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教育环境的价值、现状及治理

2017-03-22白华唐亚琴

关键词:新生环境教育

白华,唐亚琴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

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认真落实新生教育,有助于引导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量的扩张”带来高等教育“质的变化”,如师生比过高、教育资源短缺等[2],大学新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开端,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连接的特殊阶段,是学生由青年到成年的转型时期,更是“三观”建立的黄金时段[3]。大一新生年龄介于18~21岁之间,由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rikson E H,1902),美国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将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划分为八阶段,认为在成长过程中,12~18岁处于青少年期,这一时段的主要矛盾是自我角色同一性与角色混乱之间的冲突;18~25岁处于成年早期,这一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亲密感、对抗孤独感。可知,这一时期的青年主要面临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之间的矛盾,其主要挑战是克服孤独感、获得亲密感。实施新生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环境,实现自我成长。

一、文献评述

中国的新生教育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新生教育逐步受到高校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相应的研究成果也随之增多。尤其是2006年以后,关于新生教育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显著提升。当前学界对于新生教育的探讨,多从新生教育的实施现状、模式策略、国外发展历程、国内外比较研究4个方面展开。

第一,关于中国新生教育现状的研究。刘月秀等从共性分析角度,认为近年来新生教育在中国高校得到较好的推行,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4]。刘茹、贾天钰等分别以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学校为例开展个案研究,总结新生教育实施现状[5-6]。第二,关于新生教育模式内容的研究。吴静芳提出了以多元教育内容、体悟教育方式和协同教育指导的策略模式[7]。陈晓斌等指出新生教育内容应包括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认识自我、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品德等[8],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学业生涯规划[9]、职业生涯规划[10]等角度对新生教育的内容展开了专项研究。第三,关于国外新生教育的研究。黄武南等总括了美国高校的新生教育经验:育人标准具体、教育体系完善,教育途径丰富,注重学习引导,推行同伴导师制等[11]。周晓牧、李珂、夏坤等分别以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新泽西大学为例,分享了国外新生教育的具体举措:专设新生与家长项目部、有针对性地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开设新生研讨课等[12-14]。第四,关于国内外对比研究。吴雨涵指出,美国大学新生教育历史悠久,现在已处于成熟期,中国则起步晚,现在正处于发展期[15]。马桂兰提出美国高校的新生教育具有启动早、课程化、多样性、重评价、群体广等特点[16]。陈征微从教育内容角度,指出美国高校将学术指导与生活指导并重,而中国高校则更偏向于思政教育、发展指导等[17]。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近年来关于新生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新生应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自我发展,高校应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提升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界和学界广泛探讨的议题。诸多学者专家致力于归纳新生教育的基本内容,分析现状,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高校校情,提出建议对策。教育实践依托于特定的时空进行,新生教育发展现状、策略模式的实施成效,都应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新生教育环境的价值体现在哪,新生教育的环境现状如何,该如何治理当前现状,值得探究。本文立足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走访调研,提出并回答“何为新生教育环境价值““当前新生教育生态存在何种问题”及“如何治理新生教育环境”3个问题。

二、新生教育环境价值的内涵与特征

新生教育生态圈是一个系统化的有机体,由新生、教育工作者、物资环境、组织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网络环境等生态因子共同组成,系统内各因子相互作用,促使新生认知自我、适应大学、明确目标、发展自我。新生教育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物资环境、组织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等。

(一)新生教育环境价值的内涵

新生教育的环境价值,是指大学环境中所蕴含的资源、要素在新生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与深远意义,具体表现为认知引导价值、情感熏陶价值、道德规范价值、人格完善价值。新生入校初,校园景观中的倡议标语,校园建筑里的名言警句,开学典礼、校纪校规教育会、学科专业讲座、迎新晚会等新生教育活动,都引导着新生对大学的认知,随着新生对大学了解的深入,校园景观中的人文情愫,校风校训中的精神力量,教育者的言传身教,身边同学的典型事迹,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新生心境。新生教育的环境价值体现在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引导新生认知、陶冶新生品性、启发新生心智,帮助新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新生教育环境价值的特征

