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土建类BIM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衔接问题研究

2017-03-22邱耀沈巧云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2期
关键词:劳动力

邱耀+沈巧云

摘 要:BIM被国内外众多设计师们认为是继CAD技术后建筑行业的第二次革命性技术,BIM人才需求会越来越紧缺。高职院校的BIM人才培养要与普通本科院校错位发展,重点培养BIM专业应用人才。高职院校开设BIM课程应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对接,与高职专业群建设相衔接,与劳动力市场相衔接,体现劳动力市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BIM人才;劳动力;市场衔接;错位培养

0 引言

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关系极为紧密。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现状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进展,其供需变化必然引起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变化。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十二五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1]。但目前应用很有限,大规模调查显示缺乏足够的BIM训练是采用BIM最大的障碍[2]。BIM技术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建筑模型信息集成管理技术,是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高城乡建设信息化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技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筑信息化管理的步伐,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高校应该承担起培养BIM技术人才的历史重任。

1 高职土建类BIM人才培养应与劳动力市场相衔接

“衔接”主要是指高职教育人才数量、结构、规模等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相吻合。谢维和在《对口与适应》一文中指出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存在对口与适应两种模式。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中职业岗位之间直接吻合模式称之为对口,两者之间的那种间接吻合模式称之为适应。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对口式培养成为高职教育选择模式之一[3]。

高职教育如何才能做到对口培养?为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对土建类BIM人才的需求,本人利用问卷星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www.sojump.com对行业内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59份。问卷分七大块(BIM的价值大小,BIM在建造阶段价值点,是否在项目中实施BIM,应用BIM的趋动力,实际应用BIM的障碍,预期应用BIM的障碍,对未来BIM的期待)共48项指标。本次问卷调查样本虽然较少,但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现将有关情况反馈如下:

(1)BIM的价值大小方面:90%认为很有价值,8%认为有些价值但不大,2%认为不好说;

(2)BIM在建造阶段价值点方面:61%认为BIM数据共享,提升总部对项目部管控能力;68%认为主材管控,减少浪费;75%认为三维算量,快速获取造价信息;92%认为碰撞检查,减少返工与浪费。

(3)是否在项目中实施BIM方面:47%认为有应用;24%认为目前没应用,但1年内准备应用;29%认为目前没应用且1年内不准备应用。

(4)应用BIM驱动力方面:90.5%认为提升管理水平;81%认为BIM是趋势,提前布局;28.6%认为用于投标展示,提升中标率;26.2%认为业主要求;23.8%认为其他单位应用BIM收益,也想尝试;2.4%认为炫耀资本,提升行业知名度。

(5)针对已实施BIM的企业,实际应用BIM的障碍方面:75%认为缺乏复合性信息化专业人才;64.3%认为标准不统一;57.1%认为新技术要求传统工作流程的改变;46.4%认为软件系统不成熟等。

(6)针对未实施BIM的企业,预期应用BIM的障碍方面:67.7%认为软件系统不成熟;58.1%认为缺乏BIM实施专家的指导;45.2%认为员工存在思维模式转变的困难;45.2%认为标准不统一;12.9%认为投入高,收不回投资等。

(7)对未来BIM的期待方面:83.1%认为与项目管理软件有效集成;72.9%认为有效利用上游设计数据;61%认为提升三维算量速度与精度;61%认为施工方案优化;254%认为支持预制加工等。

从问卷的调查情况分析来看,一是行业人士对BIM的应用价值还是很认可,对BIM在建造阶段价值点也有所把握,如主材管控、减少浪费,快速获取造价信息,碰撞检查、减少返工与浪费;二是有71%的行业人士在项目中有计划应用BIM技术;三是在BIM应用驱动力方面,主要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适应BIM的发展趋势;四是在实际应用BIM的障碍方面,主要是缺乏复合性信息化专业人才;五是在预期应用BIM障碍方面,主要是担心人才和软件不成熟等问题;六是对未来BIM的期待方面,主要着眼点还是BIM的实际应用,如与项目管理软件有效集成,提升三维算量速度与精度,有效利用上游设计数据,施工方案优化。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应该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市场化评估,建立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互动信息化平台,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2 高职土建类BIM人才培养应与高职专业群建设相衔接

