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大选”后台湾两大政党社会基础变迁及对两岸关系影响
2017-03-22陈本铿
陈本铿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91)
2016年“大选”后台湾两大政党社会基础变迁及对两岸关系影响
陈本铿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91)
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民进党大胜,国民党溃败。民进党、国民党在经济选民、阶层分化、族群省籍、统独争议等社会基础方面不断发生变迁。社会基础呈现经济因素不利于现任执政者、“三中一青”仍是国民党软肋、“容独反统”渐成趋势、闽南族群呈趋同性等特点。面对台湾经贸“去同化”、社会“本土化”、政治“台独化”趋势,大陆要加快两岸经贸整合、坚持“一中原则”和培育“两岸一家亲”等策略应对。
2016年大选;两大政党;社会基础;变迁
2016年1月台湾“二合一”选举落下帷幕,民进党籍候选人蔡英文以689万选票获得选举胜利,“立委”选举方面,民进党获得68席,稳定超过“国会”席位半数以上,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而国民党仅获得35席,“二合一”选举国民党遭到空前惨败。选举结果给两岸关系的未来带来不确定性,两岸和平稳定面临严重挑战。国民党、民进党是台湾岛内两大政党,其政党社会基础迥异,支持者阵营分明。经济选民、阶层分化、族群省籍、统独争议等四大维度构成岛内两大政党社会基础变迁。
一、四大维度视角下的两大政党社会基础变迁
民进党在2000-2008年期间刻意挑起族群分离、省籍矛盾,借族群省籍撕裂台湾社会,达到骗取选票目的,被越来越多理性的台湾民众揭穿其丑陋面目。但在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过程中,民进党在选举策略上并没有出现操弄族群分离、省籍矛盾议题,反而国民党动辄运用上述手段操弄选情,社会舆论效应引起大肆翻转,损害国民党理性形象。消除族群分离、省籍矛盾影响,台湾民众投票意愿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因素,同时,阶层分化和统独争议仍然是国民党和民进党进行投票动员争取执政的重要手段。
一是经济选民趋于理性,国民党、民进党支持者形成固定化。对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的轻重取舍,在大多数民主国家和地区本来就是最重要的政治分歧。李普塞特认为,在民主社会中选民的政治倾向虽受到族群、宗教信仰,甚至世代等因素影响,然而经济关系所滋生的阶级利益确是其中重要因素。[1]842016年1月19日民进党秘书长吴钊燮在美国智库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致词时分析,这次大选表明选民更关切的是经济、食安、所得分配、房价、社会住宅等迫切议题。如果按照政党属性,相对于民进党而言,国民党更能代表台湾岛内中上层利益,在地区和社会资源分配方面,更突出对北部发展的重视,对中小企业、中下层、中南部利益照顾有所欠缺,属于中间偏“右”型政党;而民进党具有草根性,跟中南部、中下层、中小企业较有渊源,属于中间偏“左”政党。在两岸经贸关系政策规划执行上,民进党由于受意识形态作祟,立场更趋向保守,担忧台湾与大陆经济整合,让台湾丧失主体性。由于民进党支持者主要来自渔农民、中小企业主、中下阶层和弱势群众,为切实照顾这些群体利益,民进党对经济全球化和两岸经贸交流充满敌视防范,认为全球化及两岸经贸交流只能让有移动能力、掌握大量生产要素的大资本家及高层管理人员受益,而对农渔民、劳工、中小企业等缺乏移动能力、缺乏竞争能力的群体不利,而民进党要扮演“受难阶层的守护神”的角色,[2]但难免得罪通过正常渠道参与两岸经贸交流分得红利的群体。相对而言,国民党持更加开放态度,认为经济增长和外资是保证充分就业和社会分配的关键因素,其支持者包括工商业者、大中企业主,以及参与全球化、两岸经贸交流中有移动能力的劳工阶层和农渔民群体。台湾两个主要政党的支持者立场鲜明且相对稳定,并不断固定下来,缘由归于各自的政党属性。
