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基础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2017-03-22魏书华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2期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魏书华

摘 要:机械基础类课程指《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三门课程,是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目录中机械类专业的三门主要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上存在许多内在的联系。文章针对目前独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机械基础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间的联系,重视知识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设计、开发、创新能力,更好的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机械基础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0 绪论

本文根据教育部关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以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相关课程整体优化”的最新指导思路[1],将三门课程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新型教学模式,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

1 机械基础类课程的内容及其联系

1.1 机械基础类课程的内容

机械基础类课程主要指《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三门课程。机械制图主要讲解如何根据国家统一制图标准,利用投影法原理,绘制和阅读机械零部件的工程图样,要解决的是机械零部件的表达问题,主要锻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绘图和读图能力。机械原理以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为研究对象,讲解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运动和动力性能。机械设计主要内容为通用零部件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1.2 机械基础类课程间的关系

在内容和教学组织上,这三门课程都存在许多内在联系。首先,在研究对象上,都是以机械工程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为研究对象。其次,在研究内容和目标上,依次深入。“图”是设计师表达设计思想的语言,机械制图研究设计师表达设计思想的方法,即零件的表达方法;机械原理研究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运动和动力特性,为机械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机械设计在前面两门课程的基础上,综合力学、材料等学科知识,研究机构及机器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问题,是前面两门课程的综合应用。第三,在能力需求及培养上,为递进关系。制图能力为基本能力,需要有空间想象能力、绘图读图能力;学习机械原理课程,必须具有制图能力,然后研究常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问题;机械设计则要求同时具备制图能力及常用机构的设计能力,结合力学、材料学等研究常用零部件的设计理论和一般机械设计方法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进行设计、创新的能力。

各课程的研究内容及能力培养见表1。

2 目前独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学分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机械基础课程类课程還存在各课程相对独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等诸多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深入挖掘潜力,使机械基础类课程教学更合理、更科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机械类专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2]。

目前三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教学改革还只是在课程内部进行,改革力度不大,成效不显著。

首先,教材内容相对独立,不系统,无法做到先后互应。三门课程分别选择独立教材,教材内容之间无法兼顾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者存在部分内容重复问题。其次,不同教师独立授课,无法兼顾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好掌握学生知识基础水平。第三,在学生学习方面,因不清楚三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在学习方面无法系统的掌握知识,在知识应用方面缺乏连贯性。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时,无法深入理解制图能力在后续课程《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中的作用,因而会导致在学习《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时,用到制图能力时,不能很好的移植相关方法和能力,从而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影响了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

3 机械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解决独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机械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突破以往条块隔离的形式,根据够用、实用、适用的原则[4],以机械通用零部件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培养机械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创新思维为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对实践环节进行了综合,使课程内容更加系统化。而且总体课时得到压缩,提高了课程的效率和效果。

在实践环节设计上,可将三个实践环节整合成一个综合设计环节,以典型机械系统设计为内容,合并三门课程设计要求,由“根据设计要求到机械运动方案及其运动与动力设计(即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再到“机械系统机构设计和工作能力设计(即装配图及零件工程图的设计)”,从而形成一条加强机械系统设计和综合设计能力训练的设计主线。使学生经过原理方案的设计,执行机构的设计、传动方案的设计、结构设计、工程图的绘制等过程,加深对各学科知识的认识,强化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4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整合后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内容上涵盖了三门课程所要求的所有内容,并且避免了重复,做到了前后呼应;实践环节进行了综合化,比前面更精简,避免了重复劳动;在培养能力方面,达到了三门课程所有培养目标。而且整个过程系统化,思路清晰,强调了知识间的联系,侧重于知识能力的应用,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设计、开发、创新的能力,更好的实现培养目标。一体化后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总学时比原来总学时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5 总结

实践证明,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整合成一门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按照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合并实践环节,突出了知识模块间的关系,重视知识的应用,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并提高了课堂效果和质量。

当然,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相关课程资源的配套,如整合后的教材,目前市面上已有相关《机械设计基础》教材,涵盖了三个模块的内容,但研究对象没有统一,还可进一步一体化设计,编写相关教材;另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任课教师知识面要宽,前后知识必须熟悉,才能在讲授课程时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前后呼应。

参考文献

[1] 田正琳,周长江,刘子建.机械基础课程群研究性教学的新模式[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96.

[2] 陈益丰.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文化教育产业.2012(5):250.

猜你喜欢

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系统化教学改革实践
士官教学中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对中职电工电子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几点探讨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