吕鑫祥教授认为,高职教育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教育。其学历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层次,當前我国大部分高职教育仅属于专科层次。非学历教育主要包括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技术等级培训等内容。高职教育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吸纳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的教育,是强调“终身教育”理念的教育[4]。帕曲卡.弗莱思(Partric Flynn)研究显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要对新技术进行全面而详尽的考察,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加大对心智技能培养,而对动作技能培养要求不高[5]。

下面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流程为例阐述BIM人才的培养。施工阶段主要分进场准备阶段、施工建造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等三阶段。在进场准备阶段,主要是创建BIM模型,完成图纸整理、总预算书编制、3D虚拟施工动画等相关工作;在施工建造阶段,主要是根据施工进度等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实时维护BIM模型,此环节涉及多专业多工种的协同,如施工员的碰撞检查、施工指导交流、虚拟施工方案BIM深化、施工动画展示,材料员的主材计划、材料管控限额领料,预算员的进度款申请、甲方应付款的确认、人材机分析、资金计划、分包过程结算等;在竣工结算阶段,主要是BIM竣工模型的完善与交付,方便后期运维,完成工程结算、收益分析、分包结算控制等。熟悉高职教育的人士都知道这些工作、工种都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密切相关。因此,BIM人才的培养贯穿土建类高职教育全过程,高职土建类BIM人才培养应与高职专业群建设相衔接。

3 高职土建类BIM人才培养应与本科院校错位培养

所谓错位,是指竞争主体各寻其位,错落有致,顺利前行。错位发展就是扬长避短,下大力培育各自的比较优势,认准人才定位,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达到发展的目的。错位,其实质是要摆正位置。从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看,全球化、一体化已成趋势。但一体化并不意味着一同化。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是高校间建立起更加统一、开放的国民教育体系,把高校合作上升到专业协同的高度,实现高校间的分工与协作。实施错位发展,旨在加强优势整合。从校与校的竞争力来看,竞争力的关键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特而强,有所为,有所不为。没有错位发展的理念,就不可能有特而强的专业形成。

高职土建类BIM人才培养如何与本科院校错位培养。首先,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注重优势互补。其次,在专业发展上,必须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选择有比较优势的专业来重点扶持和发展。第三,要对社会所需要的BIM人才做细致的分析,结合高职的培养目标开展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BIM人才可以分为三类:即BIM标准制定人才、BIM工具开发人才、BIM专业应用人才。显而易见,在整个BIM人才结构中,BIM专业应用人才数量最大、覆盖面最广、最终实现BIM业务价值的贡献也最大,也是各高校BIM人才培养的重点[6]。

土建类本科院校重点培养BIM标准制定人才、BIM工具开发人才,土建类高职院校重点培养BIM专业应用人才,尤其是结合专业培养具有BIM建模能力和BIM用模能力的BIM人才(如图1)。

4 结束语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建设主管部门的引导与支持,BIM技术未来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BIM专业应用人才需求会越来越紧缺。高职院校的BIM人才培养要与普通本科院校错位发展,重点培养BIM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要以学生的能力为本位,具备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科技所需的相关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高职院校开设BIM课程应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对接,与高职专业群建设相衔接,建立符合劳动力市场的培养目标体系,与劳动力需求变化互动,体现劳动力市场在目标制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郝丽.我国BIM技术应用现状分析与推广措施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3):353-355

[2] 赵雪峰,李炎锋,王慧琛.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國电力教育,2014(2):53-54

[3] 谢维和.对口与适应-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两种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9-11

[4] 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6-61

[5]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编辑部:热眼向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五大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1(6):58

[6] 郝丽.BIM技术融入高校工程类专业教学的应用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5年(4):108-111

猜你喜欢

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梨果业劳动力现状与生产新模式探讨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在自动化投入与劳动力成本之间寻求平衡——工业4.0之我见
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