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境遇探析

2017-03-22蔡太芝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辅导员

蔡太芝

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境遇探析

蔡太芝

当前,辅导员话语权由于受自身素质的制约、身份角色的多重性、教育对象及教育环境的变化、职业认同感的缺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弱化的困境。提出了应从确立辅导员教育主体地位,唤起辅导员话语理性自觉;提升辅导员素质水平,增强话语能力;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转变话语方式;重塑辅导员工作机制,促使其根本性工作职责和话语领域的回归等方面来改善高校辅导员话语权弱化境遇。

高校辅导员;话语权;弱化;境遇;改善

话语权包含2层含义,一是指说话的权利,即“表达权”的一种基本形式;二是指话语的影响力,即话语表达所产生的影响力以及由此所体现的掌控力和社会地位。高校辅导员话语权指的是辅导员根据社会分工和职责要求,在教育工作过程中说话的权利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力,是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提高工作实效的保障[1]。现实中,经常出现辅导员苦口婆心、千叮万嘱,然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画面,甚至出现辅导员集体失语的现象[2]。因此,必须着力改善辅导员话语权弱化的境遇,以增强辅导员对学生的实际说服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一、辅导员话语权弱化的困境

(一)自身素质的制约及对话语权的不当使用导致话语缺失

由于辅导员自身素质的制约,可能导致其话语能力不足,缺乏话语权威。如辅导员缺乏言语表达技巧,导致其话语生硬、单调,话语内容及语言表达缺乏鲜活性。又如辅导员较多使用空话、套话,甚至官腔官调,缺乏对学生世界、现实生活的充分关注,导致其话语做不到真正的“接地气”,富有人情味。网络信息多元化时代,辅导员若仍然固步自封,采用陈旧的观念、老套的方法管理、教育学生,自然难以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难以承担教育引导的重任,进而导致其话语力量日渐式微。

辅导员话语权使用不当将进一步弱化辅导员话语影响力。一是辅导员在不自觉间成为了行政话语的附庸。辅导员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行政权势,因此辅导员对于行政话语的使用习以为常,甚至成为高校行政部门的“代言人”和行政话语的“传声筒”。如经常使用“上面要求”“学校规定”“政策就是这样”等话语。辅导员利用制度性规定将自身话语隐匿其中,导致自身话语权的主体性虚化,使其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变成了制度性的人际关系。二是辅导员话语霸权的存在。部分辅导员为达到管理的目的,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生硬的说教,忽视了教育的本质。采用强制性话语方式,话语中时刻离不开“惩罚”“规训”,这并非辅导员掌握了话语权,树立了权威,而恰恰体现了其话语的苍白无力,是话语失落的表现。采取强制性话语方式容易使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形成非对称关系,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在消解青年学生话语表达意愿的同时,进一步弱化辅导员话语影响力。

(二)身份角色的多重性及工作负荷超重对话语权的削弱

辅导员在高校扮演着多重角色身份。作为高校教师,辅导员需要进行相关的课程讲授和学术研究,但由于其身份角色的多重性,根本没有充足时间去精心备课。又由于辅导员自身缺乏专业背景,不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学术理论修养不足,精力有限等,使其很难做好科研工作,有些甚至认为不用搞科研,从而弱化了辅导员学术性话语。作为管理者,辅导员主要负责相关工作的传达、贯彻和落实。作为服务者,辅导员承担着众多事务性工作,如就业服务、安全教育、生涯规划、贫困生资助、班级文体活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琐细的日常工作使辅导员话语走向平庸化。身份角色的多重性使辅导员工作负荷超重,部分高校把各种事务性工作都交给了辅导员,导致其工作领域无边界扩散,甚至被定位为“行政服务人员”。繁杂的事务、不规则的工作节奏使辅导员在工作中感到身心疲惫、分身乏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被边缘化,部分辅导员甚至成为学生工作的附庸,使其教育者角色逐渐淡化,进而导致其专业性话语权逐渐丧失。

(三)教育对象及教育环境的变化对话语权的消解

自媒体时代,教育主客体、教育环境、教育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辅导员管理、服务、育人的方式。一方面,自媒体环境下,社会从封闭走向了开放,打破了传统“你传我受”的教育模式。教师、辅导员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辅导员的知识权威,打破了教师凭借知识、经验优势掌控话语权的局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来自由选择教育者、自由获取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资源,从而实现教育主体、教育内容的多样化。部分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不足,无法有效获取、运用信息,话语表达、话语吸引力不够,削弱了其主体地位和权威性。另一方面,自媒体时代,打开了“观点自由市场”的新空间,众声喧哗的话语进一步淹没了辅导员话语。自媒体具有传播主体平民化、传播内容多元化、传播极速化、受众交互性、空间虚拟性等特征,更受学生青睐。网络信息纷繁芜杂,呈多元趋势,网络媒体的众声喧哗在无形中消解了辅导员话语影响力。青年学生主体意识觉醒,善于自我表达,主张个人权力和自由,倾向于颠覆传统价值观念,容易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产生本能的抵制,从而使辅导员面临失语危机。