环境作为隐性育人的载体,在新生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价值,其价值特征表现在5个方面:第一,育人载体的多样性。在大学校园,风格鲜明的校园建筑(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古朴凝重的人文景观(如中山大学的孙中山雕塑)、四季变化的自然风景、沉淀已久的校园文化等,都可能成为育人的载体。第二,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大一新生的学习、生活基本都在校园里进行,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被环境所影响,环境育人的对象具有广泛性。第三,内容的渗透性。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校园里的文化氛围和德育氛围,渗透于新生学习、实践、生活的各个方面,能使学生于无声之中陶冶情操,启发心智。第四,育人过程的随意性。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零散的、偶然的,伴随着教育受体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而成,日积月累的环境熏陶,会逐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而内化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第五,教育影响的持久性。环境育人是一种新生自主受环境因素启发心智的模式,与被动接受的说教教育相比,更符合新生不愿被教育的心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成效更为深刻持久。

三、新生教育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通过信息收集、访谈调查可知,近年来部分高校积极推进新生教育改革,且取得了一定成果,较为典型的高校有北京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与此同时,还有诸多高校的新生教育缺乏活力。为了解新生教育现状,课题组分别在中、西部教育大省湖北、陕西开展调研,选取湖北高校14所、陕西高校15所,针对大学生发放《新生教育现状调查》网络问卷716份,回收有效问卷704份,有效回收率98%。走访部分高校学工部、校团委、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访谈。调研发现,新生教育的软肋主要表现为:硬件设施和教育资源满足不了当代新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生对新生教育满意度低;新生教育中的实施部门尚未凝聚为系统化的专业组织,缺乏顶层设计;新生教育制度体系尚未建立,不少学校将新生教育制度简单等同于学生管理制度;“自媒体时代”下,难于监控的网络传播给校园文化环境的净化和思想价值的引领带来了诸多挑战,问题具体表现为4个方面。

(一)物资环境有待完善

物资环境是新生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新生教育的物资环境,既包括校园基础设施,如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运动场、大学生服务中心等,也包括教育资源,如学术研究资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行业教育资源、素质拓展平台等。立足国际视野来看,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凭借政府和企业的资助、自身的财政实力,建设有较为完善的校园服务设施[18],以韩国亚洲大学为例,每栋宿舍楼内设有休闲交流室、现代化健身房、公共厨房等,学生会馆为每一个社团提供办公室或兴趣活动室,这些校园服务设施在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新生间的交流提供契机,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结识新朋友,适应新生活。

调研结果显示,54%的学生表示在大一阶段,宿舍是其主要的社交场所之一,而在调研高校中,仅8所高校宿舍楼内设有自习室,占比约为28%,仅有2所高校宿舍楼内设立了开放会议室或健身房,占比约为7%,约70%的高校宿舍楼内尚无任何开放的公共服务空间,学生公寓职能单一,新生社交局限于宿舍之内。此外,在“你所在的社团是否配备办公室(活动室)及配套设备,你是否满意”一项中,约76%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在的社团需要活动室或者活动室设施需要改善。新生社团缺乏办公室或活动场地、大学生会议室使用紧张,兴趣活动室设施简陋,是当下众多高校社团面临的共同困境。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中国新生的社交空间相对较少,缺乏打破人际壁垒的场所和契机,不利于新生广结朋友、消除孤独感、适应新生活。

(二)组织生态有待优化

和谐有序的组织环境是新生教育顺利高效开展的前提。组织环境由大学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组织理念、工作风貌、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因子构成。新生教育涉及的大学组织既包括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如教务处、学工部、校团委等),也包括学生社团组织(如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等)。大学组织体制是否健全、运行机制是否科学、组织文化是否健康,关系到新生教育的执行是否有效、新生教育的环境是否纯净。课题组在走访陕西、湖北高校的过程中发现,两省高校新生教育组织生态环境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高校内部新生教育组织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约六成的高校尚未建立新生教育工作小组,还有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专项工作组,但缺少顶层设计,缺乏总体规划,并未根据校情设计新生教育方案,并未深入探索“培养什么样的新生”“怎样培养新生”的问题。