二是阶层分化趋于明显,岛内两大党阵营分明。由于独特发展历程,2008年前台湾形成了省籍、族群及统独分化政治态势,使得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矛盾显得并不突出。[3]民进党成立之初,为了与国民党作区隔,拓展民意基础,一直标榜是劳工、弱势群体、渔农民等中下阶层代言人,对大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持排斥态度。然而2012年以后,为了改变民进党“逢商必反”形象,民进党对其支持的社会基础作适当调整,在维持小资产阶级、中南部农民和劳工阶层支持基础上,争取到相当一部分中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支持。在2016年大选期间,民进党利用台湾社会对国民党执政导致阶级分化严重,人民幸福感没有提升,大打“阶级牌”,批评国民党过于“倾中卖台”,两岸“两会”签订23项协议的成果被大企业集团掠夺独享,而中小企业没能分享两岸发展的红利,将国民党标上“权贵”标签,提出“国民党不倒,台湾不会好”,“支持国民党,台湾变香港”的蛊惑性口号,激发台湾民众对国民党的敌视,最终导致国民党溃败。
三是族群省籍矛盾程度不断下降。台湾一直存在闽南人(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山地)四大族群,其中闽南族群是岛内最大族群,人口约占82.9%,外省人约占13.5%,客家人和原住民约占3.6%。[4]台湾“四大族群”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与大陆出自同根同种,文化同心同源,但由于受到岛内特殊政治影响,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刻意突出族群矛盾,撕裂台湾社会。如陈水扁时期提出“台湾人出天”、“台湾人选台湾人”、“肚子扁扁选阿扁”等蛊惑性口号,往往可以达到骗取选票目的。台湾政治民主化开启以来,台湾本省人已经逐步主导台湾政治资源分配,在“两蒋时期”、李登辉早期由外省人把控台湾政局局面将不复出现。但民进党出于反对国民党需要,以省籍意识和族群分裂作为政治动员工具,刻意将国民党打成“外来政权”、“权贵集团”和“倾中卖台”。但2016年大选未见民进党利用省籍族群操弄选情,显示民进党在选举策略上更趋理性温和,提出族群大和解主张。反观国民党,则更加保守冒进,运用省籍族群极力唤醒支持者“危机意识”,损坏政党形象。由此可见,族群省籍因素在台湾大选所起的作用进一步下降,不再是过去政党操纵选举的“票房神药”。
四是“独”与反独争议仍然持续并成高发态势。“独”与反独之争是当前台湾政党竞争的风向标。民进党于1991年10月经全代会通过“台独党纲”,明确提出“建立主权独立的台湾共和国”、“制定新宪法”、“以公民投票方式决定台湾前途”纲领。1999年5月民进党通过了“台湾前途决议文”,承认以“中华民国”作为发展定位。2002年8月民进党提出“一边一国”,2006年1月中止国统纲领和国统会运转。而国民党于1991年2月提出“国家统一纲领”,虽然没有放弃国家统一的目标,但其统一的诉求不断淡化,现在以维持两岸现状、反对台湾独立为目标。台湾主张“急统”和“急独”仍占少数,绝大多数民意主张维持现状,但都有明确的“独”与反独倾向。一般而言,反独的民众比较倾向国民党,偏“独”的民众比较倾向民进党。2016年大选,民进党正是由于其偏“独”立场得到“台独”支持者的支持,国民党由于传统支持者,特别是反对台独的“深蓝”民众已经厌倦国民党4年执政不力、党内内斗不断以及政治人物缺乏担当,没能出来投票,导致2016年大选投票率只有66.27%,估计有100多万民众没有投票,而绝大多数属于反对台独的“蓝营”支持者。而比民进党“台独”理念更为激进的“时代力量”在这次选举中走上台湾政治舞台,在“立委”选举中共获得5个席位。由于时代力量支持者大多数是年轻者,依蔡英文所言,这一群体是“天然独”和“激进独”。“时代力量”的兴起进一步激发岛内“独”与“反独”争议,为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埋下阴影。
二、台湾政党社会基础变迁的特点及对政党政治的影响
