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唐诗中任侠精神高涨的缘起

2017-03-22祖凌君

商情 2017年4期
关键词:游侠边塞诗人

祖凌君

任侠精神高涨是唐诗一大特色。作为现实中的个人和群体,游侠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他们正式出现在诗歌创作当中还是在汉魏時期,著名的如曹植《白马篇》等。到了唐代,尤其是盛唐之后,对于侠士的赞美,对于任侠精神的向往,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为,侠士成为诗歌的宠儿。

1、唐代任侠精神之盛

《全唐诗》中仅以《少年行》为题的就近60首,提到“侠”字的诗不下百首。唐诗中不仅塑造了游侠形象,写他们的言行举止,更歌咏了侠客的气节和精神。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李白的《侠客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突出地体现了诗人对“侠客”的褒奖仰慕之情。就连一生失意、穷困潦倒的苦吟诗人贾岛也在《剑客》中也写道“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君赠,谁有不平事。”唐诗中的任侠精神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一种对于自由、放荡、表现的追求。

初盛唐时期,诗人任侠成风,骆宾王、陈子昂、王翰、王之涣、孟浩然、高适、张旭、韦应物等,都以任侠名世。骆宾王《畴昔篇》自称:"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素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王维也写过《少年行四首》。

不独唐代诗人群体喜欢用侠士抒写理想抱负、表现人格追求,唐初功臣亦然。唐王朝的开国元勋李靖、李勣等都颇有侠骨。《新唐书·李靖传》:"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隋唐嘉话》卷上记载了李勣的一段话,记述了他从游侠到大将的过程:"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便为天下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以上仅举几例,足以说明唐代诗人于任侠精神的向往,不仅在在诗歌当中加以展现,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亲身实现。是什么驱使诗人们将自己理想毫不含蓄的表现出来。

2.任侠精神之溯源

侠,作为一种身份最早是战国的韩非子提出的。《韩非子·五蠹篇》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认为侠士重视义气和率性,喜好用武力干犯国家法令,对于君主的专制来讲是威胁。这是最早的关于侠的评判,说明了战国时期侠士风气之盛。

西汉前期,司马迁著《史记》,正式为侠士立传。《太史公自序》:“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做《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对于侠士,不在持有韩非子般的否定,而改为褒奖;认为侠士的行为救危扶困,信守承诺是符合仁义的。

司马迁理想中的游侠是一种人格理想,不论身份差别,只看理想和行为,平民行之时侠士,王侯行之也是侠士。游侠精神,并不是一种不遵守世俗规定,恣意妄为,而是不为世俗约束,快意恩仇,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理想,但是行为要符合仁义。因此鄙视那些有游侠之名但是欺压弱小的人。

3.唐人任侠之初解

唐代统治者以武立国,崇尚武力,对于诗人们向往任侠精神起了重要作用。高祖李渊为了笼络豪杰之士,以瓦解隋朝的统治基础,积聚力量,就重用大批豪侠之士。柴绍侠名闻于关中,高祖招为驸马。公孙武达,封县公。之后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为争夺帝位,进行了一些了的明争暗斗,最后以玄武门之变的军事政变来解决了争端。其中,笼络侠士对于军事斗争的成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歌任侠精神,是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国家机器再庞大、统治阶层再开明,也不能解决群众生活中的任何问题。群众的权利和财产经常受到侵害,而得不到救助和公平。在这种情形下,对于任侠精神的渴望,对于侠士的期盼就显得特别突出。

国势上升,养成了诗人群体的高度自信。大唐的盛世虽然持续时间不过一百五十年,但是从立国之初,唐代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就有着宽广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势。也是因为统治者混杂着少数民族血统,唐代对于华夷之辨不甚注意,在之国方略上基本遵守儒家的基本理念,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显示出了极大的灵活性。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的态度,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对于周边国家的态度上显示出了中华大国的泱泱气势,而又没有贬抑小国。在这种情形下,只是知识分子把埋首圣贤书中,凭借记诵诗书来取得功名看成腐儒的行为,他们更加看重是经纬国家的实际能力。而且个体精神的高涨也造成了知识分子们对于个人现实的不满,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应该获得更多的尊重和社会地位。

罗宗强先生说:唐代处于历史上有一个繁荣的地主阶级,精力充沛,充满自信。它的部分成员,须借助各种方式表现自己的英雄气概,建立功业是一种适宜的方式,任侠也是一种适宜的方式,而且是一种更容易做到的方式。

但是唐代知识分子并没有足够建功立业的机会,虽然有经纬国家的韬略或者杀敌立功开疆辟土的雄心。但是上升的道路有限,不能保证野无遗贤,尤其是在权臣当政和藩镇割据的时代,很多知识分子苦于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华。于是乎讴歌历史上建立功业的侠士,成了大家共同的选择。

唐代边塞战事,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而在边塞建立战功,成为跻身上层的捷径更加引起了诗人的向往。而边塞战事形成的“功名只上马上取”的时代追求正是为任侠精神提供了现实依托和内在动力。能够在边塞立功,是实现报国壮志的最佳途径,而政府招募市井游侠从军,为游侠提供了实现价值的现实理想。这也吸引了许多报国无门、升迁无望的诗人们的注意。许多诗人纷纷加入边塞的将军幕府,希望立功边塞,得到举荐,获更好的上升机会。

唐诗任侠精神的高涨,是先秦侠士人格的的历史遗响,是对于先秦侠士纵横捭阖的功业的隔代追想。同时是唐代社会任侠社会风气的直接影响,而唐代高扬的国势造成诗人们激昂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也是促成诗人们爱好任侠的重要原因。此外,边塞战事的不断,建立边功的上升捷径,对于诗人们爱好任侠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飞滨:《盛唐诗歌的任侠精神》,《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2]刘飞滨;汉—唐游侠诗发展史纲,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汪聚应:《唐代的任侠风气的社会文化成因》,《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2月。

[4]汪聚应:《唐代的任侠风气与初盛唐诗歌创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月。

[5]刘世南:《谈任侠-与余英时先生商榷》,《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8月。

[6]马兰州,《唐代边塞诗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7]柳卓霞,《20世纪以来唐前咏侠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2007年。

猜你喜欢

游侠边塞诗人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游侠的两张面孔
从仗剑江湖到为国为民
“诗人”老爸
愤怒
边塞饮酒记
试论唐代士人的边塞之旅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浅论游侠
雨中游侠亮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