第二,高校组织运行机制还有漏洞。新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育人,而在实际工作中,在遇到临时工作或额外工作时,常因缺乏顶层设计者统筹和协调而造成平行部门沟通不畅,“各扫门前雪”或“相互抛雪球”,影响办事效能和新生体验。

第三,新生教育者队伍职业素质有待提升。在调查问卷中,针对“辅导员对你的帮助大吗”一项,69%的学生表示“一般”或者“没什么帮助”,“辅导员令你最不满意的表现”一项中,部分同学指出新生辅导员上班刷微信、看视频,对待学生面无表情、缺乏耐心等问题,透过这些现象可知,要想避免新生教育“有任务、没目标”“有形式、无内容”“有执行、没成效”,新生辅导员的培训管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第四,大学学生组织在工作中存在局限。在认识上的局限表现为开展工作缺乏格局观,服务新生成长的校园活动局限于迎新月、迎新周,简单组织几场讲座、办一场迎新晚会、推送几篇新生指南,帮助新生适应与成长的校园活动便落下帷幕;在工作实践上的局限表现为校、院两级学生组织权责不清,合作机制有待细化,校级组织有活动方案,但远离学生、缺乏抓手,院级组织与学生联系密切,但工作繁多、疲于应对。

(三)制度环境有待完善

制度环境是新生教育顺利开展的依据。大学制度是学校领导者、管理者、教育者、教育对象的行为准则[19]。新生教育是一个动态教育的过程,按照PDCA循环理论*PDCA循环理论,管理学通用模型,1950年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PDCA循环即Plan-Do-Check-Action(计划—执行—检查—纠正)。可知,新生教育的实施过程应涉及计划、执行、检查、纠正这4个环节,因此,新生教育的制度建设应该包括新生教育主导文件、新生教育执行管理制度、新生教育监督检查制度、新生教育绩效评估制度等内容。发达国家的新生教育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

以美国为例,1989年至1998年期间,美国高等教育三大报告《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性大学发展蓝图》立足广泛调研,指明教育积弊,倡导新生教育改革,一系列顺势而生的政府决策、调查报告、行动倡议,逐步推动了新生教育制度体系的建立,高校纷纷推行新生教育,探索教育方案,设计教学形式。根据博耶委员会的调查, 2006年,美国有近85%的高校开设了新生研讨课[20],新生教育蔚然成风。

在中国,部分高校近年来开始积极探索新生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但在制度体系的构建上仍然有所欠缺。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新生教育还未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教育部尚未颁布全国性的新生教育主导政策、指导文件,仅有少数地方教育部门(如北京市教育部门)颁发过区域性的新生教育活动指导文件*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于2011年开始,每年发布《实施新生引航工程的通知》,于开学季的9~11月组织实施北京高校新生引航工程。,新生教育的制度建设尚未形成大气候。其次,从高校层面来看,新生教育制度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制度体系是否健全取决于该校是否重视新生教育,从调研情况来看,近六成高校尚未建立新生教育制度体系,部分高校将新生教育制度简单等同于学生工作管理制度,仅有约四成的高校制定了新生教育的实施文件,其中一部分高校的新生教育制度流于形式,仅有一成的高校建立起了新生教育绩效评估制度,但评估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尚待论证。此外,从制度设计本身来看,绝大多数高校现有的新生教育制度,在实施方面,形式上缺乏严密的操作程序,内容上可执行性不高;在发挥作用方面,多为限制与束缚,而非引导与鼓励。