(四)辅导员工作认同感的缺乏导致话语权的失落

一方面,辅导员并不是专业教师,长期以来备受外界质疑,使其话语空间更加受限。部分高校不够重视学生工作,认为学生工作可有可无,进而对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认同度较低。与专业教师队伍相比,进入辅导员队伍的门槛较低。同时,辅导员工作事务化造成其工作重心偏转,导致学生在心理上较难认同辅导员,认为他们仅是处理学生工作的服务者、管理者。另一方面,部分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缺乏认同感,使其逐渐沦为高校话语体系中沉默的“失语者”。他们总是在处理一些学生工作的琐事,对工作的价值、意义认同度不高,甚至对其职业价值产生质疑,把辅导员作为过渡性角色,刚加入辅导员队伍便开始考虑将来如何脱离[3]。他们不仅认为辅导员这一职业难以获得成就感,工资待遇低,晋升空间小,受困于对未来发展的迷茫,对教育工作缺乏主动性。还认为只需要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把话语权隐匿在学生工作中,而不是积极地发挥自身话语影响力以增强教育力度。

二、辅导员话语权境遇的改善

(一)确立辅导员教育主体地位,唤起辅导员话语的理性自觉

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关注辅导员的长期发展,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来解决辅导员的职称和出路问题。明确辅导员的身份地位,在身份上和教师一视同仁。在提升社会对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同时,解决辅导员“敢说”的问题。高校应高度重视、关心辅导员的工作、生活和成长,充分维护其切身利益,提高其相关待遇,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和机会。举办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树立辅导员队伍先进典型,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关注辅导员的良好氛围。同时,高校应引导师生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肯定优秀辅导员群体话语权的重要性。增强辅导员从业自豪感、职业认同感,赋予其更大的话语空间,使辅导员真正成为一个可以有为、能够有为、被人认可的职业。在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同时,唤起辅导员理性自觉,使其能够高度关注自身话语角色,注重自身思想、情感投入,在理解、把握学生的基础上唤起学生的主体性。

(二)提升辅导员素质水平,增强话语能力

一方面,高校必须以严格的标准选聘辅导员,既要注重稳定数量,更要注重提高质量,确保其能很好地胜任辅导员工作。要加强辅导员再教育工作,通过各方面的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能力和工作专业化水平,强调辅导员走专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理论素养、道德修养和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辅导员人文素养能使其话语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提升辅导员理论素养能使其扩充知识储备,深化理论研究,努力形成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建构起一定的学术话语权,从而增强学生对辅导员作为教育者的角色认同。积极开展学生工作理论研究,在掌握教育规律以及大学生思想形成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增强话语针对性、实效性。提升辅导员道德修养能使其塑造“无声话语”,用自身的实践品行和人格魅力作为无声的教材来赢得学生的认同,以增强话语说服力,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提升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能使其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自媒体平台主动走进学生,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寻找与学生之间的兴趣契合点,通过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善于使用网言网语来引导舆论和开展教育工作,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提升辅导员话语的亲和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转变话语方式

一方面,辅导员要积极转变话语表达方式,提升话语艺术,增强话语时代色彩。辅导员不应只是进行口号式的号召或者采用话语暴力,而应将一些宏大、硬性的制度性话语转化为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的人性化话语[4]。确立学生教育主体地位,遵循“三贴近”原则,增强话语趣味性,以轻娱乐的方式传递教育信息,提升学生对辅导员话语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剔除以理压人、以势压人的思想观念,多以“希望”“期待”等鼓励性话语取代“必须”“否则”等强制性话语。消除话语霸权,借鉴互联网“去中心化、平等互动”的思维,善于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尊重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权,将“知”“情”“意”“行”进行有机结合,在平等对话中增强话语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善于从社会大众话语和大学生话语中汲取营养。多关注生活世界,尤其是在自媒体环境下,需清醒辨识各种社会大众话语,合理利用其中的有益成分,敢于批判错误言论,在众声喧哗中表达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了解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方式,采用“接地气”的话语促进交流,扩大共识,增进感情。通过转换和创新话语内容、话语方式,提升话语技巧,积极找寻和学生话语之间的相容点,在提升信任度和认可度的同时赢得学生话语权。积极走进学生生活,立足于学生现实需求,将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和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避免进行假大空的宣传教育,以提升话语对现实生活的阐释力和说服力,增强话语表达的现实感和实效性[5]。

(四)重塑辅导员工作机制,促使辅导员根本性工作职责和话语领域的回归

一方面,要厘清辅导员工作职责,做好角色定位和社会分工,将一些不该由辅导员完成的工作剥离出来。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身份,抓住其工作重心,明确其根本性工作职责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成长,防止其根本性工作职责被严重挤压,进而成为学生的“全职保姆”。另一方面,要稳定、扩充辅导员队伍,充实学生工作部门基层骨干,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激发辅导员工作热情。研究生需配备专职辅导员,本、专科生需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辅导员岗位。同时,充实高校其他学生工作部门的基层骨干,通过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和压力,提升辅导员工作质量。发挥学生委员会及社团的力量,例如可以将文体活动的举办、奖助学金的评定、党团组织关系管理等工作下放给学生,辅导员只需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辅导员应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轴心工作,促使辅导员根本性工作职责和话语领域的回归。

三、结语

高校辅导员是否拥有话语权决定着辅导员能否较好地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和人生指导等活动。在分析辅导员话语权弱化境遇的基础上,提出了辅导员话语权境遇改善的具体措施,对增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杜鹏.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弱化与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2(27).

[2]王胤.提升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交际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用语的语用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2(3).

[3]曹琳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以云南省高校为例[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5.

[4]朱飞,马素伟.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

[5]杨建义.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1.

(编辑:刘姝)

G641

A

1673-1999(2017)08-0117-03

蔡太芝(1993—),女,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7-05-24

2016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省委宣传部委托重点项目“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改革发展战略研究”(FJ2016TWA0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辅导员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