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产业集聚与沿海三大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2017-03-22朱小军

商情 2017年4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关系

【摘要】海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然而,我国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目前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引发出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计算区位商的基础上,以北部、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测量了海洋三次产业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明显的结论。在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应加强海洋产业集群与沿海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提出了促进海洋经济优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海洋产业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互动关系

一 引言

海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取得的成就显著。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长为13.5%,持续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速。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我国沿海地区产业集聚水平显著提高,涌现出很多沿海地区增长极,海洋经济的规模效益明显提升。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积极优化海洋经济总体布局的目标,目的是形成层次清晰、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空间开发格局。充分发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个经济区的经济引领作用,推进我国建成北部、东部和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

目前,我国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存在區域间发展不协调及发展同构化明显等问题。因此,测度海洋产业的集聚程度以及对三大海洋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相应对策,对实现海洋产业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海洋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相关文献综述

张耀光,魏东岚等(2005)应用分析区域空间差异的方法,对各省(市、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海洋经济形成的机制和规律:1995-2001年对各海洋产业而言,集聚与分散趋势表现不同;但海洋产业整体在地区分布上大多都表现出较高的集聚程度。任博英(2010)以山东半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集中系数的计算,揭示出山东半岛海洋第一、二产业集群己经形成,第三产业在2006年之后也逐渐显示出专业化优势,但整体态势不明显,通过对海洋集聚产业和地区分布的评估,得出半岛地区的海洋产业集聚发展不均衡。

(二)海洋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综述

影响海洋产业集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差异、海洋资源禀赋、海洋资源环境约束以及海洋相关政策。对于我国沿海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可以通过提高海洋产业集聚水平来实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李青、张落成 (2010)利用赫芬达尔-赫斯曼指数,研究了江苏沿海地区各海洋产业的集中化程度,用专业化指数分析了不同海洋产业在不同地区的集聚变动情况,得出导致空间集聚变动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的变化。

(三)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韩增林、王茂军等(2003)利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及海洋产业空间集聚的变动趋势,得出结论:90年代我国单一海洋产业的集聚与多种海洋产业的集聚呈现出相反的动向;90年代我国多种海洋产业在同一地区的空间集聚程度减弱,其中1995-2000年多种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加剧;我国海洋经济地区差异与多种海洋产业的同一空间集聚表现出相同的变动过程。以此推出,单一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缩小地区差距,而多种海洋产业的空间急剧扩大地区差距。韩增林,许旭(2007)以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构成进行来源分解,并分析空间差异的成因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属于特定资源的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属于遍在资源的产业和滨海旅游业集聚程度较低;海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造船工业等集聚程度属于中间;产业的空间集聚是产生区域经济差异的动力机制。黄瑞芬(2009)在博士毕业论文中以环渤海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对其海洋产业集聚度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该区域各产业集聚程度较低,第二、三产业集聚程度差异较大。傅远佳(2010) 分析了海洋产业集聚区与区域经济的藕合协调关系,以北部湾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藕合度和藕合协调度方法,得出北部湾经济区存在着海洋产业集聚,但总体上来看海洋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同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相比没有优势。

本文与以上研究的区别在于从计量实证的角度分析海洋三次产业的集聚程度与北部、东部和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以北部、东部、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为研究对象,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测度其三次产业的集聚程度与其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 海洋产业集聚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关系格兰杰检验

根据《全国海洋经济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国将沿海区域划分为北部、东部、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包括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即包括山东四省。东部海洋经济圈包括江苏、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南部海洋经济圈包括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及海域,即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本文中采用人均GDP代表各海洋经济圈的发展水平,计算方法为各海洋经济圈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数之比。

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把海洋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海洋第一产业的特征是生产活动直接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第二产业特征是生产活动对海洋资源的加工和再加工;第三产业特征是生产活动提供非物质财富,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

(一)沿海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测度海洋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有很多,主要有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赫芬达尔-赫斯曼指数等,结合本文研究需要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本文采用区位商为指标,计算三大海洋经济区三次产业的集聚程度。计算公式为:

di为某海洋经济圈三次产业的产值,Di为某地区的产业总值。即以三大海洋经济圈的海洋一、二、三次产业产值占全国该海洋产业产值的比重作为分子,以该地区整个海洋产业产值占全国海洋产业产值的比重为分母,得出两者之比即为区位商。