(四)文化环境有待净化

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新生教育高效实施的保障。“大学文化内化于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21]新生初到校园,暂处于大学认知期,极易受环境影响。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所展现的教风,身边同学所呈现的学风,以及校园网络社交圈中流行的思想观念,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构成新生对大学文化的认知,影响新生的行为方式,帮助新生形成自身的价值取向。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中有5点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第一,在“自媒体时代”,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接收者和传播者,网络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爆炸式的速度传播,网络环境中散播的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消极内容难以斩草除根,“没有挂科的大学不完整”“神马都是浮云”“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等言论在大学校园里的有流传便是印证,这些内容在无形之中阻碍着新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可能会导致新生安于现状、自我放纵、丧失追求、荒废学业。

第二,社会“泛娱乐化”趋势正向高校校园文化渗透。“过多的娱乐化成分会削弱学生的判断力、思考力和创造力”[22],导致新生审美弱化,甚至扭曲,从吐槽类视频在大学备受追捧、恶搞节目亮相校园晚会等现象可见一斑。

第三,校园文化功利化趋势应引起注意。“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在人际关系、学习动机、入党、择业4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23],在课堂上,重视就业相关的实用技能,轻视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在课堂外,“考证热”“入党热”温度不减,加分项目的报名竞争激烈,而无偿服务项目的参与度则相对冷门。

第四,“读书无用论”思想侵蚀着学生的认知。在大学校园里,“拼爹”“看脸”“有钱任性”等词语的盛行,一方面反映出年轻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自我开解与调侃,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部分学生将个人成功归因于家境、相貌等方面的消极态度。

第五,网络空间中夹杂着的污秽内容、粗鄙言论,会影响新生的言行举止。长此以往,新生容易言谈粗俗,思想放纵,对学生而言,不利于提升个人修养,对学校而言,不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这些校园文化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应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任重而道远。

四、新生教育环境的治理路径

何为治理?治理概念缘于企业事务研究,学术界普遍认为,威廉姆森在1975年提出的“公司结构”是关于公司治理的最早概念[24]。但随着认识的加深和学术的发展,治理概念已被广泛应用到公共事务管理之中。中国关于治理概念的诠释,具有说服力的观点是由俞可平等学者提出的“治理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2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6],随后,“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与“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教育学界和管理学界中引发热议。新生教育环境的治理是响应教育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创新实践之一,是高校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举措。

如何治理新生教育环境是政府和高校都应重视的课题。眭依凡提出了大学善治的4个原则,即法制性、整体性、民主性及效率性[27]。新生教育环境的治理作为大学治理的组成部分,也应遵循这4个原则。在新生教育环境的治理中,“法制性”原则体现为新生教育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整体性”原则体现为推进结构内容的一体化,“民主性”原则体现为促进教育过程的民主化,“效率性”原则体现为实现教育效率最大化。经过治理而实现新生教育环境的优化:改善校园物资环境,激活组织生态,优化制度环境,净化文化环境。

(一)践行“整体性原则”,通过确立多元化治理主体来改善物资环境

新生教育依托一定的物资环境而开展。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对校园物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善物资环境应明确:治理主体是谁,他们在现代化校园的建设和改造中分别承担怎样的责任?新生教育的治理主体包括高校、政府和社会。创建现代化的校园环境,除了高校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社会的赞助。

第一,高校在新生教育环境治理中居核心地位,是统筹者和执行者,既要统筹各方资源,又要执行具体改造工作。要想改善新生教育环境,一方面,高校对外要主动争取资源,积极申请政府财政支持,充分吸引社会赞助与合作,深入挖掘自身校友资源,筹措办学资金,有步骤地增加新生教育的资金比重,改善校园环境,丰富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应优化学校内部资源配置,寻求“现有蛋糕”的最佳分配方式,引进新生教育人才资源,拓展新生教育基地,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注重校园内涵式发展,实现“帕累托最优”。

第二,政府在改善物资环境的工作中居于引导地位,是高等教育的管理者。政府一方面要发挥政策引导功能,出台新生教育相关政策文件,阐明新生教育的重要意义,规定高校现代化办学的标准;另一方面要发挥财政引导功能,设立新生教育专项资金,制定现代化校园的建设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引导高校修缮、配置新生教育的配套硬件设施。

