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然教育思想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2017-03-22李黎星
李黎星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许多大学教育方式显然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文章探析了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内涵并肯定其当代意义,结合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提出以培养能力为主,从实践教育、评价标准、校园文化建设、人格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自然教育;大学教育;自由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42-0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方式对于现代大学生教育的要求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早在18世纪的法国,卢梭就倡导顺应自然、遵循人类天性的新教育思想,这种自然教育思想在当时以其独特的见解引起了巨大反响。至今,自然教育思想仍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笔者就其对当今大学教育的启示进行探讨。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内涵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主张的教育是“回归自然,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发展个性,培养平等、独立、互助互爱等良好品质以及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人或自然人”。在卢梭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讲了一个孩子的培育过程,儿童作为自然教育的最初对象,经过成长到其青年阶段,贯穿始终的是解除人为束缚,切忌将成人的思想强加于儿童身上,尊重儿童的天性,使其自由地成长。因为卢梭认为人类生来就被赋予了自由、理性和良心,这正如《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是一个含义。卢梭极其反对成人对孩子一味的知识灌输,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超出自身的负荷。倡导我们教育孩子是要让他们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主动学习,获得经验和知识。真正的教育不是用各种各样的规范加以束缚,而是顺其自然,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智水平来进行[1]。自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养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善良有爱的人,自由发展个性,不受欲望和偏见的控制,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能够很好地、自由自在地生活,享受快乐[2]。
二、我国当前大学教育的现状
1.课程设置缺乏选择性。大学的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这就说明学生除了要掌握本专业设定的必修课程以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心意的选修课程,可现状却是必修课所占比重过大,而对选修课的关注度过低,甚至有的学校还规定,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关联不大的选修课学生不能选上,没有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这种对选修课不重视的情况,无疑制约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阻碍了其自由全面地发展。
2.教育方式仍须转变。目前许多大学的教育方式仍然是以教师冗长地讲述为主,重视的依旧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很少与学生互动,唱着独角戏。这就使得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对知识产生抵触心理,降低了学习效率,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再者,“重理论轻实践”是大学普遍存在的情况,把知识等同于书本和课堂等。教师只重视给学生传播枯燥的理论知识,对实践的关注过少,这样就造成学生的“死读书”现象,使学生无法将那些硬生生的文字与生活中的实事联系起来,导致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知识得不到应用。
3.校园文化建设不够完善。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软实力,也是大学的精神核心所在。许多大学对于校园文化不够重视,配套设施匮乏,导致学生感觉不到大学应有的风采,有特长、有爱好、有热情的学生施展不了自己的才华,同时能力得不到提升,有所禁锢。
4.评价标准依旧是分数。我国大学的教育模式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考核形式单一,“以成绩优异数英雄,以分数高低论成败”,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和认可,只是看分数。恐怕这样培养的“人才”,是要加上引号的。
5.人格培养有所忽略。有些学生上了大学,以为这就“成功”了,放纵自己,在生活日渐舒适、奢侈之风流行的时代,尽情享受挥霍,展现人性的堕落,逃避上课,沉迷于网络等,最后思想匮乏导致无力从中突围,只剩下在那些物欲化、技术化的环境里沉沦,消逝生命的活力与激情。大学生活相对于中学虽然“自由”一些,但是老师仍需要关心和正确引导,使学生在这个年龄有他们良好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追求。
三、思考与启示
当今社会,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知识只是我们培养能力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最终目标。笔者通过对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思考,结合目前我国大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浅谈几点教育启示。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能力,首先是要培养和开发其学习的乐趣,使学习成为其一种精神需求和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使更多的教学内容渗透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之中;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例如小组讨论、读书报告、实验、社会调查等[3]。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只要有了学习的热情,那么学习就不再是一项枯燥的任务。
2.构建非书本上的学习活动。在课程方面,大学教育着重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课,让书本知识“鲜活”起来,更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参与科研项目。在专业实习方面,学校可与企业等联系,定期开展一次咨询和交流活动;大四的时候,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去工厂、企业等实习[3]。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习,氛围是栩栩如生的,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同时通过自己的观察主动学习。这样既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又使其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3.充分尊重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大学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学生为本”,缩小必修课所占的比例,将选修课的比例相应加大。选修课重在学生可以“选”,那么就不要再多加限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在大学范围内自由选择课程,无关乎其他客观因素,只因为自己喜欢,真正体会“爱我所选,选我所爱”。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也可以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4.加强校园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大学不仅仅是上课学习的地方,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和内在修养的摇篮。学校应加强建设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尤其是图书馆的建设,馆藏资源富裕,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与渴望;其次大学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增建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游泳馆等,给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最后学校应鼓励学生多开展和参加社团活动,利用校园广播、海报等媒介进行宣传,其内容丰富多样,可涉及学术、娱乐、体育、公益等方面,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演讲比赛、歌唱比赛、模拟法庭、书画展、摄影展等。这样不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而且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如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等。
5.以自然重建德与行。我们常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那么要求教师给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以自身的道德行为与魅力,去引导学生开启自我认识,服从内在良心的指引,摒弃那些现代浮华生活方式带来的人性堕落,寻找生命的活力,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4]。目的是让学生做一个充满沛然生气与爱、有道德、有个性、幸福、满足、人格健全的人。
6.考试形式多面且自由。一门课的课程成绩必须改变一刀切的形式,应该由考试成绩、平时测验成绩、课后作业、课上讨论时学生的表现、实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构成。考试还可以采用带回家的开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接受学生中出现“另类”,因为只有当我们给予学生“精神上充分的自由”,尊重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才能想他人不敢想,做旁人不敢做,发挥其探索精神[5]。
总之,教育要体现顺其自然,以人特定时期的心理特征进行符合人成长路线的教育。因此,大学的教育,是要培养能适应社会,有能力、有感情、有个性、有灵魂、有精神追求的人。教师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选用合适的教育和教学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特有的天性,使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尚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6):12-19.
[2]金艳.简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J].学术园地,2010,(3):26-27.
[3]李晟,杨喜生,等.国外大学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电力教育,2014,(17):6-7,9.
[4]刘铁芳.自然教育的要义与教育可能性的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2,(1):1-9.
[5]单威,单桂华.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对我国高校绿色教育的启示[J].蚌埠学院学报,2013,2(2):91-9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