第一,经济因素不利于现任执政者。理性经济选民普遍持有观点,认为执政党“做的好是应该,做不好该下台”。纵观岛内三次政党轮替,台湾地区领导人在新当选初期都挟高民意支持度,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无一例外,但到执政后期,民意支持度跌破不足二成,显示民众对执政者不满程度在不断上升。不可否认,两岸区域经贸整合过程中难免出现对资本财团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凸显台湾社会对资源分配不均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不满。同时,由于国际经济大环境欠佳,台湾经济总体表现欠缺,岛内贫富差距扩大,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薪资一直停滞,加之民进党有关“跨海峡政商统治集团”、“政商财团掏空台湾”等恶意炒作在旁推波助澜,将经济问题归结为国民党执政无能,执政者政策失败会被无限扩大,[5]造成台湾中下层群体和青年“反国民党”和“反中”情绪不断高涨。2016年大选前期,各项民调均显示将近六成的台湾民众希望“换党做作看”,并期待新的政党能够真正使台湾经济走出困境。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和“立委”选举,国民党溃败,就是台湾民众用选票教训现任执政者国民党。
第二,“三中一青”仍是国民党软肋。中南部、中小企业、中低阶层,青年仍是国民党的软肋。2016年大选,国民党仅在台东、花莲、连江、金门等国民党铁杆票仓赢过民进党,其他地区都全军覆没。南台湾(云林县、嘉义县市、台南市、高雄市、屏东县)属于民进党铁杆票仓,即便是2008年国民党鼎盛时期也未能改变南台湾“绿大于蓝”局面。2012年选举在南台湾国民党输民进党61万票,[1]1472016年大选在同样地区国民党只能拿35%选票,显示“南台湾”确实是国民党软肋。中小企业由于在两岸经贸交流得到福利相对较少,容易滋生不满情绪,其政党投票更倾向于保守右派的民进党,不太愿意接受主张两岸交流的国民党。在保障弱势群体方面,马英九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提到,2015、2016年度台湾“国库”共可增加税收超过900亿元,减轻弱势租税负担;劳工双周84小时的工时缩短至每周40小时,成立了“劳工权益基金”专户,施行劳保老年年金。国民党虽对弱势群体关怀,却始终得不到弱势群体支持,原因在于国民党政党属性是右派政党,更多时候代表中北部工商业者利益,容易被认为“亲商”而忽视关爱弱势群体。2016年大选与2012年相比,蔡英文得票足足多了80多万张,其中绝大多数票源来自首投族。根据选前多家民意机构调查,在首投族130万选民中,将近九成选票投给民进党。20~29岁青年人中,倾向独立的高达74%,20~39岁青年支持蔡英文比例约六成,支持朱立伦不足二成。[6]选前发生“周子瑜道歉”事件,更是让国民党选情雪上加霜。据选后统计,约有50万选民因“周子瑜道歉”事件改变投票意向,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青年,由“蓝投绿”或“橘投绿”。[7]
第三,“容独反统”渐成趋势。台湾民众对于台湾大选后有关两岸前途未来发展看法,民调显示19%受访民众希望尽快独立,17%受访民众希望维持现状后独立,二者合计36%,只有4%受访民众认为两岸要急统,8%受访民众认为两岸要缓统,46%受访民众希望永远维持现状。[8]而在2012年12月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调查显示,19.9%受访民众希望维持现状后独立或者立即独立,永远维持现状占33.9%,主张统一占10.4%。由此可以看出,台湾主张独立的民众比四年前上升将近16.1%。其身后折射出台湾“去中国化”意识不断高涨,占压倒性倾向是坚决反对统一,但可以包容“台独”,实质上是“拒统容独”。国民党和民进党的社会基础存在明显的反独与“独”分野,台独倾向逐渐成为岛内趋势。就目前而言,尤其是台湾年轻一代“天然独”成分无疑左右其投票倾向,这种比民进党还激进和民粹的“天然独”不认同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而认同“台湾民族”和台湾文化,虽尚未对两岸关系发展形成冲击,但其未来也不容小觑。
