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产生背景及根源研究

2017-03-22张恒

商情 2017年4期
关键词:就业高职院校

张恒

【摘要】2013年,我国经济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部调整的拐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关口,传统与新兴行业的发展状况产生了鲜明的对照,用人需求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级蓝领)的缺口与现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岗位技能要求的专业化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均产生了碰撞等因素,加之高校毕业生的总量逐年递增,数量惊人,随之产生“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即我们所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亟待研究并解决。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 结构性矛盾

1.前言

从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13万人到2016年达到765万人,10年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了将近360万人;2016年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各高校就业部门工作压力巨大,尤其是高职院校。这种工作压力不是单单的苦于寻求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岗位和招聘数量上,更多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学校输出的专业化人才与企业岗位匹配及毕业生就业观念等,造成现实中工作做了不少,收效与各高校就业部门人员的工作付出不成比例,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做了“一箩筐”,企业招聘待遇和薪酬也很到位,由于毕业生就业观念变化和生存压力与就业再无直接关联,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的就业满意度已经无法用传统视角去考量。经过区域性的调查,此情况具有普遍性,亟待解决。

2.就业结构性矛盾产生的背景

2013年,我国经济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部调整的拐点,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带来需求的变化,一些传统行业、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的行业出现大批失业人群。然而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2014年则达到727万人,2015年达到749万人,2016年达到76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2013年至2016年我国GDP增速分别为7.7%,7.4%,6.9%和6.7%,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发展速度持续变缓,下行的压力短时期内难以改变,用工整体需求下降,进而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量的增加,影响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减缓,直接影响着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我国对外贸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业发展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为维护竞争优势,各国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使得我国已经连续十几年成为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外部经济发展环境复杂,对我国外部经济拉动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由于就业总量和经济增长是高度相关的,李克强总理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拉动150万人就业,而经济增长放缓势必造成了就业难。

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周期波动是导致就业增长周期波动的原因而不是结果。如果用结果来解释原因,在逻辑上便是错误的。

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是多方面的,涉及国家的宏观经济产业政策、高校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等多个方面。简单地将就业难归结为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3.就业结构性矛盾产生的根源

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提法早已出现,当时主要针对中国的整体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还未成为焦点,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目前,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供需错位关系,还有生活观念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存压力与就业再无直接关联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同样出现严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

(1)产业结构:2013年,我国经济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部调整的拐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关口。在供给侧方面,新旧产业并存,旧产业模式下的工厂依然存在,工作环境一成不变,岗位依然是低端蓝领工作,已经失去吸引力。从欧洲、美国和日本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历史看,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很多人会进入第三产业。第三产业除了餐饮、旅游住宿和商业等传统领域外,还包括金融、保险、教育等广阔天地。这个产业提供更为个性化和体面的工作环境,社会评价较高。然而从我国大环境看,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如餐饮、旅游、保险和金融领域,鱼龙混杂,发展的很不健全,因此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

(2)区域经济格局调整与整个社会富裕程度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历来有“东高西低”和“南高北低”的特点,随着我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长期用人短缺到现在的严重短缺;西部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目前也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且程度在日趋加重。而随着这些地区的富裕程度日益提高,无论农村和城市的毕业生,毕业以后他们不会有养家糊口的负担。有的媒体报道年轻人“啃老”,过“间隔年”,原因就是有“老”可“啃”,有“年”可过,不工作也没有生存压力,因此可以等到有满意的工作为止。

(3)人口结构变化与国家城镇化发展速度:我国劳动力市场适龄人口总量一直在减少,而在新生劳动力供给方面高校毕业生占据了50%左右的水平。且国家城镇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青年人尤其是经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收入已经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人们已经开始关注生活的品位了。

(4)高职院校招生现状严重桎梏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高职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求,二者的变化,后者总是先于前者;同时,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现状不容乐观,报考专业的观念无法与现实对接,一些历年的市场紧缺专业,投递志愿的考生却寥寥,面对生存的压力,必然减少顾及市场的需要和变化,导致供给为导向的惯性难以转向市场需求导向。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人对工作岗位的“挑拣”并不能简单归咎为挑剔,恰可以认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进步表现,以此促进产业机构的调整升级,实现我们国家经济的整体进步。

基金项目:2016年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学校教育研究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化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研究—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62005。

猜你喜欢

就业高职院校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