益的观点占据舆论的主流,并进而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需要通过法治来保护政治信息传递上的正能量,规范和限制政治信息传递上的负能量,并且迫使公共权力的行使走向透明和公正。
(三)深刻认识互联网的家庭社会影响,引导家庭和社会适应网络社会环境
1.高度重视互联网对家庭和社会的复杂影响
正如机器的出现和大规模使用一方面改善了家庭和社会生活条件,另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家庭和社会负面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对家庭和社会生活也是有利有弊,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对家庭和社会生活影响的两面性表现在:一方面,信息传递速度更快、更便捷,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沟通方式特别是社交网络,使家庭成员有条件与更大范围内的人更加频繁、更为隐秘的交流,为夫妻之间的不忠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世界的开放性,也使得子女更容易接触到消极厌世思想、极端宗教思想和迷信、淫秽、暴力等不良信息,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对于社会文化教育事业而言,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高速、大容量、互动式传递[7],所促成的大数据资源爆炸式增长,既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同等程度地使原有文化教育手段丧失了效能。不仅如此,互联网个人隐私保护面临重重困难,联网机器对劳动的替代逼迫人提高创新能力和注意内在发展。这些情况的出现,迫切需要人们不仅关注到互联网普遍应用带来的正面影响,还要高度重视其负面影响并加以积极应对。
2.引导家庭和社会适应网络社会环境的基本途径
第一,顺应互联网条件下家庭成员更加独立和自由的趋势,逐渐调整家庭的功能。在家庭关系引导上,单纯倡导传统道德观难以有效化解互联网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适应互联网对家庭内外关系的影响,特别是要顺应互联网使得个人在情感和经济地位上更加独立和自由的趋势。国家和社会需要正视家庭的经济保障、情感慰藉、人口生产功能的调整需求,引导形成适应网络社会环境的家庭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
第二,直面互联网带来的社会文教创新压力,调整主流文化引导方式和积极改革教育教学体制。互联网的普及造成社会文化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党和政府对主流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引领方式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将文化宣传引领与社会自发、市场驱动的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从集中宣传引领向多层次、多角度、分散的宣传引领转变。同时需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教育教学新环境,推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学校教育和自我学习制度的形成[8],加快大学、中学教学体制改革,净化网络环境,帮助青少年健康用网[9]。
第三,需要正视互联网带来的隐私现实,采取法律和社会的个人自由保护措施。在互联网条件下,个人容易获得社会信息,也同步地更加容易获得他人的个人信息。与之相对,个人或者单位的网络活动信息也同样被信息服务提供者所收集和储存。在网络社会,知人和被人所知变得越来越不可避免,并且个人隐私或者单位秘密更加明显地体现为自由或者经济利益。国家和社会应当更新隐私概念,强调大规模持有、使用个人信息、单位秘密必须有正当理由,重点打击恶意公开传播他人隐私或者以有害的形式使用他人信息。基础电信服务商、网络通信平台等应当承担垃圾电话、信息的阻断义务,可以建立由基础电信服务商、网络平台提供者对垃圾信息和垃圾电话损害的先行赔付制度,以遏制垃圾信息、垃圾电话对个人自由和单位正常工作秩序的损害。
第四,适应互联网推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引导人们转向内在的发展。互联网的普遍使用带来的社会生产力提高,一方面,增强了使用价值的生产能力,使用商品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减少了重复性的简单工作机会,对劳动者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和社会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通过加大投入,普遍性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长远来看,人们的空闲时间必将越来越多,引导人们从对物质的无限需求走向内在的发展,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引导人们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完善,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安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顾海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读解的新视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摘选评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3):3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5]李军,张怀印.英国1867年改革法述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6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杨攀.互联网的性质:与机器对比的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1-98.
[8]杨攀.网络环境下法学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及改革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16(3):44-51.
[9]杨攀.我国互联网内容分级制度研究[J].法律科学,2014(2):184-192.
Marx’s Machine Thought and Its Enlightenment of Understanding Internet
YANG Pan
(Law School,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Marx’s“Das Kapital”and the manuscript contain rich thoughts of machine,such as the nature of the machine,the machine influence of the mode of production,the bourgeois regime,family and society influence,and also the future of machine.On the cause and influence,machine in Marx times is highly similar to the Internet today,thus the machine thought in“Das Kapital”play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al role to understand the Internet and to use the Internet to 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s,to solve the network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oblems,to guide the family and social adaptation to the network society and so on.
Marxism;machine thought;Internet
A81
:A
:1673-8268(2017)01-0089-07
10.3969/j.issn.1673-8268.2017.01.015
(编辑:刘仲秋)
2015-09-24
:2016-10-11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互联网未成年人不适宜信息治理研究(2014QNFX36);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网络化消费品质量法律问题研究(15SFB2035);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立法问题研究(SWU1509509)
杨 攀(1979-),男,四川仁寿人,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互联网理论与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