第三,社会在新生教育中居重要地位,应是新生教育的参与者。高校物资环境的改善过程中,企业的赞助与支持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企业在参与新生教育时可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相结合,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物资赞助或企业投资等多种形式“走出去”,承担起社会责任,分担部分新生教育经费的压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共享自身资源,实施“引进来”策略,利用企业场地或平台,积极组织新生教育活动,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在帮助新生拓展综合素质、树立行业意识的同时,也为自身培养后备人才。

(二)践行“民主性原则”,通过加强管理民主来激活新生教育的组织生态

治理新生教育环境的目标之一是激活组织生态。如何激活组织生态?政府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最大限度地均衡各方利益,实施民主管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倡导协同合作,聚集教育资源,为新生教育创建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中国高校的新生教育尚处于发展探索期,当务之急是促进教育过程的民主化。

第一,从国家角度来讲。一是应建立全国性的新生教育指导机构,确立新生教育的主导目标,制定新生教育的实施要求,推广新生教育的经验模式。二是政府应出台政策文件,明确界定不同主体的责权分配,引导高校搭建校企沟通平台,建立合作机制,为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活动开山铺路。三是培育社会力量,倡导社会组织参与新生教育,鼓励新生教育评价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第三方组织的发展,为新生教育提供调研测评、问题诊断、决策咨询等服务。

第二,从高校角度来讲。一是要建立校内新生教育委员会,由高校领导牵头,依据学校新生教育现状,开展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策划新生教育方案,统筹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协调各部门院系工作,将以往各部门“零散作战”变为有规划、有格局地开展工作。二是将教师群体和学生代表纳入新生教育的校内治理体系之中,落实教师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增设新生教育工作反馈和建议环节,赋予师生监督权和评议权。三是学校要完善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拓展社会机构的参与渠道。四是推广同辈导师制,以学长“一对一”帮扶,提供持续的个性化服务方案,为新生解答学业困惑、提供生活帮助,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三)践行“法制性原则”,通过构建制度生态来保障系统化的新生教育

建立系统化的制度体系是新生教育环境治理的关键工作,通过科学成熟的新生教育模式追求教育内容和教育进程的系统化。实现系统化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

第一,制度设计。政府是新生教育制度的宏观设计者,要从外部治理角度回答“政府—社会—高校”之间的关系和权责,加大政策制度供给力度;高校是新生教育制度的微观设计者,应从内部治理角度界定“行政组织—学术组织—师生代表”之间的职能分工,构建配套的制度体系。制度设计的重点是以一定的社会契约关系组建制度系统,核心是确保多元主体能平等参与到新生教育之中。

第二,制度建立。中国的新生教育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以依据PDCA原理,以计划、执行、检查、纠正环节为思路确立制度体系。一是在计划环节,政府应尽快制定新生教育主导文件,拟定全国新生教育实施计划,指明新生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具体要求。与此同时,高校应依据本校新生教育现状和新生特点,制定教育工作计划。二是在执行环节,政府应颁发新生教育实施意见,扩大新生教育的普及度,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新生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引导高校加强新生教育平台建设,“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地实施新生教育;高校要尽快落实新生教育的实施制度,在高校内部确立多元主体合作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28-29]。三是在检查纠正环节,政府应完善新生教育评估机制,筹建官方评估组织,树立一批示范院校,推广教育经验,或者培育社会评估机构,测评新生教育工作质量,开展教学诊断,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高校应建立起新生教育监督制度,接受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与家庭监督,敦促新生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践行“效率性原则”,引领“自媒体”潮流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对新生的价值取向、思想情趣、道德品质、言行举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QQ、微博、播客(如美拍、梨视频)等自媒体载体在对校园舆情产生复杂影响的同时,也开辟了新生教育的新平台。

第一,高校教育者应思考“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是有价值的”。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提供有价值有需求的特色文化产品是关键。教育者可通过调研了解新生需求,有针对性地策划文化活动,内容应涵盖学业指导、生活指南、技能培训、时间管理、课余规划等主题,除传统的报告会、朗诵赛、知识竞赛、主题教育外,还应设计一些“有料、有趣、有思想”的网络文化产品,借助自媒体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结合教育需求和本校育人核心价值,设计特色文化产品,抢占校园文化阵地,为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广大新生迅速认知大学,适应新生活,明确发展方向。