第四,闽南族群呈现趋同性,其他族群仍倾向国民党。台湾闽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四大族群中,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族群政党倾向比较支持国民党。外省人与国民党同时从大陆撤退至台湾,而外省人二代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现实利益追求上都比较倾向支持国民党。国民党加快本土化过程中,不断吸收台湾本土精英加入,改变了“外省人”党的特性,但没有改变外省人支持国民党的传统。从2000、2004、2008、2012、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和民调显示,外省人支持国民党的比例高达八成以上。客家人、原住民传统以来都是国民党铁杆支持者,如2016年“立委”选举,原住民6席“立委”有4席是国民党籍,民进党只占1席,另外1席是立场倾向国民党的无党籍高金素梅。约占台湾总人口80%的闽南族群政党认同发生变化,在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政党认同趋于同性。从2000年大选民调显示,30%的闽南族群支持民进党,2004年支持民进党达六成,但到2008年支持民进党仅有四成,支持国民党有六成。2012年支持国民党的比例为41%,高于民进党39%。[2]2016年,国民党惨败,仅获得381万张选票,同属于蓝营的宋楚瑜157万张,由于国民党、亲民党政治理念相近,支持者也大多重叠,再加上不满国民党执政的泛蓝选民将近120万不出来投票,蓝营加起来将近640万张,与蔡英文689万张选票相比,只差不过50万张,而这多数是台湾首投族选票,显示国民党基本盘尚未消失,侧面显示闽南族群支持国民党的比例没有大幅度下降。
三、台湾政党社会基础变迁前提下大陆对台战略调整部署
2016年台湾“大选”结果民进党大胜,国民党大败,一定程度改变了台湾政党社会基础,台湾面临经贸“去同化”、社会“本土化”、政治“台独化”趋势。对此,中国大陆须高度重视,审时度势,准确判断,以有理、有利、有节原则调整部署对台战略。
(一)加快两岸经贸整合,应对台湾对大陆经贸“去同化”
在台湾这个选举为中心的社会,以民进党为首的泛绿政党为了选举利益,不顾全球化发展趋势,凸显台湾主体性,强化本土意识,排斥全球化和两岸正常经贸往来。2014年3月因“反服贸”、“反黑箱”掀起“太阳花”运动,背后黑手是民进党进行全盘操控。为对两岸经贸关系进行排斥,2015年9月蔡英文在“民进党29周年党庆外交使节酒会”上宣布民进党将实行“新南向政策”,不仅突出加强与东盟和印度的关系,还包括民间、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交流。与旧“南向政策”如出一辙,蔡英文“新南向政策”也突出台湾“经济安全”,坚持“台湾优先”,不断鼓吹要降低两岸经贸交流对台湾经济的负面影响。2008年至今,台湾经济未能顺利实现转型,经济竞争力已出现疲态,大陆目前占台湾出口将近四成比例,使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不容易有回转空间。[9]没有大陆支持,未来两岸FTA、RCEP绝对不能顺利签订;没有大陆首肯,台湾加入TPP、亚投行也无可能。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以“经济安全”为借口,推行“新南向政策”,试图降低对中国大陆经济依存度。中国大陆要充分利用外交潜在能力,以“一带一路”作为战略视角,对东盟相关国家提出“口头力戒”,破解“新南向政策”的外在根源。同时,要充分发挥血缘相亲、地缘相近、商缘相连、文缘相承、法缘相继的“五缘优势”,利用当前供给侧改革契机,通过创新两岸产业链合作方式,扩大“红色供应链”,建立产业链合作关系,实现两岸产业链的无缝隙对接。同时,加大对支持台湾“独立”的“绿色”台商制裁力度,将其列入黑名单,拒绝大陆任何企业与之合作。
(二)文化培育“两岸一家亲”,以应对台湾“本土化”倾向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巴厘岛会见萧万长时指出,“两岸双方应该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宣传‘两岸一家亲’理念,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岸一家亲”理念并非习近平首次提出,但“两岸一家亲”理念确实对当前两岸文化领域合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大陆要从台湾民间社会寻找源泉,主要构建两岸共同的历史价值观、共同的文化信仰、共同的血脉亲情,加大对台湾中下层阶级、中南部民众精神指引,促进两岸价值文化趋同化。同时,加大两岸年轻人中华文化共同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多领域、多层级培育两岸年轻人的共同价值观,尤其当前台湾年轻人出现“天然独”现象日趋严重,更要建立长远的青年人才合作机制,如台青大陆体验式交流机制、两岸青年定期文化交流机制等,最终确立两岸文化合作共同体,为两岸制度化协商奠定了文化基础。面对当前台湾“本土化”趋势,大陆要有耐心,充分认识到“本土化”不等于“台独化”,主张台湾“本土化”并不一定支持“台独”。同时,大陆更要适时推动以汉民族为基础的“两岸一家亲”理念,不断深化两岸族群和文化认同,连接两岸文化作为统一的基础。