通过以上方法计算出的海洋三次产业的区位商如下:

通过表1可看出,北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一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表明海洋第一产业形成了一定的集聚规模,东部海洋经济圈的区位商小于1,表明海洋第一产业集聚程度偏低。

通过表2可看出,只有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二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即海洋第二产业形成一定的集聚规模,但是集聚程度不显著。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二产业的区位商小于1,海洋第二产业的集聚程度偏低。

通过3可看出,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三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说明海洋第三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集聚程度不显著。北部海洋经济圈第三产业集聚程度偏低。

(二)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本章研究海洋产业集聚与三大海洋经济圈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首先,分析海洋产业集聚程度和人均GDP变化的趋势。

由图1可知,各区域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表明各海洋经济圈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图2、3、4表明三大海洋经济圈的三次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趋势。从图初步判断,海洋产业集聚与三大海洋经济圈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不明显。

本文使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进一步验证海洋产业集聚与三大海洋经济圈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由于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文本可利用的数据只有2006年到2012年的数据,样本数量过少,检验结果可能不可靠,本文提供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以下是各海洋经济圈的三次产业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格兰杰检验结果。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北部海洋经济圈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其他地区的三次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没有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

四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海洋产业集聚与三大海洋经济圈的相互带动作用十分不明显,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各海洋经济圈都没有形成显著的集聚规模。在表1、表2、表3中,各产业的区位商都没有超过1.2,集聚优势不显著。这与文中选取的三大海洋经济圈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关系。

(2)各海洋经济圈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以北部海洋经济圈为例,其第一、第二产业形成了一定的集聚规模,但是第三产业集聚程度低。这就表明此地区过度依赖某一产业,被依赖的产业虽然初步具有了规模优势,但是集群内上下游企业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致使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效应不能很好实现,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因而也不能有效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

(3)海洋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需要政府的扶持和适当干预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海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如果与沿海区域经济的协调匹配存在问题,而政府未能及时制定相关的海洋产业政策、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来吸引更多的涉海生产要素等,会导致海洋产业集群不能充分带动沿海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政策建议

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没有带动产业的集聚,从侧面表明了当地的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匹配。根据本文的结论,给出如下几个建议:

(1)各海洋經济区应结合当地资源环境等状况,发挥海洋主导产业优势,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合理做好海洋产业的分工,避免产业雷同。

(2)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海陆一体化。海洋经济不能单一发展,必须依存于当地的产业发展。因此,必须将海陆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制定发展路线,在一致的方针政策下实现同一个目标。首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避免陆地污染物大量排入海洋;其次,合理规划海陆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间联动,进而创建产业链;第三,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统一规划海陆经济发展,重视海洋经济发展。

(3)加大海洋投资,充分利用民营资本。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海洋科技水平总体落后,海洋开发成本过高,大量核心技术需进口。因此,为最大程度的利用海洋资源,需要扩宽融资渠道,广泛吸收民营资本。

参考文献:

[1]陈秋玲,于丽丽.我国海洋产业空间布局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4(12):

[2]张耀光,魏东岚,王国力等.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J].地理研究,2005,24(1):46-56

[3]任博英.山东半岛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 硕士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0.

[4]纪玉俊.我国的海洋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3(2):

[5]李青,张落成,武清华.江苏沿海地带海洋产业空间集聚变动研究[J].海洋湖泊通

[6]韩增林,王茂军,张学霞.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

[7]韩增林,许旭.中国海洋经济地域差异及演化过程分析[J]地理研究,2008,27(3):613-622.地理研究,2003,2(3):289-296.

[8]黄瑞芬.环渤海经济圈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资源耦合研究[D].博士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9.

[9]傅远佳.海洋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1(9):126-129.

[10]纪玉俊,刘琳婧.海洋产业集群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关系分析[J].海洋经济,2013(6)

作者简介:朱小军(1990-),女,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关系
我国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
金融工程与货币政策效率互动关系研究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浅析经济开发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