第二,高校教育者还应思考“怎么设计好的文化产品”,教育者应主动践行平等对话、友好交流的原则,与新生打成一片。在设计文化产品时,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策划网络德育主题宣传活动、榜样评选活动等,选择学生喜欢的流行词汇、语言风格,辅之以生动图文、精彩视频等,积极利用微信的评论回复与微博的转发点赞功能,吸引新生眼球,确保宣传成效,实现价值引领。

第三,高校还应积极开展网络治理,清朗网络空间。“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教育者不能忽视校园网络舆论的力量。清朗网络空间是一项整体工程,应树立整体化理念,倡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号召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高校可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展“清朗网络空间”“争当文明网友”“拒绝网络暴力”等宣传活动,将线上的微博话题、朋友圈倡议等,与线下的横幅、展板、海报宣传相结合。宣传类活动虽难以发挥立竿见影的作用,但长此以往却能内化为隐性约束力,提醒师生遵守网络公德,抵制污言秽语,甄别是非真伪,加强防范意识,自觉维护校园和谐。

五、结语

近年来新生教育引起了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实施新生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教育质量、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然之举。本文立足前人学术成果和走访调研,提出并回答了“何为新生教育的环境价值”“当前中国新生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治理新生教育环境”等问题。

新生教育的环境价值是指环境资源在新生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与深远意义,具体价值表现为认知引导价值、情感熏陶价值、道德规范价值、人格完善价值。

[1] 詹勇.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N].人民日报,2014-05-05(4).

[2] 吴艳岚.大学新生教育策略研究——基于中学到大学的平稳过渡[D].杭州:中国计量学院,2015.

[3] 白华.大学生教育生态化的价值诉求与治理[J].社会科学战线,2017(4):237-243.

[4] 刘月秀,邱冠文.大学新生教育:挑战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07-109.

[5] 刘茹.高校新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2):19-23.

[6] 贾天钰,汪家惠,谢秀红.新时期大学新生导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9):61-62.

[7] 吴静芳.多元、体悟、协同:高校新生教育模式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13(7):21-23.

[8] 陈晓斌,赵玉晶.关于大学新生教育模式的心理学思考[J].江苏高教,2013(2):122-123.

[9] 李丽,刘霞,张会来.高校新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模式探究[J].高校辅导员,2016(5):49-52.

[10] 陈文丽.大类培养模式下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以浙江大学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7,37(11):24-27.

[11] 黄武南,杨明明.大学新生教育发展方向及对策浅议——基于美国高校的经验分析和新生转型及教育计划模式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3):115-118.

[12] 周晓牧.美国高校新生教育体系的特色及启示——以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3):91-94.

[13] 李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0):91-93.

[14] 夏坤,沈鹏.新生头年计划:美国高校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泽西大学的个案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1):1-4.

[15] 吴雨涵.中美大学新生教育比较研究[D].杭州:中国计量学院,2012.

[16] 马桂兰.中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1(2):72-75.

[17] 陈征微.中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活动比较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5(3):69-72.

[18] 李培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19] 卢晓贞.学校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0] 岳中方.大学新生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J].江苏高教,2013(1):144-145.

[21] 钟秉林.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基于41所本科院校合格评估结果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6):68-72.

[22] 王云昀,蒋问津.泛娱乐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分析及引导路径浅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130-136.

[23] 陈光辉,刘世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教育防范[J].思想教育研究,2016(4):120-123.

[24] 丁笑梅.大学治理结构研究——基于比较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5]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6] 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1).

[27] 眭依凡.论大学的善治[J].江苏高教,2014(6):15-21,26.

[28] 袁贵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紫光阁,2014(3):27-29.

[29] 习近平.习近平纵论互联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12-16(8).

猜你喜欢

新生环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重获新生 庇佑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环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