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的供需问题
2017-03-22高敏
高敏
2016年,我国财经类大学生毕业规模庞大,其专业分布主要为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约占高校毕业生的36.77%,人数多达281万人。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795万,其中,若以2016年财经类毕业生占总毕业生规模比例计算,2017年财经类毕业生人数将达292万。“就业难”成为财经类大学生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解决“就业难”问题也将是高校、政府和社会的一大难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各企事业单位缩减成本,减少工作岗位。同时,随着财经类高校的扩招,我国财经类高校毕业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其中金融、经济、保险等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些行业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财经类大学生的规模庞大,财经类大学生依然存在着诸多的就业问题,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解决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了政府和社会的一大难题。
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总量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可以解释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紧张现象。供给总量上的压力在转型时期相对存在,是高校扩招行为短期造成的,甚至由于统计指标的局限存在一定的夸大成分;摩擦性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通过完善就业中介、强化就业指导可得到有效缓解;只有结构性失业才是核心原因,毕业生较大的就业能力缺口导致“职位空缺和失业共存的结构性失业状态”。
解决结构性失业造成的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充分研究和分析财经类大学生供需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出解决办法。
从大学生总体的就业情况来看,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相对较好。以我国5所财经类211高校(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为例,这5所院校2014年至2016年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其毕业生就业率均高达95%以上,远远高于我国财经类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但是,高就业率并不意味着就业问题的解决,高就业率背后隐藏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就业行业、就业岗位、能力不匹配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将从财经类大學生的数量、就业能力和就业去向三个方面,对我国财经类大学生的供给和需求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其一,财经类大学生的数量。从供给来看,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规模庞大,2016年约占高校毕业生的36.77%,人数多达281万人,2017年仍有上升趋势。从需求来看,劳动力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需求旺盛,以2016年第二季度(春招高峰期)为例,根据某招聘网站调查数据显示,计划增加大学生招聘雇主有41.6%,高于第一季度的37.2%,对大学生需求最多的行业主要为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投资、证券行业,为财经类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体来看,我国财经类大学生的供需规模数量相对平衡,其就业难问题不是由于供需数量差距过大造成的。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就是说财经类大学生的不充分就业,即部分财经类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这种状态有可能是一种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匹配产生的。
其二,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供给来看,财经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欠缺。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2016年度上海财经大学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不同学历的学生对自己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较高,尤其是在适应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等与学习相关的能力方面,而在组织能力、创新精神、领导能力等与实践相关的能力方面,自我评价相对较低。
从需求来看,根据国内5所211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为看重学生的六个方面为品行修养、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实际工作能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包括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包括对其他能力(例如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同时,用人单位对市场和销售类人才的需求较多,此类职位要求应聘者具有相应的专业背景,且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人际交流能力以及一定的工作经验。
总体来看,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所需就业能力不匹配,主要体现在实践能力不匹配。这种不匹配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财经类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欠缺,财经类大学生具备专业能力、资料分析能力等与学习相关的能力,但是缺乏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中岗位设置不合理,劳动力市场中的用人单位对财经类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充分,不能合理地设置岗位。
其三,就业去向。从供给来看,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行业、地域相对集中。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其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就业的毕业生中,71.11%期望留京,7.78%期望到江浙沪地区工作,5.61%期望到广深地区工作,就业地域主要集中于北上广深;87.98%期望在金融业单位工作,其中对银行业工作有期望的毕业生比例最高(66.26%),其次为证券业(60.86%)。
从需求来看,劳动力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行业需求多样化。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反映了不同行业对我国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的需求。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基于《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毕业签约数据,发现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其中,就业的本科生中,41.67% 签约金融业,18.47% 签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44%签约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1.11%签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的研究生中,56.10% 签约金融业,8.20% 签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07%签约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7.42%签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劳动力市场中,不仅金融行业的企业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旺盛,同时,非金融类行业企业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不容忽视,非金融类企业能够为财经类大学生提供岗位,解决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总体来看,财经类大学生的供需行業不匹配。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金融业,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供需不平衡,因此造成该校部分大学生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
因此,解决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解决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不匹配、供需行业不匹配这两个问题,需要财经类大学生、财经类相关高校、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
其一,解决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财经类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实习实践活动是未来工作的一种提前预演,是对未来工作氛围的一种体验。在实习实践活动中,财经类大学生能够对未来的就业行业和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认识,找到自己的工作兴趣和就业方向。通过参与各种实习实践活动,财经类大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压力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改变对财经类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从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逐步转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高校应该根据市场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使财经类大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增加实践课程,为财经类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增强财经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二,解决财经类大学生供需行业不匹配的问题,需要促进财经类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多样化。首先,财经类大学生应当认清就业形势,深入分析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财经类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招聘会,了解各种招聘信息,对各种就业信息作出评估。对就业环境和信息的了解,是财经类大学生合理选择就业方向的前提。财经类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充分考虑家庭状况、行业发展情况等客观因素,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在充分分析就业的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财经类大学生应该摒弃追随大众的就业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行业、岗位和地域。
其次,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的用人理念。用人单位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人才招聘、培训计划,为用人单位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使企业能够更合理的设置岗位,吸引优秀的人才;同时,用人单位重视培训,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也为财经类大学生提供更多合适的岗位。此外,用人单位与高校合作,开展各种比赛,发掘高校学生的潜能。用人单位为高校优秀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提高用人单位在财经类大学生的形象,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
最后,政府应当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政府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经济的繁荣增加劳动力市场对人的需求,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合理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该扮演好其推动者的角色,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责任编辑 陈晰