(三)坚持“一中原则”,恪守协商底线,以应对台湾问题“台独化”倾向
国民党和民进党对两岸的政治定位存在重大偏差,两党上台执政对两岸关系发展影响差别较大。民进党始终坚持“台湾是个主权独立国家”、不承认“九二共识”实质内涵。蔡英文在2015年5月访美期间,曾表示尊重“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但对“九二共识”精神内涵未曾表态。选前蔡英文表示未来民进党两岸政策是“沟通、不挑衅、不意外”,选后表示将按照“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主张回归到1992年两会会谈的基本事实和求同存异的精神,承诺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预测性、可持续性的两岸关系,遵循台湾民意和尊重台湾民主,但始终对“九二共识”采取模糊回避态度。蔡英文当选后,无论其主张什么样的台独立场,在两岸问题上必须面对大陆,无法回避。在“九二共识”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核心内涵上,中国大陆没有退步的必要,也没有退步的可能。换言之,“九二共识”就是现阶段大陆处理两岸关系的底线。习近平在2016年3月5日与上海人大代表团讲话中强调,大陆对台方针不因台湾政局变化,要坚持“九二共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4月3日,李克强在博鳌论坛与萧万长会面时指出,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两岸是同胞,两岸一家亲,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不能改变的。[10]“九二共识”是两岸政治互信基础,没有“九二共识”,两岸制度化协商谈判、两岸两会领导人电话热线交流、其他高层领导人会面将全面中止,两岸关系必将出现大动荡,出现新的危机。因此,面对当前台湾“台独化”倾向,大陆更要坚守底线原则,始终把坚持“九二共识”作为同台湾当局和各政党开展交往的基础条件。充分认清形势,保持对台独威慑力和压力,绝不能让外界产生某种错觉,即大陆对于民进党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给予默认的事实,因为稍有任何模糊空间,就会被“台独”分子钻空子,造成难以估量的战略损失。
[1] 林冈.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研究——以社会分歧与选举制度为分析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 陈桂清.浅析民进党社会基础的变迁与新特点[J].台湾研究,2015(5).
[3] 林劲,郭红斌.当代台湾政治互动分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194.
[4] 蔡佳泓,郑夙芬.1990年代台湾族群的流动[G].台湾政治学会年会暨世界变动中的台湾政治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台北,2003:26.
[5] 张冠华.两岸经济合作面临政治叠加挑战[J].中国评论,2016(3).
[6] 彭维学.台湾两项选举结果及原因解读[J].领导文萃,2016(2).
[7] 汪茗.国民党为何兵败如山倒[J].台湾观察,2016(2).
[8] 杨力宇.和平才是主流民意[N].中国时报,2016-03-23.
[9] 王正旭.2016年两岸关系评析[J].展望与指南,2016(2).
[10] 中国时报[N].台湾,2016-03-24.
D675.8
A
陈本铿(1985-),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两岸关系、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